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段凌燕 《太原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4)
本文通过潘先生这个人物形象的刻划 ,使读者了解叶圣陶作品中塑造典型最成功的是灰色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 ,所运用的方法是现实主义。在描写潘先生这个人物形象时运用了讽刺和心理描写的手法 ,刻画了一个自私、苟且、利己主义的典型 ,并且认识潘先生性格的形成有它一定的社会原因 ,指出 2 0世纪 2 0年代军阀混战对社会的破坏及给人民带来的苦难。 相似文献
2.
启蒙在中国不单单意味着个性意识的觉醒,同时还意味着“国民意识”的觉醒,强调个体对民族、国家所应承担的道德义务。由今观之,对《潘先生在难中》中的潘先生这样的底层市民提出过高的“道德”要求是不道德的。当一个人无力“卫国”的时候,奋力“保家”不仅不应受到批判和谴责,反而应该赢得我们的同情与爱敬。遗憾的是,作者批判的锋芒一直是指向潘先生对妻儿的体贴和呵护。对妻儿的爱与呵护也许算不上什么高贵的情感,但却是一切高贵情感的基础。然而由于“卑谦的利己主义”的主题预设,把潘先生对妻儿的感情以及动荡年代“乱离人”的悲剧给漫画化和喜剧化了。五四新文学中,启蒙正是这样与传统士大夫“感时忧国”的固有传统相结合,从而逐步带上了知识独断论色彩,最终形成对个体苦难与个体命运的障蔽与盲视。 相似文献
3.
文学史和评论界历来对叶绍钧笔下的潘先生的人格看不上眼 ,认为他自私、虚伪、投机、苟且等等。其实 ,从作品实际出发 ,考虑到潘先生生活的时代和他的社会地位 ,他的全部行为都是出于无奈 ,合情合理的。我们主张评价潘先生时既要看到他人格不高尚的一面 ,又要体谅他被逼无奈的一面。他是一个应当批评但完全可以理解的良民。我们对他不妨增加一点理解与宽容 ,减少一点苛刻责备。 相似文献
4.
周同宾的《皇天后土》不仅在他的整个散文创伤中具有里程碑的意义,而且以其内涵 的深厚,形式的新颖在新时期散文中占据了重要地位,周同宾写农民的心理状态和生态羼,射出时代和社会的变革,具有文学和史学的双重价值。 相似文献
5.
鲁迅小说之所以感人,主要由于作者掌握"悲哀的推移"的原则,透过巧妙的组织布局,将小人物一生的悲欢集中浓缩于某个事件或某个象征之中,不仅让读者为之动容,更产生深刻的批判力量。细读《明天》和《祝福》这两篇小说可见,鲁迅始终聚焦在小人物莫大的悲哀上,从容而曲折地叙述人物内心在希望与幻灭之间不断起伏交错,悲哀之感推移变化终至于绝望。另外,从《明天》到《祝福》,亦可看出鲁迅小说创作由简趋繁的发展变化,鲁迅在《祝福》中将知识分子与小人物的题材综合组织起来,既刻画小人物的悲哀,也传达知识分子的困惑与无力感,更为全面而复杂地展现社会文化的困境。这变化显示了鲁迅小说从《吶喊》到《彷徨》的转变,呈现出鲁迅思想焦点转移的轨迹。 相似文献
6.
鲁迅创作的第一篇小说《怀旧》,用文言写成,却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先声”。试从主题表现、情节结构方式、人物形象塑造、美学特征等方面考察《怀旧》的现代小说特质。 相似文献
7.
先秦古赞具有辅助、说明之意,多为阐明事理而作,行文散体。西汉司马相如的《荆轲赞》揭示了赞文的新变,开创了以人物作为赞文对象的风气,概述人物的事迹而寓褒贬之论,文体为四言韵文,奠定了后世一种以人物为对象、主要表称扬的文体。 相似文献
8.
储修友 《东莞理工学院学报》2022,29(2):33-39
《林肯在中阴》这部具有后现代主义风格的历史小说,巧妙运用了叙事拼贴、互文等艺术手法,使其文本的组织方式令人耳目一新,成功塑造了众多个性鲜活的人物。本文通过文本细读,从小说文本与历史文本的互文、小说文本与佛教哲学的互文两个方面,对这一长篇小说的艺术性及审美价值进行了分析,认为《林肯在中阴》以文本组织方式之奇、人物形象特征之奇等特点,可以称得上是美国后现代派小说中一部具有独特审美价值的作品。 相似文献
9.
在20世纪,尤其是战后的世界文学中,传统的宏大叙事很大程度上不再受到赞美和宣扬,反而成为了被消解、被颠覆的对象。美国作品《在路上》和日本作品《挪威的森林》就是其代表。究其原因,这种现象有深刻的社会历史背景。美日两国战后经济高速发展,同时政治变得保守,人们精神世界空虚,人情冷漠,信仰丧失,迷惘困惑,不再相信崇高,在这一历史背景下,两部作品应运而生。 相似文献
10.
<愤怒的葡萄>结构上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借鉴了<圣经·出埃及记>故事的构思轮廓.本文拟通过分析俄克拉荷马逃荒移民的苦难旅程和"上帝的选民"--以色列人的大迁徙之间的联系,挖掘小说从表层到深层的深刻内涵及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风格派的精神内涵及艺术主张,陈述了风格派重要成员的艺术实践,指出了风格派对现代设计影响的突出表现。 相似文献
12.
13.
近代服装街头风格的演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倪一忠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5,18(1):12-13
在街头文化发展的每个时期中,服装作为其构成元素之一也经历了许多变化。通过对近代不同时期的社会背景介绍,分析在各个时代下服装街头风格的特征。 相似文献
14.
本文评析了茅盾的现实主义短篇小说《林家铺子》中的主人公林先生。说明林先生是20世纪30年代初期中国小资产阶级的典型代表,阐述其既有革命性一面又有软弱性一面的双重性格。 相似文献
15.
苏向东 《达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4,14(4):54-56
南宋抗金英雄、豪放派词人辛弃疾的作品,既有慷慨激昂、雷霆万钧的咏事感怀之作,也有信手拈来的写景咏物抒情小品.其作品的艺术风格表现在:慷慨激昂,豪迈奔放;蕴藉深微,沉郁顿挫;活泼生动,笑骂成文;恬淡闲适,诗中有画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6.
李成荣 《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39-41
对于赞体文的起源,萧统<文选>继承了李充<翰林论>的观点,认为赞体文起源于图像.文体名称与文体内涵是有一定联系的,我们通过考察"赞"讚"二字的关系,认为赞体文是从"讚"字"明也,称也"的意义上发展而来的,其起源是古代的讚辞. 相似文献
17.
18.
顾希佳 《杭州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
自从唐段成式《酉阳杂俎》记载了古代朝鲜半岛上的民间故事《旁》以来 ,在中韩两国民间的口头叙事领域一直流传着一大批“旁”故事的异文。对这些故事作比较研究 ,从中寻找其传承、发展、变异的轨迹 ,可以探讨故事类型学方面的若干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9.
赵忠山 《玉林师范学院学报》2012,(6):111-113
广告与社会生活、人类进步有着如此密切的联系,我们就有必要去研究探讨它,特别是在美学的高度上进一步挖掘这一社会现象的潜在价值。人们对美的追求是一种天性。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人类的一切活动都包含了美,自然人们也期盼着将美寓于广告之中。用美来感染受众、陶冶人们的情操、震撼人们的心灵,最后征服广告对象,实现广告的预期目的。现代广告语言运用具有以情感人的温馨美、情与景融的意境美、含而不露的朦胧美、形简意赅的精炼美、意象叠加的内蕴美、开放耗散的粗犷美等特征。 相似文献
20.
2008年春,<质疑纪连海(大禹的婚外情)>一文在"文化中国"网站首发,人民网接着编发全文并加了编者案后.一石激起千层浪,各大媒体反响强烈.浙江、福建、湖南、河南、四川、台北等地姒氏、禹氏、夏氏为代表的大禹后裔强烈不满,尤其是大禹出生地北川羌族自治县的社会各界群众,更是群情激愤.本文列举了部分反禹观点并逐一批驳,以维护大禹这个华夏祖先,千古圣贤的崇高形象.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