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作为原始氏族宗教的萨满教,它的起源同古代西域氏族社会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民族制度是萨满教的社会基础,直接决定着萨满教的存在与消亡。在长期的互相依存中,萨满教成了维护古代西域氏族社会的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  相似文献   

2.
萨满教是蒙古族古老的宗教,它产生于旧石器时代中晚期的母系氏族社会,其完备的自然宗教形态形成于新石器时代的母系氏族社会和金石并用时代的父系氏族社会。蒙古族进入奴隶社会后,萨满教亦从自然宗教向主神教过渡,成吉思汗建立蒙古帝国后,萨满教也步入了兴盛的顶峰时期。萨满教宇宙观包括宇宙形成或起源论、宇宙结构论、对天地万物的解读等内容。探讨分析萨满教宇宙起源论、宇宙结构论。对当代草原生态恢复与重建具有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3.
萨满教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晚期,距今已有近万年的历史.蒙古博的产生比中国“三教”儒、释、道教更早.科尔沁博是氏族中能悬鉴远事、经验丰富、德高望重、敢预言吉凶、法术高超的人.他们的思维敏锐,反应迅速。逻辑性强,预测较准确.他们的职能是治病、驱邪、祭祀等.科尔沁博是多神信仰,她得以幸存下来的原因是科尔沁特殊地理位置;科尔沁蒙古族固有的深厚博信仰;科尔沁博的斗争策略;科尔沁博的功能法术惊异了喇嘛和帝王;科尔沁博与喇嘛教合二为一.科尔沁博在历史的变迁中创发了蒙医整骨与安代舞.  相似文献   

4.
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对印弟安人、古希腊人、古罗马人氏族组织的管理情况作过比较详细的叙述,称之为“原始的自然产生的民主制”。大约在四、五万年以前,我国就进入了氏族社会,作为人类发展的一个阶段,我国古代氏族社会的管理制度究竟有哪些组织形式呢?研究这个问题,对于全面了解我国管理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是有所裨益的。因此,本文拟对这个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5.
禹与涂山女的传说,是我国历史在进入文明社会以前由母系氏族社会向父系氏族社会过渡的真实写照。禹与涂山女的婚配,并非只是男女间的个体结合,他们代表了两个互为婚姻的氏族共同体,这也是中原地区的华夏文化与南方各部的民族文化在发展中不断交流融合的结果。  相似文献   

6.
广义的北方,指包括我国东北、北部、西方及西南偏北的一部分,地垮西藏至黑龙江的辽阔地区,基本与通常所说的“草原”或古代“游牧”部落地域相当。狭义的北方,指辽宁省辽河以东至内蒙古西境及陇西,即考古界称的“以燕山南北长城地带为重心的北方文化区。”相比而言,黄河中游、下游的农耕氏族部落先民,迁入“狭义”北方与中原交界地带者较多(尤其是耕牧交错地区),迁入其它的北方地域者较少。按传统说法,父系氏族社会(即“五帝”时代)形成的“五大民族集团”中,“西戎”与“北狄”是以畜牧业为主的游牧民族,而广义北方区域内的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却反映出绝大部分地区的氏族或部落还处在渔猎、农业或农牧并重的阶段。  相似文献   

7.
本文认为陈冬季与蔡宇知的西域研究新作《西域文化论稿》以文化内在机制为研究鹄的 ,选择了岩画、萨满教、古代文学、人生礼仪四种典型的西域文化现象 ,并试图透过这些文化现象钩沉和探索西域文化的历史内涵、精神心理内涵、艺术内涵及文化功能 ,这种研究代表西域文化研究一种新的趋势和走向 ,同时也显示着另外一些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8.
喇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和萨满教的衰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蒙古族早期信仰萨满教。到元朝,蒙古宫廷中的统治者才改信喇嘛教。明朝时期,喇嘛教冲击了萨满教,扫除了传教的障碍。于是喇嘛教在蒙古地区得到普遍地传播。至清朝,喇嘛教成了蒙古地区占统治地位的宗教,萨满教几乎销声匿迹。在喇嘛教和萨满教的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一个此长彼消、此消彼长、互相冲击、互相争斗的过程,最后喇嘛教取代了萨满教。究竟古代蒙古地区萨满教有哪些宗教观念,喇嘛教又是怎样传入蒙古的,它在蒙古地区对萨满教有何影响,这两种宗教兴衰的原因何在。这些问题都值得研究。本文拟就上述问题作一些探讨。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汉族的西域散文中,不乏对新疆的描写。以《大唐西域记》为例,从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疆的民风民俗、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精神的凝聚过程及其中的新疆各民族神话想象故事的描写,来分析古代汉族西域散文中的新疆想象。  相似文献   

10.
“姓”可以追溯到远古的母系氏族社会。那时的氏族成员只知有母不知有父,为了使自己与别的氏族有区别更为了防止近亲婚配的恶果,每个氏族大多采用与生产活动关系密切的动植物或其他东西为本族的标志。这就是图腾,“姓”也是由此而产生的,它清楚地表明同一个姓的人都是同一位女祖先的子孙,能起到“明血缘,别婚姻”的作用。不少从女字旁的姓,如姚、姜、姬等,就是从那时传下  相似文献   

11.
泸沽湖摩梭人过着母系族群的生活,形成母系血缘族群。摩梭人盛行走婚,至今男不婚,女不嫁,自主选择,结合自愿,离散自由。摩梭人保留着古代母系氏族的遗风,但仅仅是一个个大家族,并不紧密地形成氏族。文章确认以前关于泸沽湖被称为“女儿国”、“是母系氏族的活化石”等说法欠准确。  相似文献   

12.
金朝皇室女真完颜氏在辽代女真族中属于社会发展比较落后的一支。在女真建国前和建国后,完颜氏形成并延续了与几个世家大族世代通婚的世婚制度。这一婚姻制度的形成有政治原因,但其起源于氏族社会的氏族外婚制,而且在这种制度中,女性有着较高的社会地位,这些都反映了该民族的原始的萨满文化信仰。  相似文献   

13.
位于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盐源县的泸沽湖,素有"女儿国"之美称,是人类母系氏族部落的最后领地,生活在这里的摩梭族人至今保留着母系家庭,维系着男不娶、女不嫁的阿夏走婚习俗,被海内外社会学家喻为"人类母系氏族社会的活化石".  相似文献   

14.
原始农业是构成母系氏族社会的物质基础,是决定氏族社会形态的重要因素之一。原始农业与其他事物一样,都是从无到有,由低级到高级,逐步发展起来的。农业的发明,是氏族社会一件空前的新鲜事物,由自生变再生,从野草到粮食,是一个巨大的飞跃。它是人类生存和社会文明的重要柱石,无疑,原始农业的出现,是人类一次伟大的革命。原始农业的产生,同妇女采集劳动有着直接的密切的联系,她们在采集生活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论及《山海经》时,一般认为这本古典著作所描述的奇山、异草、怪物、神灵、神话等多属荒诞无稽之谈。实际上,这些所谓的“荒诞无稽”恰恰反映出了古代中国人的宗教观念,体现出中国古代宗教的一些典型特征。今天,我们从比较宗教学的角度出发,对该书中这些宗教特性加以分析、探讨,并研究其与古代萨满教的异同问题,当会对中国古代宗教的形成、发展及对古代中国人精神世界的认识大有裨益。  相似文献   

16.
本文试从西域历史人物、古代国名、地名等在唐边塞诗中的运用入手,来探讨西域历史对唐边塞诗产生的深远影响。进而揭示在这种影响下,唐边塞诗取得了巨大成就,艺术上也有新的创造,进一步促进了盛唐诗歌的繁荣。  相似文献   

17.
中国古代汉族的西域散文中,不乏对新疆的描写。以《大唐西域记》为例,从其中所表现出来的新疆的民风民俗、爱国主义思想及民族精神的凝聚过程及其中的新疆各民族神话想象故事的描写,来分析古代汉族西域散文中的新疆想象。  相似文献   

18.
新石器时代的世界各地氏族先民,在交通、信息十分不畅的情况下,在不同气候、不同自然条件地区的河流或山川谷地内,顽强生息、劳动,创造了既有人类共同特征,又有差异的物质与精神化。中国地域内的各氏族公社或部落,虽然互相有一定影响,但在发展中也呈现“多元”趋势,新石器早期化遗址在江南、江北均有发现,前仰韶化时代亦然。中国古代社会明因素在这个时期虽然已有,但较稀少。仰韶化时期的母系氏族化有了长足发展,呈现出黄河流域进步干长江流域的趋势。至龙山化时代,父系氏族古化、古城、古国等社会明迹象,仍是江北多于江南,因而古代社会明之源均可追溯至五六千年前的炎黄时代,可以毫无愧色地说:中国已有上-F6000年的社会明史。  相似文献   

19.
壮族麽教是历史上壮族各地盛行的民族民间宗教。壮族麽教已从原始宗教形态向人为宗教过渡,其重要标志是树立了统一的最高神布洛陀。这位集人文始祖、古代氏族部落领袖兼大巫师于一身的磨教主神,从壮族先民的创世神话演变而来,由自然神演化而成社会神,由创世祖先神演变而成民间宗教神,最终成为壮族麽公及民众顶礼膜拜的偶像。  相似文献   

20.
发源于河洛地区的炎黄文化,是河洛文化的滥觞,它蕴育滋养了我们这些"炎黄"子孙.而对于自己祖先炎帝、黄帝所处的社会性质,历来众说纷纭.一般观点认为是处于父系氏族社会时期,但从炎帝、黄帝的出生、婚姻状况、所处的社会状况及其文化遗址来探析,炎黄时代更有可能是处于原始社会的母系氏族时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