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初中信息技术教学初探信息技术是近年新开设的一门课程,该课程日渐重要。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2.
胡志猛 《科技信息》2013,(21):268-268
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从而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3.
俞新友 《科技信息》2013,(13):338-338
初中信息技术课的主旨在于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对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  相似文献   

4.
赵桦 《科技信息》2010,(12):281-281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生不仅要掌握社会生活必备的信息技术知识与技能,更重要的是要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而在所有形式的教育中,创设一个在实际生活学习中使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学习环境,是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任务是:逐渐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在小学阶段,我们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兴趣和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与信息能力;把计算机作为信息技术教学的工具,使学生掌握这种工具的使用方法,并借助于这一工具来帮助学生学习,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培养应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各种能力。  相似文献   

6.
王作辉 《科技信息》2012,(17):311-31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  相似文献   

7.
刘军 《科技信息》2012,(17):292-292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特点是知识性与技能性相结合,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和学习习惯的培养,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培养。信息技术是非高考科目,正因为这样我们才有更大的发挥空间,可以真正贯彻素质教育和高效课堂、和谐课堂的宗旨,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技能,进而掌握信息技术知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的一种学习方式,同时也是教师教学的一种组织形式。但在实际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往往存在有形式、没实质、无实效的现象。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中小学开设机器人课程,其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以机器人为载体的通用技术与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通过机器人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中小学机器人教学中应用任务驱动法不仅能使学生学会学习、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素质,更重要的是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相似文献   

9.
在社会生活的信息化和经济活动的全球化经济全球化的今天,英语正变得越来越重要。笔者通过以文本书籍、光碟软件、网上资料三大资源为基础,以学生自学和合作学习为主体,培养他们的存储能力、检索能力、多媒体表达能力、道德情感能力、协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美感,让学生了解并掌握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技术手段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英语语用能力,形成良好的文化素养,为他们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综合型的人才。  相似文献   

10.
郭骊敏 《科技信息》2013,(3):331-331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有效培养学生对信息的收集、处理、应用和传输的能力,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造能力,在开发智力、受人以渔的教学过程中实现素质教育。  相似文献   

11.
掌握信息技术是对现代学生的一种基本要求。学生通过对计算机的学习了解信息技术及具有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是我们信息技术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本文从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学内容的合理性及合理安排实践教学这四个方面探讨如何上好信息技术课,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提高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2.
在素质教育与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推进下,教育教学为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在教学中进作出了相应的策略转变。为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初中的音体美以及信息技术教学重视度愈来愈高,信息化时代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所以在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应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以及信息技术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该文就针对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探讨了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网络学习能力,从而提升学生的信息技能与信息素养。  相似文献   

13.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熟悉、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等。本文主要论述有效教学及其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4.
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中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但仅仅表现在爱玩游戏、上网聊天、看Flash动画。而对一些基本的知识、技能却不愿认真地学习。任其发展下去会使信息技术课的教学效率大打折扣,无法达到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文化、初步掌握一些计算机基本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信息意识和创新意识。要解决这一难题必须在教学过程中要精心设计导入,  相似文献   

15.
董高原 《广东科技》2010,19(22):61-63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熟悉、掌握计算机信息处理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已经成为胜任本职工作、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条件之一。“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是我国高等院校中的一门重要基础课程,它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开发能力,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计算机文化素质等。本文主要论述有效教学及其在“大学计算机信息技术”课程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中学信息技术课担负着“使学生具有获取信息、传输信息、处理信息和应用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把信息技术作为支持终身学习和合作学习的手段,为适应信息社会的学习、工作和生活打下必要的基础”的重任。如何提高信息技术课的课堂教学质量,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计算机技能,使他们在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合作意识诸方面得到良好的培养,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课题。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和中学生的年龄特征,本人一直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为探索信息技术课堂教学的方法、挖掘学生的潜力、提高学生使用计算机的能力方面,做了以下尝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17.
信息技术在当今社会已成为不可缺少的知识来源,并且正在影响着我们的学习、生活和思维方式。社会的资源已不仅仅是物质资源和自然资源.还包括应用和掌握信息进行创新的能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可以改变学生学习知识的传统方式.变被动接受为探索式主动接受。信息化时代对教师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师应及时地进行知识更新,掌握更多的信息知识,懂得使用信息化的工具.促进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8.
朱文昌 《科技信息》2011,(35):289-289
信息技术是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与核心,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息息相关,同时也是职业高中的必修科目、重要科目。信息技术课程的主要目标是培养学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使学生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包括信息采集、加工、发布(表达)等实践技能,并能够主动地利用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相似文献   

19.
在计算机课程的教学当中,常规的方法是教师手把手地灌输知识内容,学生依样画瓢似地囫囵吞下这些硬灌进来的内容。这种教学模式抑制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压制了学生学习的创造性,在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一方法当然是要被淘汰了。鉴于计算机技术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质和创新素质,因此,必须鼓励学生敢于动手,勤于实践,从而培养学生对计算机技术的兴趣和意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相似文献   

20.
在学校教育中,德育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环节,对于初中的信息技术教学来说,也必须要重视德育的关键性作用。传统信息教学中,往往仅重视技能方面的培养,即指导学生掌握信息操作方法,在衡量学生掌握信息技术标准中仅看重技术掌握熟练程度这一个指标。但是,初中时期是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关键性阶段,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是非常必要的,属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升综合素质水平的关键性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