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日语中的形容词按照语义可以分为属性形容词和感情形容词。其中感情形容词在使用上有人称限制,这点与汉语、英语相比,可以说是日语的一大特色。一般情况下感情形容词只能用于第一人称,如果要用于其他人称,需要通过各种形式的变形将主观的感情形容词客观化。这一语言特色的用法背后蕴含着日本人内外有别的待人接物意识这一文化要素,体现了日本人强烈的内外意识。日语形容词按照语义可以分为属性形容词和感情形容词。属性形容词表示事物的性质、状态,例如:早い、赤い、危ない、大きい等;感情形容词表示人的感情、感觉,例如:嬉しい、寂しい、懐かしい、恥ずかしい、ほしい、痛い、眠い等。另外,つまらない、寒い、面白い、可愛い等形容词则具有表达客观状态和主观感觉的双重意思。这其中感情形容词在使用上与汉语、英语相比具有日语独有的特色,对此将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2.
在现代汉语中,“给”具有动词、介词、助词等多种用法,是一个使用频率相当高的重要词语.而上古汉语的“给”则用作形容词、动词,出现频率却很低.  相似文献   

3.
形容词是日语中最主要的词性之一,使用频率很高,可以说每一天我们都在使用形容词。而像"近い"这样的形容词,可以说是最普通,最基础的形容词。但是,但即使是这么普通的一个形容词,它的用法却不容忽视,如果不能够了解它的具体用法,作为学习日语的中国人,完全套用汉语似的思维使用,就很容易造出文章标题这种错误的句子。虽然汉语和日语的被动表现看起来很相似,实际上却有着很大的不同。因此,本文从错误用法入手,对形容词"近い"进行细致的分析,希望能够对于中国人的日语学习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被动式使用变化的考查可以看出,随着现代汉语的发展,汉语被动式无论在使用的形式还是在语义上都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即不再仅仅局限于固有的传统用法,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多年,这种变化尤为明显。从形式上看,“被”字句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不仅用于书面语,在口语中的使用频率也越来越高.原本主要用于口语的由“叫”“让”“给”等字构成的非“被”字句已多由“被”字句所取代。随着国人文化教育水平不断的普遍提高和国际间语言文化的频繁交流等原因,这种趋势将会进一步凸显,但并不可能完全替代。从语义上看,汉语被动式原本带有的浓厚感情色彩,即主要用于对主语来说是不幸或不愉快的事情,在现代汉语中越来越中性化,更多的用来叙述非不幸或者不愉快的事情,但原本用法并不会消失。  相似文献   

5.
趋向补语“起来”的语义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汉语中的趋向动词起来常用于谓语后做补语,不仅可以表示空间上的位移,即具体的趋向意义;也可表示时间上的位移,一般认为是汉语语法范畴中的表体标记,用以表示动作状态的起始、持续以及完成的结果。分析起来分别加在动词、形容词、个别典型名词以及拟声词后的情况,并对前人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归纳,对于更深刻理解起来的用法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6.
汉语和英语语言在形容词的有无标记用法上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英汉两种语言在形容词的有无标记用法上具有高度的对应规律。但局部也存在着明显的差别。本文集中讨论英语和汉语语言中最典型、最常用的一类形容词,它们都是表达事物的空间维度和质量等客观本质属性的。  相似文献   

7.
在现代汉语中,动词或形容词充当主语或宾语,会丧失本身的一些语法特点,而取得名词的一些语法特点。“暂拟汉语教学语法系统”把这种名词化的动词、形容词叫做“名物化用法”。另外有些文章把这种临时“变性”叫做“事物化”或“名词化”——不管哪种叫法,总是承认动词或形容词一充当了主语或宾语,就取得了名词的语法特点。但是这种名词化的动词、形容词之所以产生,是因为它们处于主语、宾语的位置而临时“变性”的结果。因此与其说名词,动词的名物化用法(或“事物化”、“名词化”的用法),还不如说句子的主、宾语位置能使非名词的词具有名词的性  相似文献   

8.
凉山彝语中有一种特殊的ABAB式四音格形容词,以往的教科书和字词典都忽视不收,在日常生活中其使用频率较高。在语义表达上与现代汉语ABAB式形容词较为相似,但不完全相同。其产生有两种基本形式。在语音结构和语用上不同于描摹词,在句中充分状语和定语等句子成分。  相似文献   

9.
一、考查so与such的区别so与such都有如此;这样的意思,但用法不同。so是副词,用于修饰形容词或副词;而such是形容词,用于修饰名词。注意:⑴so和such都可用于形容词+单数名词之前,但有区别。用so时的词  相似文献   

10.
汉日维度形容词"粗、细"在空间实指义和引申义上有共通语义,但也存在意义用法不对称,语义引申机制不一致的情况。在语义引申意中,汉语"粗"往往用于表示贬义,"细"表示褒义;而日语中,"太い"一般表示褒义,"細い"表示贬义。在句法上,汉语"粗、细"用法有对称性,即能用"粗"的基本也能用"细";而日语的"太い""細い"除了在条形物和人体部位上的对称性外,在其他名词上多呈现"细"能用而"粗"不能用或者极少用的非对称性倾向。同时,它们在做状语的用法上也存在很大的不对称性,"细"使用频率远高于"粗",并且它与"開く/開ける"等动词的搭配是汉语所没有的语用方式。  相似文献   

11.
助词“啊”在宜昌话里的使用范围很广。它可以在名词后出现(“啊1”),也可以在动词、形容词后出现(“啊2”),还可以在句末名词性成分后出现(“啊3”)。而三者的语法、语义又各有特点。  相似文献   

12.
定语形容词带限定意义时.汉英表达的习惯(主要表现在词序上)各不相同.如何正确安排形 容词的词序,其间要否加上连接词或标上逗号是关系到表达是否正确、意义是否明晰的问题. 此外,这类形容词之后常带有各种意义不同的介词或不定式短语.组成形容词短语.使结构 复杂化.因此有必要根据语言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认识形容词和介词或不定式短语的搭配关 系及其内在联系,达到在形容词之后正确使用介词或不定式短语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汉译佛经中有一个与中土文献不同的并列连词——“及以”。最早见于魏晋时期的译经中以连接名词及名词性短语是最常见的形式,也可连接动词和动词性短语,还可连接形容词。在组合功能上,“及以”可以与其他并列连词如“及”“并”“与”等构成“框架连词”使用。“及以”这个新的连词,很可能是因为句子节奏的要求,在单音节连词“及”的基础上产生的复音节词。  相似文献   

14.
余江话的“里”尾可加在名词、动词、形容词性成分或动词性结构后面构成名词,能起到区别事物、表示词性变化、指小、亲昵或纯粹作名词的标志等作用;在使用原则上名词“里”尾与普通话“子”尾同中有异;“里”尾名词所指事物范围广(可分为人名、人品、疾病、人体、服饰、家俱生活用品、房屋建筑、动物及其他等九类)。“里”尾亦可加在形容性成分后构成形式多样的形容词的生动形式,有表示词性变化、附加评价意义、扩大语法功能等作用。“里”尾还能通过特定的形式,与个体量词、集合量词、部分量词、容器量词、度量量词及自主量词等结合,表示相应的语法意义。  相似文献   

15.
对英语形容词作状语的多种表义功能加以论述,并对形容词作状语的各种常见搭配,形容词作状语的其他表义关系以及一些特殊形容词作状语时的用法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6.
以已经分词并进行了词性标注和介词短语标注的《人民日报》为实验语料,选取其中出现频次高于20次的61个介词为实验对象,采用支持向量机、最大熵和条件随机场这3种统计模型,对介词短语边界识别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3种模型中,采用条件随机场模型效果最好,微平均准确率达到了95.68%.  相似文献   

17.
丰富的量词是现代汉语的特征之一。在语言学界,量词能否修饰形容词一直是一个有争议的问题。本文认为修饰形容词的量词具有不同于其它量词的一些特征,什么样的量词与什么样的形容词搭配是有一定条件的,并不是所有的量词都能修饰形容词,也不是所有的形容词都能受量词修饰,受量词修饰的形容词也具有一些特征,这使量词修饰形容词成为可能。  相似文献   

18.
形容词定语的语义指向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要掌握句子内部复杂的语义关系,必须注意分析句子成分的语义指向问题。本文从形容词定语的语义分析入手, 试图描写形容词定语的语义指向, 寻求其规律。定语位置上的形容词 ( A),在语义结构平面上可以分别与句中的主语、宾语、谓语动词等发生联系。这种不同的语义联系, 与 A 的语义内容有直接关系。据此,本文把 A 分为 A N 和 A V 两大类。 A N 和 A V 在语义类型上和被指成分在句法位置的分布上不交叉。在句法结构顺序上, 两者有一定的定位性。 A的内部结构方式不同, 其语义结构有一定的倾向性  相似文献   

19.
四字词组是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言现象。它被大量运用于说话、文章里。自由四字词组不同于固 定词组,它们是可以随意拆散,随意组合的。翻译自由四字词组有多种方法,有时英语中有基本对应的表达法, 有时必须减译,有时必须增补词语,多个四字词组连用时则常用综合法。  相似文献   

20.
《汉语大词典》是目前最具权威的一部汉语语词词典,但其书证晚出现象严重,补证这些滞后的书证,对于词语溯源和辞书编撰均有裨益。“二程语录”语词颇具特色,然辞书对其重视不够。通过对“二程语录”语词的考察发现,《汉语大词典》首引书证滞后的多义词义项共170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