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豆敏 《科技信息》2010,(12):I0168-I0168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称谓语不仅是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一种文化现象。它是对民族传统文化和历史积淀的反映,不同称谓语分别体现不同的民族文化。本文通过比较英汉称谓语的不同来探讨英汉两种不同民族文化间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称谓语是发话人用来称呼交际对方的用语。但其功能远不止于此,称谓语是社会关系在语言中的表现,它不单纯是语言的称谓系统本身。称谓语的选用能为整个交际活动定下基调,能清楚地反映出交际双方之间的社会关系和他们的社会地位。  相似文献   

3.
杨丹 《科技信息》2010,(10):165-165,167
称谓语是构成语言交际的重要组成部分,担当着社交礼仪的重要作用。一直以来中西方学者对各自语言的称谓体系的研究持续且深入。本文从称谓语语用功能的角度,来阐述中西方文化差异所导致的中西方称谓语的语用差异,并提出了相关的解决方法。  相似文献   

4.
陈建萍 《科技信息》2008,(35):304-304
语言预设能解释语言中语义与语用之间关僚的问题,本文运用语言预设的原理,对〈红楼梦〉中的称谓语中存在的语言预设现象进行初步的探讨,从语义预设和语用预设的角度对红楼梦称谓语作出语言学诠释。  相似文献   

5.
蒋华  夏宏钟 《科技信息》2007,(31):152-153
称谓语是语言交际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跨文化交际过程中,不同语言称谓语的选用受到主客观多种因素的制约。其中社会结构、血缘关系以及文化价值取向等方面存在的文化差异决定了不同语言文化中称谓系统的差异。本文主要探讨了英汉称谓语的选择方略、语用机制以及英汉语言中不同的称谓语系统所反映出来的各自文化差异。  相似文献   

6.
社会称谓语是一种特殊的语言符号。它不仅具有一般语言符号所具有的指称功能,还体现了交际双方的社会关系以及社会文化思想观念。主要考察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称谓语的变化及发展,并分析了社会称谓语的泛化现象及其原因。  相似文献   

7.
刘莉 《甘肃科技纵横》2004,33(6):166-167
称谓语是语言交际过程中传递给对方的第一信息。本文采用语用分析的方法研究了在具体使用过程中英语称谓语的语用特征即它的社会指示作用和所传递的不同语力以及语境因素对称谓语使用的影响,其目的在于提高学习者对语言内涵的理解力。  相似文献   

8.
李珍洁 《科技信息》2008,(3):129-130
在任何一种语言中,称谓语在交际中都占有重要地住、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试图通过对汉语交际中主要的几种称谓语的分析找出这些称谓语使用以及变化背后的社会动因。  相似文献   

9.
亲属称谓语自称现象是汉语中比较常见的,但国内语言学界关注的不是太多。在曹禺的剧本中,人物的亲属称谓语自称多达130例。以这些例子为研究对象,从语义和功能出发,讨论了亲属称谓语自称的三大语义类别和三大语用功能。  相似文献   

10.
林佳 《海峡科学》2012,(10):78-80
书信是人们传递信息、交流感情的一种文体,也是传承民族文化的特殊载体.该文从书信出发,以小见大,归纳总结书信中各类称谓语的用法,并且从语言、文化等角度分析地道汉语日常常见称谓的英文表达方式,便于学者在跨文化交流中学习称谓语、使用称谓语,引导他们在交流中检验自己的称谓语,逐渐学会正确地使用称谓语.  相似文献   

11.
称谓语是语言与文化的一个接口,对它的研究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价值。考察"您"、"先生"、"同志"和"爱人"等四个常用称谓语在"文革"时期的使用情况,从其发展变化可以了解一种语言的一个侧面,更可以认识一个民族或社会一个时期的思想意识和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12.
汉英的称谓语分属两个不同系统并各自扎根于自己的文化 ,在称呼方式的使用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语言翻译者来说 ,关键是要通过称谓语翻译来提高对不同语言的文化差异的敏感意识 ,恰当地把握译语文化 ,尽量做到同类型称谓尽可能接近的转换 ,从而获得较为满意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3.
称谓语的使用是中国社会语言文化研究的重要部分,它不仅反映了社会制度、人际关系、交际场合、说话人的态度等语言外因素对语言本身的影响,并直观地体现了交际双方身份角色、职位、年龄、亲疏关系等的差异。《爸爸去哪儿》是时下火热的真人秀亲子档节目,其中涉及的人物众多,包括主持人、嘉宾、剧组工作人员、拍摄地的村民等。他们在节目录制期间的日常交流中展现了十分丰富的称谓语,包括亲属称谓和社会称谓。本文对《爸爸去哪儿》出现的称谓语进行拉网式的槽集.对其主}}行分拳并分析了觫谓语的弯蚀碍苴声肚柏皋傅  相似文献   

14.
汉英的称谓语分属两个不同系统并各自扎根于自己的化,在称呼方式的使用中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对语言翻译来说,关键是要通过称谓语翻译来提高对不同语言的化差异的敏感意识,恰当地把握译语化,尽量做到同类型称谓尽可能接近的转换,从而获得较为满意的翻译效果。  相似文献   

15.
现代汉语社会称谓的缺位现象比较普遍。这一现象主要存在三种具体表现,即通用称谓语的缺位、专用称谓语缺位和不对称、零称谓现象,在实际语言生活中寻求解决社会称谓缺位问题的补偿策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社会称谓语的规范化。  相似文献   

16.
称谓语使甩的能力,是交际能力的一种体现,然而称谓语造成的尴尬相当普遍。其中一个例子就是人们在面对陌生年轻女性时,不知如何称呼,存在着称谓缺环。“小姐”、“大姐”、“姑娘”、“美女”等几个称谓语都不能弥补这个缺环。汉语中称谓语缺环现象是新旧观念的撞击造成的,解决的途径是要转变人们的伦理观念,建立一种开放的新型的语言交际观。  相似文献   

17.
从英汉姓名及称谓语的文化对比入手,对翻译时如何达到姓名及称谓语的语用对等进行探讨。解决这一问题的基本策略是:结合具体语境,明确姓名及称谓所传达的语用意义;保证特定语境中最重要意义优先传递;尽可能做到入乡随俗(即尽量符合译入语的语言规范)。  相似文献   

18.
王杨琴 《咸宁学院学报》2015,(2):99-100,109
从构成系统差异的角度对比分析汉英亲属称谓语,亲属称谓语是存在于各个民族的普遍现象,对中西方亲属称谓语的认识可以对跨文化交际起到非常有益的推动作用。研究不同语言中亲属称谓系统的差异对于语言学习和翻译实践也大有益处。  相似文献   

19.
称谓语是社会交际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称谓语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会称谓语,在我国北方农村地区,有些并不是亲属关系的人往往不用社会称谓语,而用亲属称谓语。以对哈尔滨市阿城区新华镇新华乡于排屯当地人进行访谈以及隐蔽观察搜集到的现实语料为基础,分析研究了称谓语在农村地区使用的情况,并对社会称谓语的模糊化现象进行了社会语言学的理论解释。  相似文献   

20.
英语和汉语都大量使用称谓语,但汉语中所使用的自谦词语的数要大大高于英语,并造成跨文化交际中的不可避免的欠额翻译现象,从而反映出两种语言系统的称谓语的礼貌使用上存在显著差异。本文就此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