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大学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影响因素的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问卷调查法、追踪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等方法对构成我国高校竞技体育系统的运动员、学校、教育部、体育部门、社会用人单位等范围内影响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综合研究,认为目前影响高校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因素有11类影响因素:体制因素、生源因素、教练员因素、学习因素、训练因素、需求因素、科技因素、环境因素、就业因素、管理因素、评价因素.  相似文献   

2.
通过文献资料法、问卷调查法、专家访谈法和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新疆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后备人才现状进行深入、细致的调查与分析,找出影响新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因素,完善以学校为中心的三级训练网络,不断改进该系统发展条件、克服限制因素,寻求新疆竞技体育重点项目后备人才培养的可持续发展道路.这对于提高竞技运动水平、实现新疆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
丁忠满 《科技信息》2008,(9):232-233
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于竞技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我国正处在一个社会转型的特定的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代了原有的计划经济,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形式也发生了新的变化,正在由单一化向多元化转变,由封闭型向开放型转变.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结构转型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其结构转型的最终目的是更好地、可持续的发展.本文以社会转型理论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原则的角度出发,通过对省内各省市竞技体育运动学校的问卷调查,对影响辽宁省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可持续发展的因素进行了分析和研究.研究通过个案调查法、文献资料法、访谈调查法、专家调查法获取研究资料,采用逻辑方法对材料进行分析和处理.  相似文献   

4.
本文运用文献法、逻辑分析法,旨在辩证的分析在社会转型时期,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中面临的问题,探讨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途径。文章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我国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1)竞技体育管理体制的可持续发展;2)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可持续发展,包括:①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竞技能力和竞技潜力的可持续发展;②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科学文化素养和健全人格的可持续发展。建议如下:1)明确我国目前竞技体育体制的管理主体,对症下药,责权明确;2)用可持续发展的眼光看待竞技体育发展问题,把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相结合,合理、健康的开发竞技体育资源;3)辩证的看待竞技体育举国体制与竞技体育市场化以及体教结合的问题。  相似文献   

5.
谢科 《韶关学院学报》2012,33(10):72-76
采用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在体育强国视域下我国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策略: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战略思想的重新定位;逐步建立合理、完善的高校竞技体育发展机制;建立以高校为枢纽的高水平竞技运动员培养体系;推进教练员岗位专职化,完善教练员培养体系;充分挖掘竞技体育的现代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6.
内蒙古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访谈法和文献资料法,对内蒙古竞技体育的可持续发展进行了研究.分析了内蒙古竞技体育的发展现状.提出内蒙古竞技体育的近期与长期发展目标及可持续发展的主要措施.内蒙古竞技体育应通过宏观调控,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竞技体育管理体制,实现竞技体育与群众体育及社会经济协调发展,走依托社会办竞技体育的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7.
姚燕军 《甘肃科技》2010,26(21):26-28
通过对甘肃省竞技体育发展现状的综合分析,立足经济、地域、体育发展水平等诸多影响因素,对甘肃省竞技体育设项、优势项目规律、教练员水平、科学化管理、竞赛制度改革、后备人才培养、科技攻关和服务等方面,提出了意见和建议。目的是为了提高甘肃省竞技体育的整体竞争实力及甘肃省竞技体育的健康、协调、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8.
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理论若干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初步探讨了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内涵、发展目标、模式及其特征、评价标准、制约因素,进而提出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能力方程式.  相似文献   

9.
采用文献资料法、比较分析等研究方法,对重庆市竞技体育的现状与发展态势、人力资源结构等进行分析,找出制约重庆市竞技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探讨并制定重庆市竞技体育未来的发展战略和实施对策.  相似文献   

10.
采用调查访问法、文献资料法等,对重庆市竞技体育的发展状况、有利条件与制约因素进行了分析研究,探讨了实现重庆市竞技体育发展的战略途径与对策,针对重庆市竞技体育的管理体制、竞技体育人才、资金投入、体育设施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具体的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11.
在论述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进程中的各种社会心理阻碍因素的基础上,根据调查数据构建社会心理阻碍因素与改革绩效指标的结构方程模型,讨论管理者、高校教练员和运动员的社会心理阻碍因素对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绩效的影响.结果显示:高校竞技体育管理者对改革成效的质疑心理、政绩化心理倾向和决策侥幸心理等是影响高校竞技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绩效的3个关键社会心理阻碍因素.  相似文献   

12.
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实现教育部培养真正的高水平大学生运动员走向世界大学生运动会及奥运会的战略目标,为促进高校竞技体育的发展,经过多年的摸索和尝试,高校的竞技体育工作取得了可喜的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通过文献调研、专家访谈等方法对高校竞技体育的现状进行分析,提出关于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对策,供主管部门参考,以改进高校竞技体育工作,使其向积极、规范、高效的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3.
陈菲菲 《科技信息》2011,(10):397-397
伴随着科学发展观理念深入到社会各个领域,我国的竞技体育事业也以可持续发展为目标走上了科学发展的道路,本文通过分析我国发展竞技体育的必要性和我国竞技体育发展现存的不足,对如何使我国竞技体育得以可持续发展提出了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4.
随着社会的发展,高校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体操课程中以竞技内容为主的体操教学,越来越不能适应学生的需求以及当今社会发展的需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法、Pareto截集法、逻辑分析等方法对影响高校体操课程发展的相关制约因素进行了剖析,并且对社会发展背景下的高校体操课程中教学内容取向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高校体育教育专业体操课程教学发展的相关结论和建议.  相似文献   

15.
竞技体育的发展离不开竞技体育人才的培养与管理.我国传统的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模式为新中国竞技体育的崛起做出了巨大贡献.但在新时期下,社会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培养的运动员是高文化、高素质的高水平运动员,是能够适应现代社会发展的人.本文采取文献资料法、调查研究方法分析了目前国内外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与管理的现状,同时从江苏省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的实践基础出发,立足于国内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并以训练学、教育学、社会学、管理学等多学科的视角全方位地对竞技体育人才培养管理模式进行分析和总结,探讨新形势下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的重构,并为在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可持续发展中实行"以人为本"管理模式的可行性提供理论支撑,为体育上级主管部门的领导决策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新疆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瓶颈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竞技体育和高等教育视角出发,经过调查研究认为竞技体育在新疆高校发展主要受到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培养目标、经费来源、生源、教练员水平、训练模式和科学化训练水平,以及竞赛方式等因素的制约。其中管理体制、运行中的条块分割、经费来源、运动员招生体制是制约竞技体育在新疆高校发展的主要瓶颈。  相似文献   

17.
我国高校体育教育事业要实现跨越式发展,就要借助体育信息化这一"核动力",构建高校体育信息资源整合管理平台,科学合理地开发并优化整合这些体育信息资源,建立高效、完善的共享运行机制,以信息化带动高校体育教学、运动训练的现代化,实现我国高校体育、竞技体育和大众体育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8.
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是评价主体履行职责情况的综合指标。建立科学合理的高校竞技体育绩效评价标准,对客观公正评价高校竞技体育绩效,引导高校竞技体育持续健康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根据高校竞技体育发展的规律及其特征,绩效评价的标准应该从管理运行、资源投入、结果产出三个方面着重考虑。该评价标准的构建旨在为高校竞技绩效评价提供较为可靠和有效的理论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9.
以全国大学生竞技体育主要项目为内容,对我省5所高校1000名大学生进行竞技体育爱好情况问卷调查,根据各高校体育负责人以及省教育厅体卫处提供的有关情况,对我省高校竞技体育的现状进行了分析,并提出我省高校竞技体育今后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20.
中国竞技体育发展顺应国家战略,有利于赋能城市发展,融入经济,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综合分析中国竞技体育现况及对比各省水平差异性,首先从压力、状态、响应3个维度构建指标体系;其次,分别采用主成分分析法及空间耦合协调法对中国2019年4个地区31个省份的竞技体育承载力进行量化分析处理,计算得出各省的评分及排名。结果表明:中国区域东、中、西部存在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且呈现出从西到东梯度递增的空间分布规律,提出中国竞技体育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