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黄河中下游城市群旅游经济的网络结构特征及其差异,以黄河中下游四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结合引力模型与社会网络分析法探究了城市群政策实施前后旅游经济网络结构发展特征及差异.研究发现,城市群政策的实施有效促进了各城市群内部的旅游经济联系,网络结构整体呈现出“中游弱下游强”、“以点带面”的发展特点;城市群政策的实施进一步提升了各城市群旅游经济联系的紧密程度,网络格局表现出“整体稀疏,局部紧密”的特点;四大城市群整体网络密度较低但持续快速增长,城市群政策实施后四大城市群网络密度增长2.7倍以上;城市群政策的实施促进了内部各节点城市旅游经济的均衡发展,兰州、西宁、西安、郑州、开封、青岛是支撑黄河中下游城市群旅游发展的核心节点城市;结构洞与核心-边缘分析发现,兰州、西宁、西安、郑州、开封、洛阳、青岛、潍坊等8个城市受到限制最小,竞争力最强.  相似文献   

2.
以中国西部兰州-西宁城市群为研究区,分析人口集聚格局和影响人口集聚的因素.结果表明: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口集聚具有"中心-外围"特征和"马太效应".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口集聚的空间依赖性不断增强,兰州市和西宁市所辖核心县(区)为人口集聚热点区,白银市、定西市、临夏州和海东市所辖欠发达县(区)为人口集聚冷点区.兰州-西宁城市群人口集聚存在空间溢出效应,地区生产总值和专任教师数对人口集聚具有显著促进作用;年平均温度、第二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第三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公共预算支出对人口集聚具有一定促进作用;年平均降水量和固定资产投资额对人口集聚的影响未通过显著性检验.  相似文献   

3.
《河南科学》2016,(10):1741-1745
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上5个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城市群内部城市为研究单位,采用基于城市综合发展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加权平均旅行时间为研究手段,对5座城市群内部公路通达性水平和空间格局进行研究.结果显示,各城市群受到经济发展水平、城市空间分布、公路交通网络基本形态等因素影响,通达性水平和空间格局呈现明显差异.宁夏沿黄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公路通达性总体呈同心圆空间结构且通达性较好;兰西城市群和天山北坡城市群呈单侧放射状空间结构且通达性水平较差.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2-2021年可见红外成像辐射仪夜间灯光遥感影像数据,利用规模测度、城市增长模式理论和空间标准差椭圆方法分析兰西城市群城镇时空格局演变.结果表明,兰西城市群多节点城镇规模布局逐渐均衡,兰州、西宁“双圈”城市首位度趋于合理;兰州都市圈由单核中心城市向多核心城市的区域协同发展转变,西宁都市圈处在优先发展单核中心城市后辐射带动周边多核心城市的发展过程;夜间灯光空间演化特征不断西移体现了西宁-海东都市圈成为兰西城市群夜间灯光规模体系的拉动力量,兰西城市群“一带双圈多节点”的区域均衡化规划格局逐步形成.  相似文献   

5.
以中原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利用城市职能强度模型和修正的空间引力模型对城市群内各城市空间联系强度及结构进行测算与分析.结果显示:(1)中原城市群各城市职能强度、综合发展质量及城市空间关联程度存在显著差异,“核心-边缘”特征明显,存在严重的两极分化和断层现象;(2)中心城市存在单极化发展、职能弱化和辐射带动作用不强的问题;(3)城市联系强度表现出强烈的城市发展质量水平特征、交通可达性与空间集聚性.  相似文献   

6.
城市群已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载体和国家参与国际竞争与分工的基本经济单元,而城市群内部城市网络联系特征对城市群内部产业布局、城市间功能分工、城市群整体集聚经济的实现程度均产生重要影响。基于修正后的引力模型,文章以长三角、京津冀和珠三角三大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的网络联系特征,并据此对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进行了划分。结果表明:城市之间经济联系强度受交通时间距离支配;各城市群内部城市间网络联系特征差异明显;各城市群内部城市的等级结构存在不同程度的断层。  相似文献   

7.
以山东半岛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基于可达性指标与引力模型等方法分析高铁对研究区交通可达性与经济联系的影响。结果表明:(1)高铁开通后各沿线城市加权平均出行时间明显降低,时空收敛效应显著,并呈现出明显的核心边缘特征;沿线各城市日常可达性大幅提升,可达性的空间分布呈现明显的“廊道效应”,变化率呈现出较强的等级性与层次性。高铁的开通也促进了半岛城市群空间公平性的提升,全域交通可达性趋于公平分布。(2)高铁重塑了山东半岛城市群的经济联系格局,高铁建设后的经济联系网络呈现出沿高铁轴线分布的特点,形成以济南、烟台为经济联系网络双核心的格局。各沿线城市的经济联系总量差异显著,以济南为核心的对外经济联系强度优势明显。受高铁布局的影响,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联系总量空间布局以济南、潍坊为双核心且中心性不断增强。最后,就依托高铁建设如何推动半岛城市群区域经济健康发展问题展开讨论。  相似文献   

8.
城市群(又称都市圈)是指以中心城市为核心,向周围辐射构成都市的集合.城市群的特点反映在经济紧密联系,相互之间的产业分工与合作,交通与社会生活、城市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相互影响.由多个城市群或单个大的城市群即可构成经济圈.自20世纪50年代法国学者提出"大都市圈"概念以来,都市圈逐渐成为衡量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分析方法,选取2018年新疆铁路、公路交通和旅游经济数据,利用加权平均旅行时间和修正后的引力模型,研究新疆14地州市的陆路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的空间格局,为完善交通和旅游协同发展、缩小区域内旅游经济发展差异提供现实依据.结论为:1)新疆陆路交通可达性整体呈现出以乌鲁木齐城市群为中心,向东北—西南方向递减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局部区域上,北疆地区的陆路交通可达性远远优于南疆地区,和田地区的可达性最差;2)前四级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集中在可达性高的北疆地区,尤其是乌鲁木齐城市群之间的旅游经济联系最为密切,首府乌鲁木齐的辐射带动作用显著;3)区域旅游经济发展不平衡,地域差异显著;4)陆路交通可达性与旅游经济联系强度和经济联系总量相关性明显,均体现出“核心—边缘”结构特征.  相似文献   

10.
摘要:区域经济联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选取城市流、引力模型和社会网络分析等方法以长江中游城市群为研究对象对城市群内部空间联系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①长株潭城市群和武汉城市圈的集聚辐射能力大致相当,环鄱阳湖城市群产业劣势相对明显,集聚辐射能力与二者存在较大差异;②长株潭城市群城市整体经济水平均衡,武汉城市圈武汉市最为发达,但两极分化最为严重,环鄱阳湖城市群联系较为松散;③长株潭城市群整体经济联系呈现多中心结构的均衡态势,武汉城市圈整体联系出现武汉、宜昌的双峰型结构,环鄱阳湖城市群联系较为松散。  相似文献   

11.
《河南科学》2016,(7):1160-1165
为优化山东半岛城市群交通网络结构,从交通建设度、交通运输度、交通可达性、交通服务度4个方面构建交通网络建设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利用改进的引力模型作为交通网络联系度模型对各城市间的关联度进行定量分析,搭建出山东半岛城市群交通网络联系的基本结构.研究表明:1节点层面,各城市的交通网络建设水平可以分为3个等级,整体差异性较大,济南、青岛首位性突出.2联系度层面,两两城市间的联系度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和距离衰减性,联系度数值偏小的结果较多,说明大部分城市与外界交通联系不强.3网络层面,山东半岛城市群交通联系网络不健全,以济南、青岛、烟台-威海为网络中心的三足鼎立局面初步形成,胶济铁路沿线为发展主轴,处于由走廊式向多中心网络转变的发展阶段.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山西省城市整体发展现状,发现山西省城市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大城市少,中小城市偏多,城市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低.结合目前国内外城市发展态势和山西省人多地少,地形崎岖,城市化任务繁重的省情,运用城市群发展理论,从多个层面论证了山西省发展城市群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在全面分析山西主要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建设水平、交通通达性、产业结构等基础上,从空间维度上,规划了山西三个城市群的空间分布.从时间维度上,安排近期,中期和远期山西省城市群建设的重点.  相似文献   

13.
以定量分析方法,对中原城市群的区位商、外向功能量和城市流强度进行计算分析的结果显示:中原城市群内城市之间外向服务功能差异不很明显,城市群发展空间较为集中,城市分工重叠,制约着经济社会的发展;郑州与其他城市联系不紧密,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不明显;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发展不理想。中原城市群的发展需注意以下几点:郑州作为区域中心城市,应加大对整个城市群的辐射和带动作用;进一步明确城市群内各城市分工;重点发展区域副中心城市,避免城市群内部等级明显分化;大力发展城市群的交通仓储邮电业;平顶山亟待提升对外服务功能,增强城市综合服务能力。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城市百度指数关注度与联系能级的演变特征,获取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2011-2016年城市百度指数,运用Arcgis10. 2、MapGis6. 7绘制城市关注度、能级图,与新型引力模型等方法探讨城市关注度与能级变化情况。结果表明:1) 2011-2016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关注度普遍提高,南昌市、南昌县是市域、县域核心,市域与县域发展态势相似,相互作用密切,城市关注度变异系数由0. 54降至0. 38,差异化程度降低; 2)2011-2016年环鄱阳湖生态城市群城市网络呈现核心转移、空间差异渐小特征,城市能级向中、高层移动,呈均衡化发展; 3) 2011-2016年百度指数与新型经济模型发展态势相似,均以南昌为核心构建能级网络,整体水平偏低,差异逐渐缩小,百度指数模型前期以南昌-九江,后期以南昌-上饶为核心,属于单核模式,新型引力模型是以南昌-抚州为主,新余-宜春为次的双核模式,稳定性更强,城市百度指数关系普遍反映城市经济关系,政府应加强南昌、九江经济辐射作用,带动上饶等城市发展,弥补区域经济断层,加快宜春等边缘城市投资建设,协调城市发展。  相似文献   

15.
随着黄河流域高质量发展、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一带一路"倡议、兰西城市群等国家战略的推进为甘肃省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兰州市作为甘肃省的省会以及"陆上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在新常态的大环境下将成全省重要的增长极,应起到区域辐射引领作用,而现状以兰州市为核心的放射状空间联络体系难以满足未来区域发展的需求。本文从强化区域经济联系的角度分析兰州都市圈空间联系的优化路径,将进一步促进区域扁平化一体化发展,加快"兰州都市圈"的建设,也有助于缓解主城压力提升交通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6.
《贵州科学》2021,39(3)
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关系是交通地理学持续关注的重要议题。以县域单元为研究对象,结合地理空间分析技术和数理统计方法,探究贵州交通可达性与经济发展水平的特征及其空间格局。研究结果表明:(1)县域交通可达时间表现出可达性优的县占比多与可达性差的县占比少的等级差异现象,可达性强弱与城市人口规模呈现线性不匹配特征,呈现经济发展水平高的县域占比少与经济发展水平低的县域占比多的相对差异较大的"跷跷板"效应;(2)县域可达时间表现出强烈的空间差异且呈现以贵阳为核心向边缘逐渐递减的圈层式空间分布格局,可达性潜力呈现以贵阳都市圈和遵义中心城区为核心的区域强与以铜仁市、黔南州东部、黔东南州东南部、黔西南州西南部、六盘水市和安顺市南部组成的区域弱的"马太效应"现象,经济发展核心区与经济发展水平洼地连片带表现出强烈的空间不均等性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对差距较大;(3)以贵阳都市圈和遵义中心城区及周边地区组成的区域是贵州县域可达性最优地区、县域可达性潜力最优地区和经济发展核心区。因此,未来应重点发展具有可达区位优势、潜力优势和经济基础优势的以贵阳都市圈和遵义中心城区及周边县域组成的经济发展核心区,扩大对黔中城市群的经济辐射,提升贵州县域经济发展整体水平。  相似文献   

17.
采用空间统计方法和空间计量模型分析2005-2018年兰州-西宁城市群工业集聚格局及其影响因素的空间溢出.结果表明,工业集聚呈现“中心-外围”空间格局和“点-轴”发展特征,工业集聚的空间非均衡格局存在马太效应.工业集聚具有空间相关性,热点区及次热点区主要集中在兰州-西宁城市群“中心”的工业优势县(区);工业集聚冷点区及次冷点区主要集中在兰州-西宁城市群“外围”的工业待发展县(区).工业集聚及其影响因素均存在空间溢出性,相邻县(区)工业集聚对本县(区)工业集聚具有促进作用;人口密度、经济水平、政府干预、市场化率、投资水平等因素对本县(区)工业集聚产生影响时也通过空间溢出对相邻县(区)工业集聚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交通发展是区域城镇体系形成、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方法运用引力模型,计算、分析了交通因素对陕西省城镇体系的影响。结果陕西省各城市间吸引力大幅度提升,尤其是西安市对其余地级市的辐射。结论①交通的发展对城市之间相互作用力的提升和经济增长具有明显的推进作用;②交通对不同等级规模城市的产业结构具有不同的影响,表现为第二产业在中心城市中的比重逐渐下降,第三产业比重相对上升,同时第二产业沿交通线向次中心城市转移,毗邻中心城市的次中心城市第三产业受中心城市的影响有所下降;③交通改变了区域城镇体系的空间结构,推动了城市群的出现和发展,进而带动了区域整体上的经济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广西西江经济带城市旅游经济联系格局,本文以广西西江经济带核心区域中心城市为研究对象,运用修正后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模型,对区域内7个中心城市2015年的旅游经济联系及空间结构进行测度与分析,结果表明:以旅游经济联系强度为分析标准,广西西江经济带中心城市旅游经济空间结构呈现出以南宁、柳州为中心的"旅游双核"发展模式,形成了以南宁和柳州对外旅游经济联系强度最大的空间格局;旅游经济空间联系的密集区主要集中在南宁、柳州、贵港和来宾;受较高级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强度及城市自身接收能力的影响,每个中心城市与核心城市、相邻近的中心城市旅游经济联系强度较大;由于自身对周围中心城市的旅游经济辐射能力较弱,同时随着可达性的降低,三级中心城市与其他中心城市间的旅游经济联系强度逐渐下降。基于以上综合分析,本文提出各城市应利用自身优势与核心城市形成优势互补,打造以南宁为首的"南宁-贵港-柳州"、"南宁-百色-崇左"和以柳州为首的"柳州-来宾-贵港"旅游城市群,形成相互弥补、相互协调的区域旅游发展板块。  相似文献   

20.
基于GIS的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结构与空间关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城市群空间结构和空间关联程度是城市群发育程度、阶段与过程的空间反映.从城市群规模结构、空间结构角度出发,计算了珠江三角洲地区城市群中心城市吸引力的分维数和空间结构的关联维数,分析其分形结构特征;从空间关联的角度出发,应用威尔逊模型、空间统计学意义上的空间关联模型,对珠江三角洲9个城市的空间联系进行研究.计算了各城市的交通吸引强度、人口吸引强度,发现城市之间的联系在交通与人口规模之间存在矛盾,采用全局MoranI指数、局部G统计揭示各城市的空间关联程度、发展趋势和空间要素在各城市的集聚特征.对于珠江三角洲城市群进行空间整合来提升城市群的竞争力具有重要理论与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