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提高尘肺病影像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对临床床诊为尘肺的患者17例进行CT检查后,对其表现进行分析。结果:尘肺的CT表现主要为:①肺内小结节;②块状纤维化;③肺间质纤维化;④胸膜改变;⑤肺门及纵隔淋巴结改变;⑥肺气肿。结论:多发肺内小结节及块状纤维化对于尘肺具有特殊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根据四例单纯性煤矿工人尘肺即间质型煤矽肺的尸检观察,总结其基本病变为:1.弥漫性以肺间质为主的煤尘灶的形成,煤尘灶可分为煤尘性煤尘灶,煤尘肉芽肿性煤尘灶与煤尘纤维性煤尘灶三种类型;2.伴随煤尘灶而形成局灶性灶周肺气肿,属于小叶中央型;3.少量矽煤结节与煤矽结节孤立稀疏地散在于肺实质与肺门淋巴结内;4.弥漫性的间质轻度纤维化。前三项是此型病变的特征性改变。此外,还报告了一例复杂性尘肺即进行性片块状纤维化的病理形态。  相似文献   

3.
张帆  达瑛 《甘肃科技纵横》2013,42(9):121-122
分析肺原发性淋巴瘤的CT表现,提高诊断水平。方法:2003年5月至2012年8月经病理及免疫组织化学证实的肺原发性淋巴瘤7例患者的CT征象进行分析。结果:CT表现:团块型2例,呈肿块样改变,密度较均匀,其中1例表现支气管充气相,边缘较清晰;结节、斑点片型2例,均有支气管充气相;多形态混合型3例,结节、斑点片状、团块、条索状、蜂窝样混杂影,病变呈单一或多种形态改变,病变内支气管充气相2例,多肺叶、肺段表现3例,蜂窝样改变2例。其中5例结节、团块病变增强检查时表现为轻至中度强化,3例病灶内可见走形正常的血管影。结论:肺原发性淋巴瘤CT影像表现可为单一形态或多种形态同时存在,以团块型和混合型多见,支气管充气相,多肺叶、肺段分布,蜂窝样改变,结节、团块轻至中度强化,病变内可见血管正常走形,病变形态与单纯炎症、肺癌影像表现不完全一致,与患者临床表现不相符,对诊断该疾病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32例造血干细胞移植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造血干细胞移植(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方法:对32例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1例发生已确诊或临床诊断的肺部并发症22例次:真菌性肺炎13例次,主要表现为结节和(或)团块状影,部分出现空洞,空洞内可见分隔征及空洞周围见晕征;巨细胞病毒性肺炎3例次,主要表现为磨玻璃样密度,气腔实变及网织状改变;细菌性肺炎3例次,主要表现为气腔实变及结节影;闭塞性细支气管炎1例次,表现为双肺弥漫性支气管扩张、管壁增厚;白血病肺部浸润1例次,表现为左上肺单发结节,伴晕征;肺结节病1例次,表现为纵隔及肺门淋巴结肿大,右上肺大片状气腔实变并双肺弥漫性粟粒结节。32例患者中,铺路石征3例,发生率为9.4%,该3例病人均在胸部CT检查发现铺路石征后40 d内死于呼吸衰竭。结论:本组32例HSCT受者肺部并发症的CT表现多种多样,其中空洞伴分隔征或晕征高度提示真菌性肺炎,出现铺路石征可能提示预后差。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肺泡蛋白沉积症的临床特征,诊治方法,提高临床诊治水平,减少误诊、误治.方法:分析近9年来收治患者的临床特征,肺部影像学表现,总结诊治经验,分析误诊、误治原因.结果:患者多表现为活动后气促,咳嗽.胸部高分辨CT主要征象:双肺弥漫性磨玻璃影6例,呈地图样分布5例,铺路石征3例,支气管充气征2例.仅凭胸部CT,误诊率高,入院前3例误诊肺炎,1例误诊肺结核,1例误诊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6例患者入院后经肺泡灌洗液、支气管肺活检确诊.肺泡灌洗治疗后症状改善.结论:肺泡蛋白沉积症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诊断有一定困难,仅凭胸部高分辨CT检查,误诊、误治普遍.当患者有活动后气促,胸部HRCT呈地图样、铺路石样改变时,需考虑PAP.肺泡灌洗是最有效治疗方法.诊断不清时避免盲目治疗.  相似文献   

6.
多层螺旋CT在急性胰腺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6层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0例经临床及CT证实的急性胰腺炎病例的临床表现及CT影像学改变.结果:临床症状和体征包括急性及弥漫性上腹疼痛、呕吐,均伴有血、尿胰酶及淀粉酶增高.CT检查表现为胰腺体积增大31例;密度改变18例;胰腺包膜改变11例;胰周间隙渗出26例;肾旁筋膜增厚及脾肾间隙模糊32例;并发假囊肿7例;少量腹腔积液4例等影像学改变.结论:螺旋CT对急性胰腺炎及炎症累及范围显示细微、准确,其有效特征性表现对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案提供具有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青年肺癌的影像学特点 ,提高诊断准确率。方法 :对 5 7例青年肺癌的影像学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 7例青年肺癌平均年龄 33.6岁 ,男女之比为 1 .6∶ 1 ,发病部位右肺多于左肺 ,中央型肺癌占 66.7%。组织学分型以小细胞未分化癌居多 ,占 31 .5 7% ,其次为鳞癌和腺癌 ,分别占1 7.5 %。X线表现早期仅见肺内片絮状影 ,后渐出现肺门肿块或肺内肿块。CT表现为支气管狭窄、阻塞 44% ( 2 2 / 5 0 ) ,肺门肿块 68% ( 34/ 5 0 )。结论 :青年肺癌临床表现多不典型 ,女性发病率相对较高 ,误诊多 ,转移早。X线表现不典型 ,易误诊为“肺炎”、“肺结核”等 ,CT可清楚地显示支气管狭窄、阻塞及肺门肿块等特征性表现 ,因此是诊断青年肺癌的有效检查方法。抓住青年肺癌的影像学特点结合临床进行分析是减少误诊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8.
目的:总结3例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患者的呼吸道表现和胸部影像学特点,积累临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例甲型H1N1流感患者入院时的呼吸道表现特点和胸部影像学动态变化.结果:3例男性患者,均有慢性基础病和吸烟史,发热持续1周以上,伴有咳嗽、咳痰、胸闷及气促等,但无咽痛和流涕症状.可有紫绀,咽部充血,双下肺散在湿啰音等表现.3例患者胸部X线和CT平扫检查显示双肺下野斑片状、云絮状、磨玻璃样或网格状高密度影等特征性表现,后期出现纤维化改变,双肺正常组织呈过度充气状态.结论:根据肺部影像学表现,结合临床,可做出甲型H1N1流感病毒性肺炎的诊断.  相似文献   

9.
杨俊辉  李博鑫  闫荣 《甘肃科技》2016,(18):128-129
分析心源性肺水肿(cardiac pulmonary edema;CPE)的CT诊断价值,为治疗CPE患者提供科学的数据参考。方法:选取在我院2013年5月-2016年3月收治的CPE患者临床资料102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CT诊断方式以及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CT检查结果。结果:102例CT检查患者中发现有20例肺淤血改变,占19.61%;47例肺泡性肺水肿,占46.08%;63例间质性肺水肿,占61.76%;84例两侧胸腔积液,占82.35%;95例心脏外形改变,占93.14%,各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T诊断CPE患者具有特征项表现,能够具有很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0.
评估高分辨CT(HRCT)和运动心肺功能试验对特发性肺间质纤维化(IPF)早期的诊断价值.26例IPF患者分为早期组和非早期组,分别行HRCT扫描.两组IPF患者和22名正常对照组进行运动心肺功能试验.IPF早期组HRCT主要表现为磨玻璃影、肺小叶内间质增厚;非早期组主要表现为肺小叶间隔增厚、支气管血管束异常、胸膜下弧线影、蜂窝肺.运动心肺功能各项指标正常对照组、IPF早期组、IPF非早期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HRCT与运动心肺功能试验联合检查能显著提高IPF的早期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胸内结节病的平片与CT影像特征及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结节病的影像学特征并随访其激素治疗后影像学表现。结果:肺门淋巴结增大,CT显示26例,平片显示22例;纵隔淋巴结增大,CT显示28例,平片显示11例;肺内病灶呈多形性表现,无特异性,以CT敏感度高;胸膜病变较少见。3年随访发现25例治疗有效,8例有反复。结论:淋巴结增大是本病的主要影像学表现。X线结合CT检查在诊断胸内结节病、判断活动期、评价激素治疗效果方面,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胸部X线平片及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胸部X线平片、螺旋CT对肺隔离症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证实的24例肺隔离症病人,其中叶内型22例,叶外型2例(包括膈下1例).所有病例都有胸部正侧位平片及CT平扫、增强扫描,1例行数字减影血管造(DSA)检查.结果:患者胸部平片表现为肺内结节、团块状影(19例),囊性病变(5例).CT表现为含气体或液体的囊肿或软组织肿块(20例),病变周围见肺气肿(4例).螺旋CT对异常供血血管显示率为75%.结论:胸部X线平片对肺隔离症的发现及定位有价值,螺旋CT,尤其是增强螺旋CT加多平面重建技术(MPR)和曲面重建技术(CPR)能清楚显示主动脉异常供血血管,且对肺部病变的评价具有其它检查无可比拟的优越性,是肺隔离症的最有效影像学检查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320排动态容积CT首过期内双输入肺灌注成像对肺结节诊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因肺部疾病需要进行增强扫描的133例患者,包括36例炎性肺结节和97例恶性肺结节,采用东芝320排CT对其进行首过期容积灌注成像,采用自适应迭代重建方法进行图像重建,并使用双输入数学模型最大斜率法进行灌注指数的定量分析,采用感兴趣区(ROI)技术测量肺结节及正常肺组织的肺动脉血流量(PAF)、支气管动脉血流量(BAF),比较正常肺组织及不同肺内病灶的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构成比的差异.结果:肺部CT灌注成像总的最大有效剂量为6.47 mSv;36例炎性肺结节的PAF均值为(140.6±50.8)mL/min/100mL,BAF均值为(28.1±27.3)mL/min/100 mL;97例恶性肺结节的PAF均值为(53.1±25.2)mL/min/100 mL,BAF均值为(84.4±20.6)mL/min/100 mL;133例患者在病灶对侧同层面正常肺组织的PAF值为(130.6±20.8)mL/min/100 mL;BAF值为(1.6±2.7)mL/min/100 mL.3者之间的灌注参数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20排动态容积CT灌注成像技术能评估肺组织及肺结节肺循环和体循环血流构成比情况,对恶性及炎症性肺结节的鉴别诊断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4.
目的:分析儿童麻疹肺炎的胸部影像学表现特点,提高对该病的影像学诊断能力及其远期并发症如闭塞性细支气管炎(BO)的早期识别能力.方法:91例患者均行胸部CT扫描,总结其CT及高分辨率CT(HRCT)资料,分析该病的影像学特点.结果:胸部CT表现:肺间质损害91例;片絮影57例,其中受累肺叶数≥3者32例;肺实变34例,累及肺叶数≥3者18例;磨玻璃影54例,胸膜增厚24例;纵隔气肿5例,气胸2例.63例患者存在小气道病变,其中,细支气管壁增厚52例,马赛克灌注征26例,小叶中心结节影22例,树芽征9例.17例重症麻疹肺炎患者在随访过程中,5例患者胸部HRCT一直显示有小气道病变.结论:儿童麻疹肺炎以肺间质损害合并双肺多灶性斑片影为主要改变,常常伴有磨玻璃影、胸膜病变;合并小气道病变常见,如出现小气道改变,尤其是重症患者,应进行临床及胸部HRCT随访除外闭塞性细支气管炎.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急性胰腺炎的CT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分析我院3年来经临床证实的42例急性胰腺炎病例的CT资料,观察其CT表现特征、病变范围.采用Siemens Somaton emotion6全身螺旋CT.全部病例均行腹部CT平扫,层厚10mm,其中425例做了增强薄层扫描.结果:①胰腺弥漫性或局限性肿大42例;②胰内单个或多个小斑片状无强化低密度灶8例;③胰内局限性高密度灶2例;④胰周脂肪间隙模糊混浊,肾筋膜和胃后壁增厚38例;⑤假性囊肿形成5例.结论:CT检查是诊断急性胰腺炎及其并发症最有效的影像学方法.增强CT扫描能较准确地判断急性胰腺的坏死、出血及其程度,对急性坏死性胰腺炎的诊断及患者预后判断具有重要价值,有助于临床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腹腔内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的CT表现,并重点探讨其在CT诊断方面的价值.病灶体积较大失去了原病灶的典型影像表现容易导致判断失误和误诊.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共14例,其中腹腔内囊腺瘤8例,其中1例为超级巨大型;囊腺癌2例;子宫内膜异位囊肿2例;肠系膜囊肿2例.所有病例都经过平扫,部分经过平扫加增强扫描或三维重建.结果:14例病人都诊断为囊腺瘤,腹腔内囊腺瘤的正确诊断例数为8例,其中4例未做增强扫描,诊断困难,有2例误诊.结论:腹腔内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具有相似的CT特征,在病灶体积较大的情况下病灶失去了部分典型影像表现,从而对疾病的正确诊断带来一定的困难,尤其在定位定性诊断上经验不足,认识这些困难有助于掌握巨大囊性占位性病变在疾病发展中的一般规律.  相似文献   

17.
利用螺旋CT通过66例正常新生儿和71例HIE患儿的颅脑CT扫描影像学数据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正常新生儿脑白质密度偏低,CT值19.0~28.0 Hu,其中95.4%最低值为20 Hu,脑白质边缘多呈“枫叶”状,脑灰质CT值27.6~39.0 Hu;HIE脑白质低密度灶绝大部分CT值小于17.0 Hu,低密度灶边缘表现为“花瓣”状.说明CT诊断对HIE的早期诊断,协助制定治疗方案有较高价值,依据低密度脑水肿是否伴有脑室改变及颅内出血,进行CT型有许多优点.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肝血管瘤的CT影像特征,提高CT对肝血管瘤诊断准确率.方法:对52例肝血管瘤进行了CT平扫和增强扫描.结果:大多数肝血管瘤在CT上表现为肝内单发或多发圆形、椭圆形的低密度影,增强后动脉期明显环形强化,延迟期呈填充改变.结论:CT扫描是诊断肝血管瘤的一种有效而准确的方法。  相似文献   

19.
为研究五味子乙素(Sch-B)对二氧化硅致大鼠矽肺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其抑制物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的作用,采用暴露式气管内注入SiO2混悬液法建立大鼠矽肺模型,染毒后1d开始灌胃给予Sch-B干预治疗,药物干预3d、7d、14d和28d后处死取其肺组织.应用HE、Masson染色法观察肺组织病理改变及肺组织胶原纤维变化;通过ELISA法对大鼠肺组织中不同时间点的MMP-2、TIMP-2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Sch-B对矽肺组织纤维化病变有明显的改善,胶原纤维明显减少.Sch-B对二氧化硅致大鼠矽肺中不同时间点肺组织MMP-2的表达均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早期肺泡炎时可一过性提高TIMP-2的表达,起到抑制MMP-2对肺组织损伤的作用,后期抑制TIMP-2的表达,减缓肺组织纤维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对经省职业病劳工组鉴定确诊的41例矽肺病例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目的是探讨矽肺的CT表现。结果41例矽肺主要CT表现为,小圆形、小结节症状矽结节37例,大结节阴影直径1-2cm者17例;直径大于2.0cm者4例;胸膜下小叶间隔增厚21例;胸膜班形成8例;肺门、纵隔淋巴结钙化23例;肺气肿者30例,可见肺大泡20例,其中多发肺大泡者11例;单纯表现为网格状阴影2例;矽肺并发结核3例。结论是CT对矽肺具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