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2 毫秒
1.
通过建立省域人力资本投资评价指标体系,对中国大陆29省、市、自治区2008年度截面数据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我国省域人力资本投资划分为四个梯度,存在一定的非均衡性。在将来人力资本投资安排上,北京和上海应该继续发挥其示范效应,发达省份应均衡布局其投资结构,欠发达省份则应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2.
为评价中国人力资本投资效率,基于DEA-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分析方法,构建人力资本全要素投资效率的测度模型,分析中国31个省、市、自治区2010—2013年人力资本投资的面板数据,对中国人力资本的全要素投资效率进行实证测度,并分析样本年内中国人力资本的全要素投资效率的动态时间序列变动和省域差异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从总体来看,2010—2013年我国人力资本全要素投资效率呈现下降的趋势,平均下降3.2%;从省域来看,安徽人力资本投资效率的改善最好,而吉林的改善最差,技术进步是导致省域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3.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将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的因素分解为技术效率、纯技术进步、人均资本的规模效率、资本深化4个方面,并结合分类与规则提取的决策树方法,揭示了各因素影响劳动生产率变动的规律;然后结合我国工业统计数据,分析了我国省域工业劳动生产率的变动特征.研究显示对我国省域劳动生产率差异影响最大的指标是资本深化,其次是技术效率和人均资本的规模效率,而技术进步基本不对省域劳动生产率差异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4.
工业化进程的实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取了与工业化关系最密切的4项指标,并界定了其工业化完成时的实现值.经定量分析,认定我国在总体上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但省域之间差异悬殊,多数省域处于工业化中级阶段,也有一些省域处于初级阶段或高级阶段,北京、上海更已完成工业化进程.  相似文献   

5.
采用因子分析、协调性分析和GIS技术对我国省域旅游业发展水平的空间分异特征进行分析后发现,旅游经济指标对旅游业发展水平起到决定性作用.我国省域旅游业综合发展水平在东西方向上呈阶梯状分布,在南北方向上形成三个发展核心;旅游经济发展水平、旅游业规模、旅游业生产效率的空间分异呈现出明显的不一致性,旅游业发展的协调性整体不高;省域旅游业的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相关,旅游业发展水平空间分布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人口分布等呈现出一致的分异规律.  相似文献   

6.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衡量区域旅游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指标之一.基于熵值法和突变级数法,构建包括压力-状态-响应的省域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结合障碍因子诊断模型,对我国A级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空间格局以及影响因子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优化路径.结果表明:我国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等级分部呈“纺锤形”,整体格局“东高中平西低”;星级酒店密度、万人拥有公共厕所数量、景区相对密度、景区规模度、“三废”排放强度、环境污染治理投资等成为影响我国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主要障碍因子;提出应进一步完善、优化景区响应指标、严控或降低景区生态压力指标、提升景区空间状态指标、提高基础设施响应指标的景区旅游环境承载力提升路径.  相似文献   

7.
文章基于GeoDa空间统计分析方法,通过空间位置建立数据间的统计关系,利用2012—2014年的省域科技经费投入数据与区域GDP数据,对我国31个省域之间的科技经费投入空间差异性及与区域GDP发展关系进行分析,发现我国科技经费投入呈现出东强西弱的态势,经济发展水平相近的地区在科技经费投入空间上的聚集分布十分明显,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弱的地区则呈现出了低低聚集的现状。同时,虽然我国部分省域科技经费投入已经达到占GDP比重2.5%的2020年科技研发投入目标,但是仍然有一些省域在这一指标上偏低。基于这些结论,建议从提高科技经费使用效率、优化财政扶植等方面入手,为我国科技健康发展,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助力。  相似文献   

8.
特色小镇是国家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结合的重要载体,对其竞争力的测评兼具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本文采用质性与量化研究方法,以中国省域特色小镇为研究对象,测评其竞争力。研究发现:第一,构建了由特色小镇影响力指数(媒体)、热度指数(市场)和专项政策发展指数(政府)三维模型组成的中国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测评体系;第二,浙江是强竞争力省域,江苏、广东、山东和北京是较强竞争力省域,其余省域为一般竞争力或弱竞争力,后两类在全国省域中占比高达83.87%,反映出多数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表现不突出;第三,应从形成专项政策体系、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因地制宜体现区域差异性等方面提升省域特色小镇竞争力。  相似文献   

9.
研究大气污染增长的成因及空间溢出效应,是大气污染综合治理的关键。在对省域空气污染分布进行检验的基础上,采用空间面板模型研究空气污染物分布与经济增长的空间相关关系。研究结果显示,"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省域存的空气污染存在空间溢出效应,部分地区存在较为明显的污染区域传输情况。经济增长总体对于空气污染治理有着积极的作用,但产业结构、能源结构和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仍对环境具有一定的负向影响,增长方式需向创新、协调、绿色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上海财经大学投资研究所的研究成果《2005年中国投资发展报告》,对重庆市吸引外资的投资环境进行了再研究.通过与上海等直辖市、代表沿海地区的广东省及西部几个主要省的对比分析,揭示了重庆市投资环境的优势和劣势,并进一步分析了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改进重庆市投资环境的主要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1.
利用外资是福建经济具有有活力和潜力的经济增长点。本文分析了福建利用外商直接投资的现状及其对福建产业结构变动的影响 ,在此基础上 ,提出了要进一步优化外商投资环境以吸引更多的外资 ,同时 ,又要加强外商投资的产业引导 ,从而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  相似文献   

12.
利用中国东部、中部、西部3个地区1993-2012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区域实证分析了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结果表明,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的就业效应存在着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东部地区投资的就业效应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但总体而言,固定资产投资的快速增长并没带来就业的迅速扩张,即固定资产投资对就业拉动作用有限,在某些省份甚至出现了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对就业带来负面影响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外商直接投资(FDI)是跨国公司的投资需求与东道国经济、社会以及政策制度等环境相互契合的结果,实际利用FDI和合同FDI的差异反映了二者的契合程度.本文以面板数据为基础,以中国大陆31个省级区域为基本单元,在基于合同FDI和实际利用FDI的时间序列特征差异的基础上,将1985年~2010年我国利用FDI的时间序列划分为1985年~1990年、1991年~1993年、1994年~1999年和2000年~2010年四个阶段,并分析三大区域各阶段实际利用FDI和合同FDI及其实现率时空分布特征,进而分析对外开放以来我国利用外资环境改善在空间上的演进特征.本研究为制定相应的政策引导外资布局优化,充分发挥外资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省域投资环境的对比评价与分析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采用层次分析(AHP)与主成份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中国大陆31个省市区的投资环境进行了总体性评价;以第三产业为例,采取关键要素评价法结合主成份分析,对省省(市区)域的产业对象性投资环境进行了评价,并就各评价结果作了简要对比分析。  相似文献   

15.
在河南省加快城镇化建设,努力构建良性循环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的社会背景下,文章基于Jeffrey Wurgler的资本配置效率模型,从省级、区域、市级三个层面对城镇化投资中的资本配置效率进行了测度。结果表明,整体而言,河南省新型城镇化资本配置是有效率的,但效率不高;在区域层面上,尽管中原城市群作为河南省的城镇化重心,然而其配置效率是最低的;各地级市之间的城镇化资本配置效率差异性也较为显著。本文的研究为考察河南省新型城镇化投融资的效果提供了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结合吉林省的实际,了省级城市灾害信息系统设计与建立的基本方法,分析了省域内的主要城市灾害类型及其孕育环境,提出了吉林省城市灾害管理信息系统的概念设计,指出了相应的信息系统的组成和一般功能。  相似文献   

17.
基于1999--2005年中国省际面板数据,文章对人力资本与外商R&D投资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检验。经验估计结果显示:东部地区的人力资本显著地正向影响了外商R&D投资,而中西部地区这一关系缺乏统计上的显著性。因此,加强教育投入、积累人力资本存量并优化总体投资环境,是刺激外商在华R&D投资的内在要求与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18.
 基于构建的中国省级环境绩效评估方法学,定量评估了中国30个省级地区2004-2013年的环境绩效发展趋势,分析了各省级地区的环境绩效变化规律、环境绩效与经济发展水平的规律关系、影响省级地区环境绩效表现的关键性指标及中国东、中、西部地区环境绩效的空间异质性特征。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级地区环境绩效呈现一定波动性,环境绩效总体呈现持续改进趋势;环境绩效空间格局特征总体呈现东部好于中部、中部好于西部的梯度格局;生态保护指标是东部地区的短板。提出中西部地区在推进城镇化时,要加强对水源河流的管理、重视生态环境规划建设、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加大环境治理投入力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19.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止于物质丰富,还包括生态环境质量优良.随着环保意识的提高,公众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诉求愈发明确.公众环境诉求是否促进并通过什么机制使得政府和企业参与生态环境文明建设,进而改善生态环境质量?基于2003年—2017年省级面板数据,本文将公众环境诉求和环境质量改善纳入“触发因素—作用机制—作用效果”分析框架,通过面板回归分析证明了公众环境诉求与环境污染存在倒“U”型关系,并基于异质性分析得出在我国欠发达的西部和东北地区该效应不显著.在此基础上,通过进一步的机制分析发现,公众环境诉求能够通过政府治理、技术创新和产业结构升级降低环境污染,从而改善环境质量.为此本文提出增强公众环保意识,提升环境信息公开力度,完善公众信息反馈机制,提高政府环境治理投资,推动技术创新,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等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