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5 毫秒
1.
道德依靠人的良知和自觉,法律依靠国家强制力。法律发生作用,有相当一部分是通过执行人民法院的判决来实现的,法院的判决得不到执行,在某种程度上就昭示着正义没有被彰显,当前法院执行难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因此剖析执行难原因,寻求解决对策就显得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2.
鉴于传统自然法学派与历史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和分析实证主义法学派之间的矛盾,新自然法理论家对古典自然法进行了适当的修正,企图搭建起不同法学学派与自然法学派之问的对话平台。新自然法学派的基本思想是:法律和道德是不可分的,正义或自然法是权威和法律的基础,法学研究的核心对象是道德价值,自然法或实践理性具有客观性。新自然法思想具有继承性、创新性、调和性、渗透性和现实性等特征。  相似文献   

3.
法律与道德作为两种主要的行为规范,二者关系十分密切,法律在立法、法的实施和法治秩序的最终实现层面上,需要道德的支持与保障。道德建设也需要法律的保障。  相似文献   

4.
道德与法律的内在联系以及道德规范的他律性和法理性,要求在道德建设过程中,必须借助法律的力量。但在长期的道德建设中,由于缺乏法律的基础和忽视法律手段的辅助作用,以致社会转型期的道德建设出现软弱的局面。为改变这种状况,我们必须强化道德建设的法律基础,从而提高道德的他律意识、增强道德规范的他律作用和优化道德实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作为一种现实的经济关系和体制,对于社会主义的道德观念乃至道德体系会产生重大影响。市场经济体制与其运作的社会主义经济、政治和法律思想条件共同作用于社会主义道德的形成及相应层次。市场经济机制决定了社会主义应具备公正、平等的竞争道德;市场经济运作的社会主义经济条件决定了社会主义道德的本质和互利主义、集体主义的基本道德原则;市场经济运作的社会主义的政治、法律条件和意识形态规定其道德的特定内  相似文献   

6.
本文认为,在当今的社会转型期法律与道德的冲突会产生严重的社会问题:一方面,使道德未能“合法化”而陷入危机;另一方面,使“有法不依”的现象不再个别。社会评价的相对合理性是法律与道德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而法律与道德的差异性和法律自身的局限性是两者冲突的具体原因。只有通过法律与道德的互动耦合,在立法、执法、司法等各个环节上进行系统整合,才能保证人们行为的有序和社会的稳定。  相似文献   

7.
哈贝马斯认为,整个社会的有机统一,应该借助团结媒介,按照严格的话语原则,建设生活世界这种合理的生活模式,抵制金钱、权力僭越各自掌控的经济、行政领域两大子系统所带来的“殖民化”。团结与正义同源共生,要趋向美好的精神家园,关键在于如何让全社会实现正义。在他看来,正义统领道德、法律、政治三大领域,是对社会整合力量之间平衡状态的重要性的说明,也是保持这种平衡的一种意识和标准。其中,道德正义处于最高位置却又离不开法律正义和政治正义这两种形式的补充。哈贝马斯著作中对正义与社会整合力量的论述,在当前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背景下,具有相当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正义是人类永恒的理想和主题。要使法治社会的法律得以良性运作,必须实现法律形式与争议的统一。文章以正义的含义为讨论起点,追根溯源,旨在揭示法律和正义两者的密切联系,进而从正义角度理解法律性质。  相似文献   

9.
白长华 《科技信息》2013,(1):234-234
道德和法律有着严格的区别,主要表现在产生的时间和条件不同,道德比法律规范产生得早,法律仅存在于有阶级的社会中,而道德则在无阶级社会中也存在;表现形式不同,道德是自发形成的,法律则通过具体的、规范的形式表达出来;调整范围不同,道德调整的范围比法律要广泛得多;作用机制不同,道德主要靠社会舆论等非强制形式发挥作用,法律则是国家制定并由国家强制执行的;对人们行为的要求程度不同,道德规范对人们的行为要求比法律规范高。  相似文献   

10.
法律和道德作为两种社会治理模式,在人类历史上都起过举足轻得的作用。在我国社会主义条件下,只有法律与道德双管兼施、紧密配合,才能使社会步入协调稳定的发展轨道。因此,我们要将法律与道德有效地结合起来,充分发挥两者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力求探索出一条适合我国国情的治国之道,以期达到国家的长治久安和社会的全面进步。  相似文献   

11.
道德和法律的关系问题是法理学中永恒的话题。近几年,许多学者都论述了道德法律化的相关问题。道德法律化就是一定的道德观念或道德规范转化为法律规范的事实和过程。本文通过对道德法律化的概念及表现形式;道德法律化的必要性在于道德功能的局限;道德法律化的可能性在于道德与法律的共性;道德法律化的现实性在于人类社会的需要的分析来揭示了道德法律化问题。  相似文献   

12.
重新研究卢梭理性观,对塑造具备现代理性人格的合格公民,追求更加合理、合情的政治生活仍大有裨益。卢梭的理性观体现在两个方面:法律与理性、缔约与理性。对卢梭理性人的批判集中在理性与正义、道德、人民偶像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13.
魏雪冰 《科技信息》2012,(6):334-334
本文运用文献法、案例分析法对中学化学实验课堂风险责任的相关法律进行研究,进一步从道德层面进行分析。研究认为,案例中现有法律条例对化学实验课堂伤害事故处理不妥,与道德相悖,不能服众,且容易产生不良后果。  相似文献   

14.
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机理包括内在动因和外部环境两个方面:会计信息生产者与会计信息之间存在一定的利益关系,是产生虚假会计信息的内在动因;一定时期的法律环境、政治经济环境、文化环境和会计人员业务、道德水平等因素,构成了虚假会计信息产生的外部条件。上述两方面共同作用,才会导致虚假会计信息的产生。  相似文献   

15.
当代女性主义者从女性道德思维的特殊性出发,提出了与正义伦理相对应的关怀伦理。正义伦理强调个人的理性自主,处理问题有普遍化的倾向,关怀伦理则要求考虑情境的具体性和特殊性,注重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责任以及相互关怀。关怀伦理与社会法的价值理念是高度契合的,这体现在社会法的产生逻辑、立法目的、法律原则、调整方法等诸方面,也体现于传统私法规范的社会法化现象中。以关怀伦理为指引,社会法的调整对象将持续地去标准化,这也为社会法的法典化带来诸多挑战,社会法上的争议解决将社会工作化。正如社会法对传统公私二元法律体系产生的冲击一样,关怀伦理的法学应用也将改变法治的未来面貌。  相似文献   

16.
在哈贝马斯对正义进行探讨的过程中,法律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法律是正义的建制向度。正义由良好秩序来体现,秩序的产生要求建制,法律内含的事实性和有效性的张力使其成为建制的首选途径。  相似文献   

17.
法律与理性的关系、法律与理智的关系是梁漱溟法律与文化心理学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梁漱溟认为,前者主要存在于中国,后者主要存在于西方。在法律与理性的关系上,梁漱溟认为,传统中国的法律是由中国的社会结构决定的,而中国的社会结构是由道德决定的,而道德是由理性决定的。在法律与理智的关系上,主要体现在西方法律的科学化之中。同时,梁漱溟也认为,法律是理性与理智的结合。  相似文献   

18.
道德是一种约束人的行为规范,是每个民族在长期的社会生活和历史发展中逐步形成的,是为了稳定民族的生活秩序、维护社会利益而产生的,起着协调个人与集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关系的作用。在布依族社会中,传统道德思想已深入人心,尊老爱幼、助人为乐、和睦相处已成为布依族同胞世代相传的美德,这些传统道德思想极大地促进了布依族村寨的发展,同时也对布依族村寨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性。  相似文献   

19.
就法的历史发展而言,法律起源于道德。就现代社会而言,法律也应以道德为基础。在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实践中,为了增强法律的实效,要充分认识道德与伦理的重要性以及法治所蕴涵的道德价值和伦理精神,重视对法律与道德之间内在联系的研究。  相似文献   

20.
魏勇 《咸宁学院学报》2010,30(8):25-26,31
正当法律程序是法治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和保证。正当法律程序对行政法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在其作用下行政法的基本原则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程序原则在行政法中逐渐受到了重视。坚持正当法律程序在行政法中适用的前提、方法和原则,坚持行政程序的立法法治、执法公开、公正才能够使行政法符合正当法律程序的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