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主要以东汉汉译佛经第一人称代词为研究对象,在穷尽性统计的基础上进行详细的静态描写,通过描写与解释相结合,共时与历时相结合,整理出东汉汉译佛经第一人称代词的系统,并指出其特点及形成的原因,帮助人们了解东汉时期汉语第一人称代词系统的实际面貌,了解第一人称代词的历史发展轨迹,以期对汉语史研究做一些有益的必要的补充。  相似文献   

2.
三国汉译佛经中的第二人称代词较之东汉有了一些变化:①新出现了四个复数形式:"尔曹"、"尔等"、"汝等辈"和"若等"。②三国汉译佛经中的"尔"、"汝"、"若"较之东汉佛经,也有一定的发展。  相似文献   

3.
《训门人》篇中的疑问代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樊莉 《龙岩学院学报》2005,23(5):100-102
《训门人》使用了七类疑问代词:人物疑问代词、事物疑问代词、方式情状疑问代词、原因目的疑问代词、处所疑问代词、时间疑问代词和数量疑问代词.《训门人》疑问代词层次丰富,呈现出疑问代词从近代向现代过渡的趋势.  相似文献   

4.
许理和教授《最早的佛经译文中的东汉口语成分》一文认为“佛经译文中表示指代的总共只有三个词:‘是’、‘尔’、‘彼’。‘此’和‘斯’很少见,毫无疑问,在当时的口语中已经不用了。”笔者从统计的数字来看,事实并非如此。文章通过讨论“此”、“斯”、“是”、“彼”、“他”、“他人”等几个指示代词的用法,揭示了东汉汉译佛经中指示代词的语法特点,对许文作了修正和补充。  相似文献   

5.
佛教约在西汉末、东汉初(公元1世纪左右)传入中国,至东汉末,才开始有佛经的大量翻译。安世高可以说是佛经汉译的创始人。他的汉译佛经是一种空前的创作,内容和形式都有特色,对汉末佛教的迅速传播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分析安世高的身世、佛经理论和汉译,可以发现他所采用的翻译方法和策略及其译学思想。  相似文献   

6.
丰城方言的代词构成方式较为丰富,其功能比较复杂,与宜春话略有不同.1.人称代词.丰城方言人称代词复数的表达法较丰富,显示了其不同的继承的底层.2.表处所的指示代词.其中远指分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相对不远或看得见的,第二层次是相对很远或看不见的.远指和近指的不同是通过音长的差异来体现的.3.疑问代词.丰城话"许里、什里"等疑问代词多是由指示代词通过变调来表达的.  相似文献   

7.
佛教旨在劝人弃恶向善,佛经的叙事必然是紧紧围绕善恶来讲.因果报应观念贯穿了整个初传汉译佛经叙事.初传汉译佛经正是通过因果报应的逻辑观念来将多个故事片断连接起来,从而使原本风马牛不相及的故事产生了非常密切的联系.因此,因果报应观念成了初传汉译佛经的最重要的叙事逻辑.而这种叙事逻辑分为二种:其一,作恶得恶报、行善得善报;其二、弃恶即可从善--恶善果报相随的叙事逻辑.这使得初传汉译佛经的叙事显得复杂绵长而又宛转多姿,对初传汉译佛典繁复叙事的形成有着最根本的决定性影响.  相似文献   

8.
个(個,箇)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育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编,1979年版)中主要有五个义项(见《词典》)。但是,“个”在吉安方言口语中的用法却更丰富,更复杂,除了有《词典》中的第一,二种用法外,还可以用作代词、助词。当它用作代词时,其作用相当于指示代词、程度副词、疑问代词、处所名词等。当它用作助词时,其作用相当于语气助词、结构助诃等。下面分别举例说明。  相似文献   

9.
三国时期佛经翻译者崇尚意译排斥音译,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外来词汉化过程中的意译化倾向;与此同时,他们在继承东汉时期佛经翻译成果的基础上,试图创造更准确的词形以适应读者的需要,这使得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外来词仍然存在一词多形现象,这种现象表明三国时期汉译佛经中的外来词词形处于“汰选”的“过渡性并存”阶段。  相似文献   

10.
汉唐以来佛教东传,佛经的传入和翻译在东汉晚期就开始了。在早期的佛教传播活动中,由天竺、西域来华的胡僧曾致力于佛经的翻译,促使了译场的形成。华夏本土的历代高僧也为之做出了积极的努力,西行取经的高僧法显与唐僧玄奘,就是两位杰出的代表。法显与玄奘毕生致力于取经和译经,不辞辛劳、艰苦卓绝,为弘扬佛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堪称千古典范。来华胡僧和中国历代高僧翻译的佛经很多,极大地丰富了中国佛教理论。佛教在中国得以盛传,经历了长期的发展,汉唐以来佛典汉译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汉译佛经的来源是较为复杂的,早期汉译佛典主要是来自中亚、中国西域,包含梵本和胡本.早期佛经的汉译者也主要是来自中亚、中国西域的高僧.南方海上航路的开通,有利于佛典在中国的传播,法显、智猛、僧伽跋陀罗、维祗难等从印度和斯里兰卡带来了一些梵语佛典.  相似文献   

12.
中土文献和汉译佛经是不同质的,在语言使用上存在着不少差异。比较中土文献与汉译佛经的程度副词,可以得到六种不同的类别。程度副词在两种文献中的使用情况主要受到使用频率和发展趋势两个方面的制约。  相似文献   

13.
河南沁阳话的人称代词系统比北京话的人称代词系统复杂,有着独特的语法特征.沁阳话中的复数标记"个"相对于北京话中的"们",它不仅可以用作人称代词的后缀表示复数,也可以用作疑问代词的后缀表示复数,沁阳话"数词+个"两个音节同化融合,发生跨音节音变产生合音词,有着明显的地方方言特征.  相似文献   

14.
王佳 《科技咨询导报》2011,(34):183-183
从研究何等、何、云何三个高频疑问代词多义性的形成与结构分析入手,分析了各语义的关系,并进一步探讨了其兼类关系,有助于读者加深对上述三个高频疑问代词语义特点的理解。  相似文献   

15.
纵观中西方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的翻译历程,可以发现对经典的翻译一直是中西方文化中非常重要的内容。《圣经》翻译和佛经汉译分别承载着不同的文化内涵,对二者进行对比研究有利于探索其中的相似性和差异性,并据此总结出中西方的翻译传统或规律,旨在为后世翻译事业的发展壮大提供启示。  相似文献   

16.
鸠摩罗什是魏晋姚素时期从龟兹来长安的高僧,他在佛经的汉译方面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其特殊性在于他一改译经中直译为意译,既注重了佛经原的准确性,又考虑到译的遣词造句符合汉民族的阅渎习惯,这样,使汉族信徒更易于理解佛经。  相似文献   

17.
甘肃省通渭县榜罗方言中代词的分类与普通话一样,可以分为人称代词、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但在形式与用法方面与普通话有着较大的差异。  相似文献   

18.
玄奘是我国佛教史上最为著名的大佛学家,也是我国佛经翻译史上杰出的翻译家。他毕生致力于佛学研究和佛经的翻译,作出了非凡的贡献。他的汉译佛经在数量、质量上为史上罕有,是"新译"的创始者;在翻译理论上提出了影响巨大的"五不翻"理论。被尊为中国佛教史上四大译经家之一。  相似文献   

19.
在中国佛经翻译发展史上,从最初的汉译佛经开始,就出现了文与质的区别和论争。文与质不仅是翻译方法或风格的分歧,更是在译入语的操纵下,译者如何选择文或质的翻译策略,然而文与质的相别相争最终在玄奘新译中实现了相合相融。研究中国佛经翻译史上文与质,对中国当代的翻译理论和实践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相似文献   

20.
靖西壮语中不具有处所意义的普通名词和人称代词都具有了处所意义,都能充当"趋向动词、源点介词、静态处义介词"的论元,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不同民族对空间认知的概念化程度不同。空间的概念化手段使得靖西壮语特殊的方位意义整合形式得以实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