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关于陶渊明的《闲情赋》,评论界向有“言情”、“寄托”两派,本文将此赋放到陶渊明全集中多方观照,不苟同于学界的两派观点,并提出新解:即此赋是陶渊明自恋情节的表现,以美人寄托自己的理想人生。  相似文献   

2.
陶渊明是我国古代一位极特殊的诗人,《饮酒》二十首又是他的代表作,理应认真研究,本文欲从《饮酒》二十首之整体结构中觅得一点线索,以期对陶渊明之人格精神与人生态度做出一点解释.陶渊明在《饮酒》诗序中说:“余闲居寡欢,兼比在已长,偶有名酒,无夕不饮,顾影独尽,忽焉复醉.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纸墨途多.辞无诠次,聊命故人书之,以为欢笑尔.”此言未可全部当真.请人陶必拴(江诗话》云:“此二十首,当是晋宋易代之际,借饮酒以寓言.骤读之不觉,深求其意,莫不中有寄托.”故所谓“自娱”,“以为欢笑尔”之类不过寓…  相似文献   

3.
论词的寄托     
寄托,又叫寄寓,是文学作品的一个重要的艺术手法。寄托是对文章的整个内容而言的,它带有比喻,象征的性质。“言在于此,意在于彼”,写的看似平常的题材、普遍性的问题,寄托的却是深厚的社会人生的重大旨意。小说、散文、戏劂、诗歌都多有这种作法。词也很讲究这种作法。清代常州词派的代表人物张惠言提出词要“感物而发,触类条畅,各有所归”(《词选序》),  相似文献   

4.
论江西词派     
五代南唐冯延巳、宋初晏殊、欧阳修的词打破了从晚唐到五代前期以花间派为代表的香艳熟软、无深意寄托的词风,赋词以较深邃的思想蕴含和更诚挚的情感寄托;在艺术上引入诗歌的比兴手法,并从民歌中汲取养料,对宋词日后的繁荣昌盛起到开先河的作用,从而形成了词坛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流派--江西词派.  相似文献   

5.
本从诗歌内容和语言风格两方面概述了英国“湖畔派”诗人华兹华斯与“田园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相似之处;着重探讨了两人由于受不同的哲学思想的影响及中西不同的宗教观而导致的根本性差异——审美情趣的差别及在作品中的体现。  相似文献   

6.
张惠言、周济是清代常州词派的两位代表。张氏标举风雅比兴、力矫浙派弊习,开派基于前;周氏起为再传、主寄托、创词统、纠偏失、阐幽微、发扬光大于后。然二家词论实同中存异,精粗有别。在其理论的三大支点,即“尊词体”、“崇比兴”、“区正变”上,张氏创说,然未免矫枉过正,容有未密;周氏取其精华,纠其偏颇,后出转精,但仍有值得商榷处。其理论核心“有寄托入,无寄托出”不可视为唯一标准,其词统说与其理论亦有相矛盾处。但总体上看,二家词论各具真知,不乏灼见,应予关注。  相似文献   

7.
王勃《寒梧栖凤赋》是见于载籍的初唐较早的标题限韵律赋。其作年尚有争论,此外,其赋体裁和题材在律赋发展史中的作用还尚未为人揭示。从美学意象说的理论角度来看,王勃此赋对“凤”“梧”题材的美学意义的揭示,也可谓独树新风。  相似文献   

8.
白璧无瑕《闲情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从《闲情赋》描写真实的爱情体验 ,以及这种狂热的爱情追求与陶渊明对人性真实美的追求相一致 ,肯定它是一篇光明正大的爱情赋 ,体现了陶渊明还有柔情似水的一面  相似文献   

9.
简论陶渊明田园诗的审美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丰文 《科技信息》2009,(27):I0227-I0227
作为“中国隐逸诗人之宗”,陶渊明的文风影响深远。揣摩、体会其诗文,给人以无尽的美的享受。其诗文的突出审美特点是“不饰之美”,在此略述之。  相似文献   

10.
清王琦注《李太白全集》卷一录李白“古赋”八篇。就“古赋”原义而论,似应排除骈赋、诗体赋那种讲究语言骈俪整齐及用韵规饬的赋作。就所录李白八篇赋作句式来看,是否全为古赋之体尚待商榷。此外,李白赋今虽仅存八篇,然就其《大鹏赋序》等所示信息,其所作赋体当远非此数。兹略就李白赋篇之分体归类及篇目等略加辨析,以期雅正。  相似文献   

11.
隐遁和隐逸:陶渊明归隐的两个阶段石先进归隐是古代文人的一种重要生活方式,但过去的正史野史只记“隐途传”“逸士传”,忽视了归隐有隐通和隐逸之分,似乎把问题简单化了。这既掩盖了事物的真相,又不利于研究的深入。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陶渊明,就以从隐遁...  相似文献   

12.
陶渊明的诗歌分为田园诗、咏怀诗和哲理诗等三类。陶诗一般均呈现为情与景会、物我相融和意境浑成的特点。在以《饮酒》、《杂诗》和《拟古》等为代表的咏怀诗中,陶渊明亦有着独特的艺术创造。其具体表现为用高度概括的形象化方式,寄托和抒发自己的情怀,特别是塑造出鲜明的人物和景物形象,使情感客观化。诗人或侧重于写“景中情”,或侧重于写“情中景”,但都达到了水乳交融、浑然一体的美学境界  相似文献   

13.
西汉扬雄首次提出了“丽则”赋论,“丽”指文辞的华美和内容的宏大丰富,“则”是扬雄晚年受到经学影响而对赋体过“丽”倾向的反思,扬雄的这一理论成为后世赋文体创作和批评的主要标准。袁宏道辑、王三馀补编而成的《精镌古今丽赋》以“丽则”为选赋标准,但由于受到明末文学思潮的影响,因此其“丽则”赋论不仅扩大了赋体的表现范围,还对赋体的语言文字形式做出规定,并且袁宏道将真、趣、韵等概念引入“丽则”赋论,带有其“性灵”文学的印记。  相似文献   

14.
岭南词从清初开始崛起,此期以“岭南三家”屈大均、陈恭尹、梁佩兰最为出色。大均词多抒写故国之思与哀怨之情,词风雄浑,词境开阔,想像飞腾,成就甚高;梁佩兰词清刚幽峭,陈恭尹词寄托深远,亦属出类拔萃者。“岭南三家”使得岭南词坛风气大开,在岭南词史上有特殊意义。屈大均、梁佩兰又和岭外词人有词学交流,这对于扩大岭南词的影响有重要的作用。另外,学界素有“岭南词派”的观点,此说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15.
陶渊明“不佯狂任诞以积极抵触各教”的放达风度,既是东晋儒玄思想相互冲荡融合的结果,亦是重新抬头的儒家礼学对老庄玄学影响的反驳和校正.故不是陶渊明个人思想的“革新”或“创获”。  相似文献   

16.
史载陶渊明“性不解音”,其实陶渊明对音乐的深刻理解是不拘泥于具体的曲调、音符,而只寻音乐的真谛的。他去掉琴的弦、徵,手抚素琴,独与宇宙精神相往来,追求的正是“乐之至”的“无乐之乐”。  相似文献   

17.
中学语文课本中,有的作品在题目末尾有一个“赋”字。如《茶花赋》、《秋色赋》、《雄关赋》、《阿房宫赋》。这里的前三篇是现代散文,后一篇是古文。那么,什么叫“赋”?这四篇作品标题中的“赋”,意思都一样吗?“赋”,有两种含义。  相似文献   

18.
陶诗兼有“平淡”、“静穆”与“金刚怒目”两种迥然相异的风格,如何评品并判断其价值的高低,历来众说纷纭。本文试从陶渊明其人的矛盾性格入手而论其诗,阐述前者仅为其表,而后者方是本相之看法。  相似文献   

19.
由于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以及朝庭昏暗、官场腐败,贫富悬殊等因素,明王朝在短时间很快覆灭.社会动荡,人心混乱。“人生空幻之感”成为时代心理特征,人们纷纷皈依佛门,寻求心灵的寄托,以兼容为特色的一代高僧破山海明,其法派在西南地区迅速崛起,成为乱世之中人们的精神支柱和生存依凭,在历史上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诠赋》篇是刘勰《心雕龙》体论中最为重要的一篇,本拟对刘勰追溯赋体发展史的一系列见解进行评价与阐释;对其将赋体分为“鸿裁”与“小制”两类的合理性与不足处进行揭示。通过解读,认为刘勰的赋体观充满了矛盾,这种矛盾导致了《诠赋》篇的不和谐性,但刘勰对待具体的赋体作品能坚持艺术尺度已难能可贵。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