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近年来医学正处于"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阶段。由于人的社会属性、各种复杂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现象都可以通过心理作用而对人体机能产生一定的影响。不良的心理因素刺激可作为明显的致病因子而引起躯体疾病——"心身疾病"。许多专家指出,风湿类疾病,尤其是类风湿性关节炎(RA),心理社会因素是疾病产生、发展以及转归等过程中不容忽视的致病因素。心身医学的萌芽几乎与有文字记载的人类历史一样古老。心  相似文献   

2.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医学的发展 ,心身疾病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据粗略统计 ,在综合性医院初诊病人分类中 ,略高于 1 / 3的病人是躯体疾病 ,不足 1 / 3的病人是心理生理疾病 ,其余 1 / 3是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的躯体疾病即心理生理疾病 (又称心身疾病 ) [1] 。心身疾病是指一组与心理和社会因素密切相关 ,但以躯体症状为主的疾病。其发病主要是由社会心理因素剌激后产生应激反应 ,使人的机体产生一系列的变化 ,特别是植物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免疫系统等变化 ,造成心血管、胃肠、内分泌和肌肉等组织、器官的功能性或病理性改变。如果这种社…  相似文献   

3.
心与身、精神与躯体是相互影响和相互联系的完整统一体,因此,躯体疾病中以产生一系列的心理反应,而不同的心理状态对疾病的治理效果和转归也有着重要的影响。本通过对35例上消化道出血患的临床护理观察,说明针对不同病人的心理状态,加强心理护理在疾病转归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从躯体症状、心理状态、社会支持和情绪控制4个方面共26条特征入手,基于C4.5决策树算法,构建了一个抑郁障碍预测模型,预测准确率达到69%以上.实验表明,失眠、自杀意念、躯体疾病等是抑郁的危险因素.对比Apriori算法,可以看出决策树在计算效率、规则提取和解释上有着明显的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辅助医疗工作者进行抑郁障碍诊断.  相似文献   

5.
在论述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各种社会心理阻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调查数据构建社会心理阻碍因素与改革绩效指标的结构方程模型,讨论管理者、高校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社会心理阻碍因素对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校竞技体育管理者对改革成效的质疑心理、政绩化心理倾向和决策侥幸心理等是影响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绩效的3个关键社会心理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探讨吉林市社区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生活满意度指数LSIA量表对484名社区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水平进行调查与分析.结果吉林市社区老年人群生活满意度指数(LSIA)平均得分为(22.94±8.65)分.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提示,影响老年人生活满意度的重要因素是经济收入、心理状况、健康自评、行动能力、消极感受、食欲等.结论应从心理、躯体和社会等方面采取综合措施,才能提高社区老年人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世界卫生组织对人的健康所下的定义是:“不仪没躯体的残缺与疾病,还要有完整的心理、生理状态以及社会适应能力。”可见人的健康不仪指生理上,而且还应包括心理上的健康。在中小学生中,有不少学生存在心理上的偏差。如任性、冷漠、偏激、自私、嫉妒等。造成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但主要是学习压力、社会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强 《科技信息》2007,(12):165-165
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特别是医学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健康”的概念有了更深理解。世界卫生组织宣言近年来一再明确指出:“健康不仅仅没有疾病、不体弱,而是一种躯体、心理和社会功能均臻良好的状态。”根据近来教学工作的体会,使我深感学生心理障碍直接  相似文献   

9.
医院是对特定的人群进行防病治病的场所,是专业人员在以治疗为目的的前提下创造的一个适合患者恢复身心健康的环境.世界卫生组织规定"健康,不但是没有躯体疾病,还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在医院临床工作中,护士的基本任务是:减轻痛苦、预防疾病、恢复健康,促进健康.因此,如何恰当地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正确理解对方的意图,是我们做好护理工作的重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影响。方法:分析对照97例精神分裂症病人和门诊95例康复期病人复发的心理社会因素,确立心理社会因素对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影响至关重要。结果:发现无人监护、未坚持服药、无明显诱因复发三个因素引起精神分裂症复发的几率较高。结论:精神分裂症的治疗与康复,需要科学的护理。  相似文献   

11.
采用统计分析和问卷调查的方法,对2 628名汶川地震灾区中学生积极参加体育锻炼与心理健康发展间的关系进行跟踪调查和相关数据的采样分析.结果显示:与全国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常模比较,地震灾区中学生抑郁、躯体化、恐怖焦虑、强迫症状和精神病性等5个因子的得分高于全国常模;偏执和人际关系的得分低于全国常模;影响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调节的主要因素为心理辅导、体育锻炼、异地疗养、社会援助和自我调节.以系统性和规律性的课外体育锻炼和体育教学为主的体育运动干预,对灾区中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体育锻炼在地震灾后学生心理恢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本文认为现代医学模式已从传统的生物学模式转变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社会因素的制约作用贯穿着疾病过程的始终,因此要减少疾病、提高人们的健康水平,必须重视社会因素,改善影响人们健康的各种社会因素,尽量切断社会因素致病的各种环节。  相似文献   

13.
心理控制源与师范生心理健康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师范生作为被试,考察其心理健康状况的年级、性别、系科、生源、经济状况、学习成绩等特征,探索了心理控制源对其心理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运气控制与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忧郁、恐怖、偏执、精神病性的偏相关显著,行为控制与躯体化、恐怖偏相关显著,控制有能感与强迫症状的偏相关显著,控制无能感与所有因子的偏相关显著,社会政治控制与所有因子的偏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社会心理对和谐社会构建有重要影响,因此和谐社会构建,离不开社会心理教育.通过传媒对社会成员进行社会心理教育,促进社会和谐,是和谐社会构建的重要途径之一.传媒社会心理教育就是利用传媒的巨大影响力和渗透力,对社会成员施加诸种心理影响或心理压力,或对社会成员进行心理调适、心理干预,使不利于和谐社会构建的心理向和谐的方向转变或发展.不和谐的社会心理是由诸多不和谐的社会因素引起和形成的,传媒可针对不和谐社会心理进行生存心理教育、价值观教育、榜样教育等,为和谐社会构建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采用文献资料法对影响大学生健康的因素及其对策进行剖析.主要结论:1)大学生当前的生理、心理、社会适应与道德行为存在着严重的不健康状况,并有日趋严重的发展趋势;2)影响大学生健康素质的因素有宏观社会环境和微观社会环境;3)体育课教学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以其广泛的人际沟通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4)体育教学中提高大学生心理效益的方式和有效手段.其目的是对大学生的整体素质的改进和提高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6.
心身疾病是社会环境长期影响人类的心理因素而引发的一系列疾病,其临床表现以躯体症状为主,而社会心理因素在疾病的发生、发展防治过程中起着主导作用,而且心身疾病与心理健康损害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所以我们应当不断调整改善环境因素,使其向有利于人类健康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7.
江西省农村老年人抑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探讨江西省农村老年人抑郁与生活质量的关系,找到抑郁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老年抑郁量表和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问卷对461名江西省不同地区农村老年人进行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躯体功能和心理功能是影响农村老年人抑郁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睡眠与精力、负性情感、正性情感、运动与感觉功能等对老年抑郁的发生有重要影响。社会支持和物质生活条件(主要是住房条件)也对农村老年抑郁有预测作用。结论睡眠与精力不足、负性情感体验过多、运动与感觉功能退化、社会支持系统弱化等因素是老年抑郁的重要诱发因素。  相似文献   

18.
对一名高水平武术套路运动员在全国锦标赛期间心理因素进行了深入、动态和细致的研究.研究认为:该运动员发生Choking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在过强的自我意识和心理高压的影响下产生了认知焦虑、躯体焦虑、自信心焦虑和社会焦虑,并对比赛效能感产生了严重的负影响,导致比赛失误.最后通过本个案研究提出Choking突变模型,对预测比赛成绩和指导运动员大赛前的心理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9.
目的:调查痛经患者及无痛经女性的心理健康状态,探讨痛经对心理因素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月经周期均规律的201例痛经患者及63例无痛经女性的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其在月经周期3个时间段(月经期前、月经期、月经期后)的心理健康状态.结果:痛经女性组90项证状自评量表(SCL-90)中躯体化、抑郁、焦虑、精神病性、总分及总均分与对照组相比较,在月经周期的不同时段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痛经的疼痛程度与敌对症状、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具有相关性(P0.05).结论:痛经的疼痛程度可能对患者的精神心理造成一定影响,在对痛经患者实施治疗方案同时应重视心理疏导治疗.  相似文献   

20.
《内经》中“凡刺之法,必先本于神”的临床思想,强调针刺过程中要重视患者的心理调整,使其积极配合治疗,准确体会针感,同时,医者应该“必一其神,令志在针”,随患者反应行针施术。祖国医学非常重视精神心理因素对躯体生理,病理的影响。因为人不仅有生理属性,同时还具有社会属性。因此,在针灸临床治疗疾病的过程中,重视心理因素对疾病转归的影响,有助于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