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于1997年发布,1999年3月我国政府已向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UPOV)递交了加入申请书,成为UPOV的第39个成员国。启动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是我国加入有关国际公约的需要,也是我国农业发展、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和农业科研工作的客观需求。加强植物新品种保护,充分体现出农业科研  相似文献   

2.
对提高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运行效率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发现植物新品种保护并没有发挥出预期的制度效果。本文从育种者、种子产业和管理部门三个层面探讨了影响植物新品种制度运行效率的障碍因素及其原因,提出要保证植物新品种保护充分发挥其制度效果不能把目光仅放在完善品种保护体系本身,而要从推动品种权实施、规范种子产业发展和构建品种权保护机制三个方面同时入手,并给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植物新品种保护中育种者的权益保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新品种保护(Plant variety protection),又称为育种者权利(Plant breeder's right),是授予植物新品种培育者利用其品种所专有的权利,是知识产权的一种形式.但是从我国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以来申请的数量来看,与我国农业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符,这主要是因为育种者对保护知识产权的意识淡薄,认识不足.种子市场紊乱,影响了育种者的申请积极性;机制不健全,导致育种者无法清楚在新品种保护中的定位.执法不力,导致育种者对新品种保护失去信心.要解决这些矛盾,必须加大宣传,提高认识;完善健全机制,建立植物新品种保护体系,严格执法,确保育种工作者的合法权益,以进一步推动我国育种工作更上一个新台阶,使培育出来的新品种真正为农业服务.  相似文献   

4.
简述我国及我省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工作的进展。分析了大理州植物新品种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提出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5.
云南省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战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普洱茶属我国十大名茶之一,茶文化源远流长,饮茶之久、茶区之广、茶艺之精、品质之好,堪称世界之最。当前,以茶会友、以茶养心、以茶修身已成为当代人的生活时尚。普洱茶文化贯穿于普洱茶叶的采摘、制作、选茶、煮茗、饮用、礼仪以及普洱茶诗、茶画、茶俗、茶歌、茶舞等诸方面。基于此,科学合理地开发和利用普洱茶文化,借助云南普洱茶产地多民族风情和生态茶园建设,将其全方位、多层次渗透于旅游六大要素,设计多种符合游客需求的茶文化旅游产品,以重塑茶马古道旅游线和澜沧江普洱茶旅游带品牌形象,使云南普洱茶文化与普洱茶产业、普洱茶文化旅游、区域经济形成共赢局面,现已成为一个值得深入探讨的问题。本文通过阐述普洱茶文化内涵以及茶文化与旅游之间的关系,在分析普洱茶文化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云南省普洱茶文化与旅游互动发展的一些战略对策,以期对普洱茶文化旅游发展和滇西旅游多元化发展方面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6.
长三角瞭望     
上海为农业新品种撑起保护伞上海农业新品种保护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短短3年,上海的植物新品种权数量已从0个上升到26个。其中仅仅低油菜沪油15、沪油16两个品种获授权后,就有效遏止假冒品种,获直接经济效益360万元、转让许可费120万元。我国的农业新品种保护起步较晚,1997年3月20日,国务院正式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植物新品种保护条例》,1999年4月23日我国正式加入国际植物新品种保护联盟。中国的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由此启动实施。目前,上海市的农业知识产权管理体系已初具规模,并被农业部列入农业植物新品种保护试点省市。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普洱茶企业发展现状、竞争压力等情况进行研究,分析当前普洱茶企业存在问题,依据价值链理论,探讨普洱茶企业价值链的优化方式,这对提高普洱荼企业竞争力提供了一个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8.
针对普洱茶渥堆发酵生产当中存在的问题,设计了自动检测与控制系统,该系统利用PLC及各种检测与控制设备为下位机,以PC机和WINCC为上位机,对普洱茶发酵过程中的温度、湿度、pH值等相关数据进行实时采集与存储;根据普洱茶发酵各个阶段所需要的最优环境要求,对普洱茶发酵过程当中的湿度、温度、通风及杀菌时间进行相应的控制,为普洱茶渥堆发酵创造出合适的条件,以增加各个批次普洱茶发酵品质的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从“养生”的角度,论证了养生度假旅游是普洱旅游发展的客观选择,进一步阐释在普洱养生度假旅游中,普洱茶养生度假旅游是普洱旅游的亮点和特色,对普洱茶养生度假的旅游开发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0.
本文就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中几个方面问题进行了详细介绍: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和国内外保护的现状、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名录的公布,申请新品种保护的程序和费用,新品种保护与DUS测试,新品种保护与维权,建立测试机构和执法队伍.指出认识植物新品种保护的重要性,加强植物新品种知识产权保护,有利于促进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植物新品种保护制度的建立填补了我国农业部领域知识产权的空白,使我国知识产权迈上了一个新台阶.  相似文献   

11.
基于目前普洱茶市场定位不明确、存在虚假宣传以及科技不创新、管理水平不提升等问题。基于此情况提出了弘扬普洱茶文化,查处虚假宣传;重视市场监管,塑造品牌形象;整合资源,强化生产力与创新能力等相关解决对策,实践证明上述工作的落实取得的成效是可观的,而积极研究推动普洱茶市场有效运转的策略是一项不间断的任务。  相似文献   

12.
在生物技术蓬勃发展的背景下,人们不断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创造力培育出种类繁多、形态各异的植物新品种,对这些生物技术领域的丰硕科研成果的保护和利用变得异常重要。本文通过介绍植物新品种保护的原因,我国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以及思考,旨在读者能从中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有个粗略的了解并唤起其对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维权意识。  相似文献   

13.
普洱茶区空气微生物的群落结构及生态分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普洱茶发酵微生物来源及普洱茶生长环境中微生物的存在及作用,利用安德森空气微生物采样器对云南普洱茶树良种场的3个茶山的空气微生物进行了采集,在24℃和45℃两个温度下培养,并做了分子生物学鉴定。实验结果确定了该地区普洱茶生长环境中空气微生物的种类及各种类所占比例,为探究普洱茶发酵微生物的来源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14.
普洱茶发酵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的观察分析:湿气(水份)、空气(给氧量)对普洱茶发酵起决定的作用;微生物和不同茶头培养的茶曲参与发酵的茶堆有可以感觉到的微小的差异;容器发酵并改善给氧状况,能使茶堆发酵均匀、质量好。  相似文献   

15.
国外实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管理规则及对我国的借鉴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国外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管理模式、审查制度和技术准则,进而从管理体系、品种审查程序和技术准则、种子管理法规等方面论述了国外植物新品种保护管理规则对我国的借鉴作用,最后提出了促进我国植物新品种保护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普洱茶不同发酵时期微生物群落宏转录组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离提取了普洱茶发酵前期和发酵中期茶叶样本中的微生物菌群全mRNA,并通过Illumina测序得到普洱茶发酵前期17376转录文本结果以及普洱茶发酵中期14456个转录文本结果。对测序结果的注释结果表明黑曲霉(Aspergillus niger)在两个阶段都占有绝对优势;对两个样本差异表达部分GO功能和KEGG PATHWAY的对比分析表明,适应渥堆发酵环境变化的微生物(如黑曲霉等)对普洱茶发酵过程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近日国家林业局办公室发文批准在国家林业局科技发展中心等 8个单位设立植物新品种测试机构。其中 ,批准在南京林业大学的国家林业局南方种子检验中心设立国家林业局南方植物新品种分子测定实验室。分子测定实验室的职责为 :参与起草测试指南 (标准 ) ;参与研究测试新技术、新方法 ;保存植物新品种基因图谱 ;承担实验室测定任务。该测试机构由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归口管理 ,测试任务由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下达 ;并严格按照国家林业局植物新品种保护办公室制定的测试指南进行测试。国家林业局在我校设立南方植物新品种分子测定实…  相似文献   

18.
农业生物技术既需保护又要规制。针对集中在植物新品种、转基因农作物两大领域的农业生物技术,欧盟、美国均是对植物新品种给予不同程度的保护;有效地管理包括转基因农作物的安全问题,设立多重管理机构,采取不同的管理态度和模式。我国农业生物技术立法的现状,对植物新品种的保护力度不够,转基因农作物的立法和管理体制还需进一步完善。我们应该顺应植物新品种保护的立法趋势;有选择性地双轨制保护;建立健全的转基因产品法律法规体系;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设立科学的管理机构,强化对生物安全的监督管理。  相似文献   

19.
植物新品种保护,国际上称为“植物育种者权利”,是植物新品种育种者权益的知识产权保护形式,其他任何人在使用授权品种前要得到育种者(品种权人)的授权。与专利、版权、商标权、工业设计等其它知识产权形式是平行关系,同属于知识产权体系。它同样需要事先由相关权威机构审查并批准后才能授予育种者权利,即植物新品种权。  相似文献   

20.
普洱市是个多民族聚居的边疆地区,亦是世界茶源和普洱茶文化的发源地。千百年来,生活在这片热土上的各民族,培育出了闻名天下的普洱茶,开拓了人文底蕴深厚的“茶马古道”,形成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和地域特色的普洱茶文化,对世界茶文化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