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曹宁 《温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5):97-100
影片《姨妈的后现代生活》为我们讲述了姨妈悲喜交迭的“后现代生活”,悲喜交迭的背后隐藏的是姨妈面对现实处境以及历史问题的困惑与失落,其实质乃是身份认同的撕裂与失败——嫉妈付出了抛夫弃女的沉痛代价却未能真正完成对上海的身份认同,梦想破灭后,姨妈的落脚地仍然是多年前她头也不回离开的鞍山,对梦想的激情追逐最终让位于对生存现状的妥协与麻木。 相似文献
3.
美国华裔文学是世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各地区之间的相互交流起着桥梁的作用。多年以来,美国华裔文学得以生生不息的重要原因是它源源不断从中国传统文化土壤吸取营养,中国是它的根。胡勇的学术论著《文化的乡愁——英国华裔文学的文化认同》恰恰印证这一点。 相似文献
4.
华裔文学始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开始进入主流文化,女作家汤亭亭的《女勇士》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它标志着华裔美国文学达到一个新的高峰。本文通过对《女勇士》作品的分析,探索汤亭亭在作品中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国书写及其原因。揭示这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改写不仅仅是由于中西文化差异所导致的结果,是独有的华裔美国历史文化。 相似文献
5.
1935至1936年问,林语堂在英文《天下月刊》上发表了一系列英文作品,其中最为突出的是连载的英译《浮生六记》。作为英文期刊作家,林语堂并不停留于单纯的文学译介,更热衷于通过文化译介、借助对中国古代女性文化的独特思考、对海外学者汉学成果的积极关注和以比较文学的眼光对当时中国文学发展的审视,向西方世界解释中国的文化。 相似文献
6.
本·奥克瑞的《饥饿的路》与莫言的《生死疲劳》在创作风格上均受到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的影响,这一源头分流至非洲和中国,结合各自民族中丰富的传统文化,观照社会现实,形成同“源”不同“流”的迥异风格,但是并未由此流散而去。研究两部作品的家园书写主题,可以探究两条不同的“流”经由相异的国度重新汇聚在一起,形成一股强大的内在力量,共同憧憬和探索理想的共同体。 相似文献
7.
社会记忆与族群认同——从《评皇券牒》看瑶族的族群意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钟年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0,(4)
流传于许多瑶族地区的《评皇券牒》作为一种社会记忆 ,其内容的历史真实性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它起到了凝聚瑶族族群认同的作用。值得注意的是 ,券牒中反映的族群认同表现出某种复杂性 ,瑶人在与盘瓠进行认同之时 ,也在一定程度上与汉族进行着认同。这就提示我们 ,或许既可以在政策的、制度的层面上通过共同利益将汉族与各少数民族联系在一起 ,也可以在象征层面上通过加强大家有共同来源的历史记忆 ,以达成超越各具体民族之上的中华民族的认同 相似文献
8.
钱锺书1946年创作完成《围城》,跨越半个世纪后,李洱创作《应物兄》,它们在精神内核上形成了一种潜在的呼应.首先两者都是以知识分子作为书写对象,因为物欲与爱欲的诱惑导致其内部精神的糜烂;其次因为思想与生活的离散导致人际隔膜,进而陷入自我精神的离散;最终,两人对知识分子的命运进行深刻的思考.这两部作品虽处于不同的时代,无... 相似文献
9.
作为一名黑人女性作家,托尼·莫里森在其小说《所罗门之歌》中显示了对当代美国黑人身份属性的担忧,从而展示了美国黑人在黑白两种不同文化的冲突中所经历的困境。本文努力尝试从后殖民主义的视角出发,分析小说《所罗门之歌》中不同的黑人对自己黑人文化身份的认同过程,使读者们能够重新认识黑人文化的前景。本文观点认为:黑人成员只有回归自己的黑人文化传统,立足过去,面对现实,抵制在当今社会使其文化沦落的"边缘文化"地位,才能弘扬黑人的民族文化,重塑民族自豪感,争取自己的话语权,摆脱文化身份的认同危机。 相似文献
10.
莫里森的《爵士乐》讲述了20世纪初一对黑人夫妇离开南部乡村融入北方城市的经历。城市不仅充当了小说的历史背景,更作为黑人身份和文化重建地而成为了叙事中心,诠释了美国黑人特有的双重文化体验。小说中倡导的性别公平、性别尊重和性别友爱,对构建和谐城市文化具有积极的现实作用。 相似文献
11.
徐岱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9(1):25-29
从诗学的视角看,"艺术与生活"的关系可以落实于"回忆与艺术"的话题,它所涉及的是创作实践的成功奥秘,其核心问题也就是生命记忆与审美体验的关系.回忆让我们从生命沉淀中汲取最为精华的东西,也有益于创作主体返朴归真拥有生命的本色.通过对回忆诗学的把握,我们能够对艺术创作实践有进一步的认识. 相似文献
12.
曾丽华 《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10):104-107
从生存困境、精神奴役和生命悲歌三方面论述萧红小说的女性书写,分析萧红小说表现出的生命悲剧意识。萧红对女性生命存在的深层思考,在今天仍有普遍意义,促动着我们对于女性人生价值的反思,对人间温暖和生命尊严的渴求。只有女性的真正解放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3.
港澳台同胞是中国共产党和国家的宝贵资源,是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重要力量。在实现中华民族统一复兴的进程中,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应适应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的发展变化,不断增进港澳台同胞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打造以同宗同源、念祖爱乡为鲜明特点的同根文化。同时,进一步深化港澳台海外统战工作、整合资源、创新方法、壮大力量,实现统战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4.
在文化认同的视域下,文化自信是文化认同的向度和强度体现,蕴含着人的尊严和生命的活力,显示着人与社会精神品格。文化自信的生成由多种力量聚合而成,其中文化的制度性认同构成文化自信的内在约束力,实践性认同是文化自信的依靠力量,而话语性认同则是文化自信的凸显窗口,只有积极地推进制度建设、共有社会实践与语言的表达和交往等文化实践,才能形成自信的社会人格与个体人格,使民族文化的"软实力"充分释放。 相似文献
15.
曹长元 《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3,(5):91-94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并正在向老龄社会发展.面对人口老龄化问题,如何打造出既符合国情,又符合老干部特点的养老方式,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推进文化养老事业的发展,需要正确把握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顺应老干部精神文化需要,拓展文化养老理念,夯实文化养老机制,改善老同志的生活质量,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文化养老的新路子.文化养老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诸多方面,应科学合理地早研究、早规划、早部署,并建立常态化、长效化工作机制,实行齐抓共管,形成合力,全面推进. 相似文献
16.
顾琳的《书词绪论》是现存最早也是唯一的研究子弟书的专著。重心是\"以说书三昧告人\",主要谈论子弟书的演唱问题。但顾琳在细论当中突出谈了子弟书的规范和定位,超出了谈\"说书\"的本义,其将子弟书作为八旗子弟一种独特而重要的文化生活方式的特质凸显了出来。 相似文献
17.
18.
杨建军 《湖北三峡学院学报》2010,(5):70-73
文章把张承志作为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一个文学现象,分析了他的皈依宗教的原因在于回族血统的感情、英雄情结的共鸣、宗教道德的感召,探寻了他信仰道路上的流浪者形象和他对流浪者的情感,阐述了他在中国信仰的意义包括文化建构和人性关怀两个层面。 相似文献
19.
依托田野调查和文献资料,详细描述了三都水族传统节日的时空构成,从口承式的水族民间传说故事对水族传统节日的形成原因进行了比较分析,探讨了水族传统节日的功能和意义。三都水族通过节日圈的文化结构形式不断强化族群“根基性情感”记忆,促成地方性社会的婚姻交换、亲属关系和族群网络的秩序构建,最终确立自我的民族身份。 相似文献
20.
广告设计除了造型的技巧外,首重创意。但是目前对广告设计的分析与研究仍然停留在造型技巧上,如此一来,往往不能精确地分析广告设计的巧妙之处和其表达的深层文化蕴涵。通过对设计文化符码技术层、意义层和策略层三层次的解析和视觉素养、视觉读写能力的培养,我们可以找到一种理解设计创作的方法论和从文化符码入手解读设计作品的设计方法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