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作为魏晋人著论的新形式,"论难"与"问论"都是反复辩难的文本呈现,不同之处在于,前者引入的是现实中的论争,后者则通过虚拟的问答来展现,前者是清谈在著论领域的延伸,后者则更多是来自佛学界的实践和总结。从本质上来说,二者都基于对话的热情,反映了魏晋思想界崇尚自由、活跃而奔放的时代精神。  相似文献   

2.
任何艺术作品都是人类精神活动的直接产物,也就是说,任何艺术产品都是人类的精神世界的感性展现。这种展现始终离不开形象,因而必然是某种意义上的"再现";然而,这种展现终究是对人类的精神世界的形象呈现,因而本质上还是一种"表现"。更准确地说,任何艺术创作都是在再现中表现或在表现中再现而以表现为出发点和归宿的精神创造活动。正是再现中有表现、表现中有再现这一点,决定了任何艺术创作归根结底都是创造某种自成一体的象征物的活动,也就是说,任何艺术创造活动都是涵括了再现、表现和象征等因素在内的精神物态化活动。  相似文献   

3.
文章选取新自由主义现代派和保守派中两个典型代表人物罗尔斯和诺齐克,对他们的新自由主义思想进行比较。二者区别在于:一是在理论基础上,前者立意于"新契约论",后者则主张"反契约论";二是在正义问题上,前者主张"正义意味着平等",后者则认为"正义在于权利";三是在自由和平等的关系问题上,前者秉承古典自由主义的观点,认为自由和平等是一致的,后者则认为自由和平等不能兼有,二者存在着深刻的矛盾。二者的共性在于:它们都是西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物,从根本上说,乃是同一主题和同一本质的两种理论模式。  相似文献   

4.
严复的"信﹑达﹑雅"三善论体现了现代译论翻译主体的三位一体,突出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而作者和读者构成两个边缘主体,其翻译客体涵盖了原语和译入语的两个文本﹑两门语言和两种文化等诸因素。三善论观照了现代译论翻译主、客体的统一,体现了翻译活动中翻译主体对客体的兼顾、转化和会通。  相似文献   

5.
什么是贾宝玉之"意淫"?从《红楼梦》最早的批书人脂砚斋到今天的红学研究者,都按照自己的理解,对"意淫"所包含的深刻意蕴作出解释,可谓众说纷纭。认为"意淫"是"天下古今第一淫人"贾宝玉独有的性格情怀,是贾宝玉对女儿特有的非肉欲非功利的真性情。"意淫"与"皮肤滥淫"水火不容,前者是"情天",后者是"孽海";前者是至真至纯、深入骨髓、浸入灵魂的情的极致,后者是"淫污纨绔"与"流荡女子"对"情"的玷辱与戕害。  相似文献   

6.
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物感说”,由此倡导“表现论”、“意境法”。西方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摹仿说”,由此倡导“再现论”、“典型论”。尽管二者都涉及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但是前者重在抒情,强调情感、意志的“真”,后者重在叙事,强调再现客观的“逼真”。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社会文化和传统诗学上存在差异,因此,中西诗学的现代化进程不一样:中国现代诗学在借鉴西方近代诗学基础上,主要趋向“再现论”;西方现代诗学却呈现“表现论”、“象征论”和“再现论”并存的格局,而以前者为主。中西传统诗学现代化呈现出反差。  相似文献   

7.
企业公关与CI设计蒋纯明一、公共关系和CI设计的概念"公共关系"源于英文的Publierelationa,它包含着"公共关系"与"公共关系工作"两层意思。前者是指一种状态,是静态的;后者则是指一种活动,是动态的。所谓公共关系,一般是指存在于某个组织与...  相似文献   

8.
朝鲜文学家柳梦寅受韩愈的影响,他的《送黄圣源洛出宰尚州序》与韩愈的《送董邵南序》在文体、内容、艺术等方面有异曲同工之妙。二者都以宽慰友人、抒发政治怀抱为主要内容。不过,前者意在"勉",后者意在"留"。前者如一位老友娓娓道来,饱含政治智慧,后者则如一位师长,循循善诱,显现大儒赤心。两篇序都有一波三折、错落有致、微言大义、语短情长的艺术特征。从表达上看,前者坦诚、直率,通俗平易,后者含蓄委婉,令人深思。  相似文献   

9.
李小龙创造了两种传奇,一种是功夫电影传奇,另一种是功夫本身的传奇,前者不仅是后者的衣裳,而且是最好的解读。  相似文献   

10.
在《艺术与视知觉》一书中,阿恩海姆以独特的视角解读了"张力"理论。他提出张力是"具有倾向性的运动",并从张力形成的原因、张力大小的判断及其在艺术作品中的表现等几个方面论证了自己的观点。  相似文献   

11.
逻辑与语法     
逻辑与语法王维贤一"逻辑"和"语法"这两个词的一个共同的特点是,它们都既可以指某种客观对象,又可以指关于这种对象的理论研究。如果需要区分的话,那么前者可以叫徽'逻辑"和"语法",后者可以叫做"逻辑学"和"语法学"。任何科学研究都包含着逻辑,都需要逻辑...  相似文献   

12.
时间与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客观形式,前者是物质运动、变化的持续性、顺序性的表现,后者是物质存在的长度、宽度和高度的表现。20世纪后半叶三峡峡口区的时空表达形式,包括有关面积及相关度量、一年至一日之内的主要时段、时点的表达,体现了"近取诸身"的思维认识特征,散发出传统自然经济的淳朴气息。  相似文献   

13.
中国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物感说”,由此倡导“表现论”、“意境法”。西方传统诗学的核心思想是摹仿说”,由此倡导“再现论”、“典型论”。尽管二者都涉及审美的主客观关系,但是前者重在抒情,强调情感,意志的“真”,后者重在叙事,强调再现客观的“逼真”,由于中国与西方在社会文化和传统诗学上存在差异,因此,中西诗学的现代化进程不一样,中国现代诗学在借鉴西方近代诗学基础上,主要趋向“再现论”;西方现代诗学诗呈现“表现论”、“象征论”和“再现论”并存的格局,而以前者为主,中西传统诗学现代化呈现出反差。  相似文献   

14.
想象力是人的大脑处理和创造外部的信息。舞蹈艺术的鉴赏离不开观众的想象力,而要把艺术意象传递给观众,就必然需要演员的想象力。舞蹈是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它的创造与演出都要求人们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舞者在演出中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现象”空间,并以身体动作来表达作品的情绪,从而引起观众的情绪共鸣。在舞蹈创作、表演和欣赏中,想象力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在舞蹈创作的时候,要有一定的想象力,才能传达出艺术的思想。想象力给了演员无限的想象,为他们的创作提供了灵感。本文论述了舞蹈中的想象力及其在舞蹈中的重要地位,在此基础上探究了培养舞蹈演员想象力的策略。  相似文献   

15.
徐怡 《科技信息》2010,(26):I0140-I0141
翻译界近三十年来有"神似论"与"等值论"之争。就英汉互译来说,我比较认同前者的观点。要做到"神似",文化差异在翻译中的运用不可忽视。本文从颜色,联想和比喻,语义及语境的角度出发,论述了文化差异是英汉互译中,译文无限接近于原文的桥梁。  相似文献   

16.
赵春音 《科技信息》2009,(14):27-28
在人本主义心理学家看来,创造或创造力乃人的本质或人之内在本性的体现。在此意义上,人人都有创造力。这是由于人的内在本性中存在着一种“似本能”的自我实现趋向,而创造力便是这一趋向的副产品。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创造力本质观与马克思主义哲学人的本质观具有一定的相似之处,如二者都强调人的本质在于创造,所不同的是前者的立足点是人的生物本性,如“似本能”;而后者则更看重人的社会属性。  相似文献   

17.
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前者是始终不脱离形象,始终灌注着情感、始终借助于想象力的富于个性和创造性的思维方式;后者则是人们在认识过程中,借助于概念、判断、推理,综合反映社会现实的思维方式。二者尽管同出于人类思维这一母胎,尽管遵循着共同的认识规律,且其目的都在于揭示和掌握事物的本质规律,但是,在认识现实,揭示事物即使是同一事物本质规律的具体过程中,二者的反映方法、表现手段却是大相径庭,有着明显区别的,这似与条条溪流归大海之理是相契的。本文拟从“质”的探索这一视角,对二者进行一些比较研究。  相似文献   

18.
作文需要虚构,因为虚构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虚构可以在"艺术真实"中表达"真实的思想";虚构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智力核心是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思维离不开想象思维,而想象力要靠虚构来激发。虚构不等于撒谎,虚构也不等于虚情假意,虚构可以让想象之花在心田绽放。  相似文献   

19.
以西方近代科学构造理论的公理化方法作为参照,研究明代农书《农说》中记载的农学阴阳论.结果表明,农学阴阳论运用了准公理化方法,即农学阴阳论中作物生成原理与天时、土性二论是定律与推论的关系,后者由前者逻辑地推出.  相似文献   

20.
拉斯韦尔在"五个W"模式中提出了受众研究问题,早期"枪弹论"的受众观以传者为中心,视受众为被动接受对象,认为精英可以通过大众媒介对大众进行操纵和控制。20世纪40年代,美国的一些学者通过调查研究发现,大众传播对受众的影响复杂而有限,提出以"受众的需要"为中心,把受众看做信息产品的"消费者",然而,在法兰克福学派看来,这种受众观具有虚假性,实际上仍是以"受众为中心"幌子下的"传者本位"。随着"使用与满足"理论的提出,在传者与受众这一矛盾体中,受众也被看做"具有特殊需求的主体",传播不再是"主体—客体"结构的思维。20世纪70年代兴起的"文化研究"把受众研究的理念又向前推进了一步,认为不仅传播者在传播信息时遵循法则,受众的解读也遵循法则。认为受众是一群积极的"解读者",而这一解读并不总是朝向传播者的原意的。从"枪弹论"到"作为市场的受众"到"使用与满足"理论再到文化学派的"生产性受众",传播学受众研究的理念经历着受众从客体到主体,从被动到主动的一个渐进式的转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