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目的】白刺(Nitraria tangutorum)灌丛沙堆是吉兰泰荒漠绿洲过渡带第一道生态防线,其形成与演化对绿洲防风固沙具有重要意义。定量分析不同沙地类型上白刺灌丛和沙堆形态参数的差异性,有助于探明沙地类型对白刺灌丛沙堆演化的影响。【方法】以不同流动沙地、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等3种沙地类型白刺灌丛沙堆为研究对象,运用典型样方法对白刺灌丛沙堆形态与生长状况进行系统测定。【结果】(1)白刺灌丛沙堆的形态以椭圆形为主,半固定沙地、固定沙地白刺灌丛沙堆长轴(L)、短轴(W)、沙堆高(H)、水平尺度(D)、底面积(A)和体积(V)显著高于流动沙地(P<0.05)。(2)3种沙地类型白刺灌丛沙堆L与W呈一元线性关系,而白刺灌丛沙堆D与H、A与H、V与H和A与V均呈二次函数关系。(3)半固定沙地和固定沙地白刺灌丛沙堆植被盖度(C)、灌丛高度(h)和枝系密度(M)显著高于流动沙地(P<0.05),植被盖度比流动沙地分别增加62.35%和51.08%(P<0.05),灌丛高度分别增加35.84%和38.51%(P<0.05),枝系密度分别增加61.58%和72.77%(P&...  相似文献   

2.
测定了内蒙古高原荒漠草原区狭叶锦鸡儿(Caraganastenophylla)和小叶锦鸡儿(C.microphylla)不同大小灌丛的灌丛形态参数、沙堆形态参数和沙堆体积,目的是掌握这些锦鸡儿属植物灌丛的沙堆形态特征、沙堆发育特征和固沙能力随着灌丛发育的变化,比较这2种锦鸡儿属植物灌丛沙堆的形态、发育特征和固沙能力的差异.研究发现:狭叶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沙堆都为圆锥状,灌丛和沙堆形态均无显著差异.狭叶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的沙堆底面积、沙堆高度、沙堆体积和固沙效率均与地上枝条鲜重呈现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在灌丛较小的时候,狭叶锦鸡儿固定沙堆底面积、高度、体积和固沙效率大于小叶锦鸡儿,当灌丛扩展到一定阶段时,小叶锦鸡儿大于狭叶锦鸡儿.狭叶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灌丛高度和沙堆高度分别随其灌丛半径和沙堆半径的增大呈现对数曲线增大;灌丛和沙堆水平方向的扩展速度大于垂向生长速度;小叶锦鸡儿灌丛高度的扩展快于狭叶锦鸡儿,但沙堆高度发育比狭叶锦鸡儿慢.狭叶锦鸡儿和小叶锦鸡儿的沙堆半径与灌丛半径,沙堆高度与灌丛高度均呈现显著线性正相关关系.小叶锦鸡儿固定沙堆体积和固沙效率均大于狭叶锦鸡儿,但未达到显著水平.这些研究结果表明,锦鸡儿属植物灌丛形态决定沙堆形态,灌丛发育决定沙堆发育,灌丛地上生物量和灌丛生长形态决定沙堆体积和植物固沙能力.  相似文献   

3.
柴达木盆地是我国风沙活动强烈地区.本文选择柴达木盆地灌丛沙堆,通过典型样方调查和剖面采样分析,从形态特征及剖面CaCO_3、有机质、粒度等差异对柴达木盆地灌丛沙堆发育背景进行探讨.结果表明:灌丛沙堆的长、宽、高等形态参数之间均呈现较好的相关性,高度与水平尺度、侧影面积与体积的拟合曲线及野外观测显示,湖滨地区灌丛沙堆处于增长阶段,洪积扇灌丛沙堆处于稳定阶段,绿洲边缘的坡洪积堆积区灌丛沙堆处于衰亡阶段;宗家镇和下西台灌丛沙堆沉积以细砂为主,局部存在突变现象;灌丛沙堆中CaCO_3含量与有机质含量相关性较大,CaCO_3含量高值和低值可能比有机质相应值深20~35cm,表明CaCO_3可能主要是由地下水和淋溶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4.
小叶锦鸡儿固沙灌丛的肥岛效应及对植被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解科尔沁沙地小叶锦鸡儿灌丛的土壤肥岛效应及对灌丛下草本植被的影响,研究了不同固沙年限的人工和天然小叶锦鸡儿灌丛下和灌丛间的土壤养分状况和植被分布格局。结果表明:小叶锦鸡儿土壤N,P,K和有机质等均随灌丛建植时间增加而增加,但人工固沙灌丛土壤养分显著低于天然灌丛;天然灌丛和1987年固沙灌丛下表层土壤全N和有机质含量明显高于灌丛间,但2000年和1995年固沙灌丛下和灌丛间土壤养分无显著差异;小叶锦鸡儿灌丛下草本植物的盖度、物种数、植株密度、高度和生物量均随灌丛固定年限增加而增加,但固沙时间较长的灌丛(1987年)植被盖度和植株密度仍不及天然灌丛的1/2;固沙灌丛下草本植物密度和生物量均高于灌丛间,说明小叶锦鸡儿固沙灌丛对植物生长的促进作用明显快于土壤肥岛富集效应。  相似文献   

5.
为了解不同措施对退化生态系统植被恢复的作用,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研究了科尔沁沙地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变化特征,同时探讨了植被的抗风蚀及固沙作用。结果表明,人工植被恢复措施可有效提高沙丘的植被盖度和物种丰富度,多年生植物逐渐取代了一年生植物:沙丘与草场的植被相似性较差:植被的抗风蚀能力随植被盖度的增加而增加。根据目前植被的发展现状,对不同演替阶段的植被保护、管理和恢复提供了科学的指导意见。  相似文献   

6.
通过野外样方调查,结合样方内优势物种生活型建立道路高陡边坡植被演替序列,分析不同序列内植物群落盖度和演替度动态特征,并采用Kruskal-Wallis和Mann-Whitney判断不同序列是否存在差异,结果表明:1)植物群落盖度和演替度随植被演替序列逐渐增加,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阶段(黄鹌菜+野菊花Youngia japonica+Dendranthema indicum)群落盖度和演替度均最小,分别为46%和22.4,而乔木植物群落阶段(响叶杨+柿树Populus adenopoda+Diospyros kaki)群落盖度和演替度均达到最大,分别为86%和535.7;2)不同序列内植物群落盖度和演替度经Kruskal-Wallis检验差异显著(P=0.006和P=0.001);Mann-Whitney检验结果显示,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盖度与其余序列群落盖度差异极显著(P0.005);演替度Mann-Whitney检验结果显示,一年生草本植物群落与草灌植物群落差异显著(P=0.049),灌木植物群落、乔木植物群落与其余阶段演替度差异极显著水平(P0.003).研究结果表明道路坡面植被演替不同阶段群落盖度、群落演替度逐渐增加的动态特征,可为相似生境下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贵州喀斯特区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特征的变化   总被引:43,自引:3,他引:43  
对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的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石漠化过程中,植被种类组成从高大乔木向典型的小灌木退化,并随着环境干旱程度的加剧向旱生化演替;植被退化的趋势依次为次生乔林→乔灌林→灌木林或藤刺灌丛→稀灌草坡或草坡→稀疏灌草丛,但优越的气候条件仍保持了该区较高的物种多样性;群落密度先增加后下降,群落高度和盖度随环境退化降低明显,形成稀疏植被覆盖的荒漠景观;小生境的恶劣程度随暴露程度的增加而增加.植被起源方式受干扰的影响较大;土地生产力的衰退是以乔木树种的衰退为主要标志,群落生物量急剧减少,变动幅度为41.134~0.206t/hm^2。退化过程中植被与环境形成正反馈关系.并具有退化方向上的一致性、退化过程的非同步性和退化速度的非线性等特点。植被退化是石漠化发展的重要原因和标志。  相似文献   

8.
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程度评价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选择不同演替阶段群落的生物量、群落高度、与顶极群落的相似系数、显度和盖度等为指标,用层次分析法对退化喀斯特群落自然恢复的程度进行评价。结果表明,随演替的进展,群落盖度的恢复最快,其次为群落种类组成,群落高度的恢复程度居中,群落显度、生物量的恢复较缓慢。  相似文献   

9.
文章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林周县白草草原为研究对象,对草原物种组成、植被高度和盖度等进行调查,并采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了草原植被盖度和丰富度在空间尺度上的变异及分布格局。结果表明:林周县白草草原的优势科为禾本科,群落绝对优势种为白草;植被盖度介于22%~98%,1m2内平均物种数为4.6种,群落的平均高度为7.8cm;植被盖度为弱空间变异性,丰富度为中等空间变异性;盖度存在更大尺度的空间自相关范围,其变程约是丰富度的1.7倍;丰富度的Moran’s I系数随着距离的增大呈现下降趋势,盖度的Moran’s I系数较小,且随着距离的增加变化并不明显;植被特征空间格局图显示,物种盖度在区域尺度上的变异性较小,空间上呈现随机斑块状退化,丰富度呈现中心较高、四周逐渐减小的变异规律。  相似文献   

10.
桂西南岩溶植被演替过程中的植物多样性   总被引:25,自引:1,他引:24  
2001年10月至2002年8月,以“空间代替时间”方法对(?)岗自然保护区及其周边区域的岩溶植被进行调查,采用物种丰富度(S)、Shannon-Wiener指数(H)、Simpson指数(D)、Margalef’s指数(E)分别从乔木层、灌木层、草本层以及整个群落分析桂西南岩溶植被各演替阶段的物种多样性特征。结果表明:随着演替进行、草本层由种类较少的阳性草种发展到种类丰富的耐荫草种,物种多样性随着演替的进行而增加,在灌草丛阶段存在一个较小的峰值。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在藤刺灌丛阶段达到最大,随后到先锋阶段明显下降,至亚顶极、顶极阶段灌木层的物种多样性又略有回升,但不及藤刺灌丛阶段,亚顶极阶段与顶极阶段的灌木层物种多样性差异不大。乔木层由于亚顶极阶段既存活有阳性树种,又存活有阴性树种,物种多样性基本上是先锋群落阶段〈亚顶极群落阶段、亚顶极群落阶段〉顶极群落阶段。桂西南岩溶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并非随着演替发展而增大,而是在亚顶极阶段达到最大值;不同群落演替阶段各层次物种多样性表现为灌木层〉草本层、灌小层〉乔木层的规律。  相似文献   

11.
为了查明若尔盖高寒草甸退化过程中植物群落各功能群数量特征的变化趋势,2013年8月利用样方法对若尔盖县境内的沼泽草甸、草原草甸、中度退化草甸和重度退化草甸的植物群落和土壤环境进行了调查.结果为:草地退化过程中,禾本科植物密度、高度和重要值均无显著变化,仅盖度呈显著波动性变化;莎草科植物密度、高度、盖度在中度退化前均无显著变化,重度退化阶段显著降低,重要值呈持续显著下降趋势;豆科植物高度和盖度以中度退化阶段最高,但密度和重要值以草原草甸最高,重度退化阶段最低;蓼科植物密度、高度、盖度和重要值从沼泽草甸到中度退化阶段均显著增加,重度退化阶段消失;杂类草植物密度和盖度在退化过程中呈波动变化,高度和重要值呈波动性增加趋势.结果表明:高寒草甸不同退化阶段功能群植物的生长规律不尽相同,但严重退化可显著影响莎草科、豆科、蓼科和禾本科的生长.回归分析表明土壤氮、磷、钾含量是莎草科、豆科和蓼科的主要限制因子,这意味着向退化高寒草甸中同时施加氮、磷、钾三种肥料将可以促进莎草科、豆科和蓼科植物的生长,有利于高寒草甸生态恢复.  相似文献   

12.
木美地下河流域破碎化生境的岩溶植被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滇东南生境破碎化的木美地下河流域,采用常规样方调查法对人口聚居区植被进行研究。木美地下河流域的植被可划分为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暖性石灰岩灌丛和中草草丛三种类型。流域内的植被以灌丛为主,破坏严重,分布零星,且均呈向山脊收缩的特点,主要干扰因素是伐薪。流域内植物群落的演替同时存在顺向演替和逆向演替,退化还是恢复的决定因素是砍伐压力和砍伐利用方式。通过优化砍伐利用方式结合沼气能源的兴建,可以在持续伐薪的情况下实现植被自然恢复。破碎化生境中残存的植被在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利用,以及植被恢复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氮素添加对不同坡度退化高寒草地植被恢复的影响,对青海省三江源区果洛藏族自治州不同坡度(7°缓坡25°,陡坡25°)的退化高寒草地进行氮添加试验,以探讨外源氮添加技术在不同坡度退化高寒草地植被恢复中的适宜性。结果表明:氮添加能提高植被地上生物量、植被高度、多度、总盖度以及物种分盖度之和,氮添加与坡度间的交互作用能显著改变植被地上生物量和平均高度(P0.05);坡度间植被特征存在显著差异(P0.05),氮添加可促进禾草类物种优势度更低的缓坡地的植被恢复,而对禾草类物种相对重要值更高的陡坡地没有显著影响。在退化高寒草地的恢复中,外源氮添加的促进效应依赖于坡度,更适宜于缓坡退化高寒草地的植被恢复。  相似文献   

14.
为了解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的土壤微生物与生境、土壤养分及酶活性之间的关系,采集内蒙古高原不同生境下的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的土壤,测定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土壤养分和土壤酶活性.研究发现: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土壤中的微生物数量和养分含量表现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碱性磷酸酶活性表现为典型草原>荒漠草原>荒漠,脲酶、过氧化氢酶和蔗糖酶活性表现为荒漠草原>典型草原>荒漠.这些研究结果表明:狭叶锦鸡儿灌丛沙堆土壤微生物的数量和组成差异是由土壤营养、气候以及受气候决定的植被差异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土壤微生物与土壤酶活性之间的关系较为复杂.  相似文献   

15.
白彬  李志忠  陈蜀江  昝梅 《科技信息》2010,(22):I0029-I0030
新疆艾比湖干涸湖底是我国主要的沙尘暴策源地之一,其周边广泛分布的灌丛沙堆在制约土地沙化,表征风沙地貌过程,维持该区域生态稳定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本文尝试使用GPS-RTK技术对艾比湖周边灌丛沙堆进行精确测量,并利用GIS技术对灌丛沙堆空间形态和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为该区域的防沙治沙,实现周边地区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采用一次性同时调查的方法获得数据,运用X~2-检验、Spearman秩相关指数分析方法对管涔山余庄乡撂荒地植物群落在演替过程中优势种种间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依据TWINSPAN分类,把所取得的39个样方划分为7个群丛,分别属于演替过程中的三个不同阶段--草本群落阶段(包括群丛I1、I2、I3)、灌丛群落阶段(包括群丛II1和II2)和森林群落阶段(包括群丛III1和III2).(2)在X~2-检验的基础上,运用Spearman秩相关分析每个演替阶段种对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不同演替阶段种对间的关系不同.如在草本群落阶段,白莲蒿和黄芪呈正相关,而在灌丛群落阶段,二者则表现为负相关,这可能是因为物种适应不同微环境而表现出的差异.但正负关联比呈增加趋势(0.78→0.86→1.09),说明了植物群落是向着群落稳定的方向发展.(3)本研究结果支持随着群落演替进程的发展,正关联比例越高,群落结构越趋于稳定,多物种可以稳定共存,群落达到与环境条件相适应的稳定阶段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
天然草地的组成类型及退化特征,对草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退化草地生态的恢复治理具有重要的生态学意义.对白银地区天然草地资源组成、草地类型结构以及退化草地植被特征进行了系统调查与分析,研究了不同退化演替时期草地植物生态型、生产力的构成变化规律.随草地退化程度的加剧,从初期到后期,高位芽植物最先消失,草地植物群落物种数和优势种密度急剧下降,群落盖度、生物量比、鲜草产量与可食草产量百分数均呈逐渐下降趋势.提出了天然草地永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退化生态系统恢复的实质是群落演替,首要任务是选择合适的建群植物种类,最终目的是建立健康稳定的植物群落,所面临的挑战是理解和利用植被演替理论来完成并加速恢复进程.植被演替理论是指导退化生态系统恢复与重建的重要基础理论.本文对植被演替理论的发展、在生态恢复中的重要地位和实践应用、植被演替的研究方法及趋势进行了综述,旨在启发...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0~11月,在陕西黄龙山自然保护区对褐马鸡觅食地选择进行研究.分析表明:褐马鸡喜欢生活在针阔混交林;海拔1 200~1 400 m;小于10°的平缓坡;中坡位;山沟;乔木盖度50%~80%,乔木高度小于10 m,乔木密度小于0.10个/m2;灌丛盖度小于30%,灌丛高度大于1.5 m,灌丛密度小于1个/m2;草本盖度小于30%,草本高度小于16 cm;隐蔽级小于10%;水源距离小于300 m;林边距离小于100 m;人为干扰距离100~300 m的环境.主成分分析表明,褐马鸡觅食地选择的主要因子有4种,依次为:地形及草本植物因子(海拔、地理性、坡位、草本盖度和高度)、隐蔽因子(灌丛盖度、密度和高度以及隐蔽级)、干扰因子(水源距离、人为干扰距离、林边距离和植被类型)、食物因子(乔木直径、高度、密度和盖度).  相似文献   

20.
桂林红壤侵蚀区植被恢复过程的土壤理化性质变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广西桂林兴安县红壤侵蚀区人工设置4种植被恢复模式(阔叶树区、药材区、果树区和毛竹杉木区),研究不同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林地土壤的理化性质与变化趋势,并与桂林灵川县境内自然植被演替过程的草丛阶段、灌丛阶段、针阔混交林阶段和常绿阔叶林阶段的土壤理化特性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4种人工植被恢复模式下的土壤容重明显降低,含水量明显增加,与自然演替4个阶段的土壤容重和含水量变化一致。植被恢复过程中人工恢复模式和外套自然演替的土壤pH值均趋向增加,有机质含量和氮素含量均呈现增加趋势,但是土壤钾素含量与磷素含量都偏低,需要通过施肥加以缓解。在红壤侵蚀区通过人工手段进行植被恢复,能够改良土壤,提高土壤保肥培肥功能,对加速侵蚀区植被恢复有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