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黄毅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4(Z1)
由于汶川大地震造成建筑物的严重倒塌,引发对建筑结构抗震鉴定的再思考.结合汶川的地质特征及我国抗震鉴定工作的现状,指出传统结构抗震鉴定技术的问题,并提出了一般对策,同时也对抗震鉴定理念的延伸,提出了对抗震鉴定的展望. 相似文献
2.
0引言
此次汶川地震,位于震中附近的汶川、汉旺、青川、北川等地区,烈度估计达到10~11度;绵竹、绵阳达到8~9度;远至成都、西安都有震害。震中地区房屋成片倒塌,剩下尚存的建筑也受到严重破坏。残酷的现实让我们反思:为什么类似于三十年前唐山大地震的震害又一次发生?其实,唐山地震后总结了不少关键性的经验教训,对相关的设计规范进行了修订。 相似文献
3.
汶川地震中小学校建筑震害调查及抗震性能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中小学教学楱比较有代表性的震害调查结果,分析汶川地震中砌体、框架、砌体-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3种结构体系的震害特点和震害原因,探讨砌体、框架、砌体-钢筋混凝土混合结构3种结构体系的抗震性能,总结了一些经验和教训,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几点设计建议,供实际工程应用和完善相应规范参考. 相似文献
4.
从汶川地震看多层砖混房屋抗震结构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彦强 《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9,19(9)
论述了多层砌体结构在抗震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关键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加强措施. 相似文献
5.
汶川地震是这种自然变革带给人类的种种冲击。而教育变革也有相似性,与自然变革一样,要求变革参与者与执行者转变观念。通过两种变革同质不同型,以及各方面特征的比较,透析教育变革的本质,以引起教育变革各方面力量的关注。 相似文献
6.
从汶川地震看建筑抗震概念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善仁 《湖南城市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9(2):17-19
<正>确理解建筑抗震概念设计是很有必要的.分别从建筑抗震概念设计的基本要求、教学楼的抗震以及如何识别结构的规则性3个方面进行了分析探讨,对重新认识建筑抗震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简要概述了震区大坝,尤其是坝高超过100 m的4座大坝的震情;总结了此次破坏性地震中有关大坝安全的经验教训;对在我国强震区兴建高坝的有关大坝抗震安全的几个关键问题做了分析和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对2008年汶川地震中框架结构破坏情况进行分析,作为一名土木建筑工程结构专业的老师,总结经验教训,并由此引发了对框架结构抗震设计的几点建议与思考。 相似文献
9.
汶川地震对框架建筑结构设计的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结合汶川特大地震的震害实例,对框架结构的震害进行了分析,探讨了造成框架结构破坏的原因,阐述了框架结构震害的启示.对抗震设计框架结构提出相关建议:房屋建筑设计要更好实现"强柱弱梁"机制;薄弱层设计要加强;楼梯要做严格的抗震设计;条件许可,可采用隔震技术. 相似文献
10.
汶川地震后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儒述 《三峡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1(2):1-7
2008年5月12日四川省汶川县发生8.0级地震,这是自1976年7月28日唐山7.8级地震后,中国发生的最大地震.它震级高、强度大、余震多,范围广、次生灾害大、伤亡人数多、经济损失大,给汶川地震灾区带来深重的灾难.我国西南及周边地区地处欧亚板块与印度板块之间,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2008年5月12日青藏高原东向挤压,导致龙门山冲断带向东南逆冲,撞击四川盆地,引发汶川8.0级大地震.人类对客观世界、自然环境及发展规律还认识不够;特别是对地震机理、机制,地球板块运动,以及深达数十、数百km的震源及其活动规律等,远未认识.必须加强对地震机理、机制、地球板块运动、震源活动规律及趋势的探讨、认识与科学研究;逐步提高对地震的预警与预报,预防地震及地质灾害.贯彻执行防震减灾法律条令,切实做好防震减灾及灾后重建工作.保护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保障社会主义建设顺利进行,构建和谐社会,确保长治久安. 相似文献
11.
根据汶川地震中小学教学楼震害资料,讨论了砌体结构、框架结构和框架-砌体混合结构的震害特点和震害原因,在讨论的基础上提出了几点建议:合理的建筑平面布置,采用延性结构体系和加强抗震构造措施等对提高建筑物抗震能力非常重要. 相似文献
12.
实地考察和分析了汶川地震灾害现象,将震害按照建筑的类型、结构形式等进行了归类,指出建筑的不同结构形式、跨度以及粗糙的构造搭接方式等由于受力不均匀严重地影响了整体的刚性和抗震性能.不仅底框架结构以及简易的预制混凝土构件导致整体垮塌的现象严重,非承重体构件的震害也会造成较大的生命财产损失.通过调研日本震灾调查的体系和经验,认为建筑震害的研究应以系统全面的全数调查为依据,建立一定区域的建筑受灾程度的数据库,通过分门别类(结构类别、结构形式、层数等)的统计分析,导出针对性强的抗震性能与建筑类型、结构形式等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后汶川地震时代抗震综合方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汶川地震后,除了吸取以往教训,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抗震设防类别设计外,还应正确贯彻抗震措施,按规范要求施工和使用建筑.文章结合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施工和使用,综合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计算设计、构造设计,提出了几点行之有效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14.
汶川地震村镇建筑结构震害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汶川地震给四川地区特别是村镇地区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介绍了四川村镇地区的主要建筑结构形式,及此次地震村镇建筑的震害特点,并对地震中村镇房屋的常见破坏形式进行了分析,提出了村镇建筑抗震方面的建议.通过本次村镇建筑震害调查分析发现:我国村镇建筑结构普遍缺乏必备的抗震构造措施,存在较大隐患,与村镇建筑相适应的实用抗震技术有待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村镇房屋建设还缺少完善的国家技术规范指导,村镇建筑抗震能力亟待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15.
根据都江堰市内房屋建筑的震害,分析总结了其在汶川地震中的失效模式及失效机理.首先给出了房屋建筑的地震失效模式判别准则,重点分析了都江堰市内房屋建筑在汶川地震中的典型失效模式和相应的失效机理.分析发现,对于多层砌体房屋和底部框架房屋,按现行规范进行抗震设防比较有效,对于钢筋混凝土框架房屋,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结构形成了弱柱强梁的破坏机制,底层易于变成薄弱层,柱的截面尺寸相对较小和纵向钢筋配筋偏低,柱在端部和节点区的箍筋配置普遍不足.并根据房屋建筑的典型失效模式提出了相应建议.该研究工作可为房屋建筑的抗震设计和加固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6.
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多龄期建筑震害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依据汶川地震中都江堰市2000余栋建筑的震害调研结果,综合考虑结构类型、设计规范体系和性能退化等影响结构抗震能力的因素,对该市多龄期建筑的震害特征进行了统计分析.在统计都江堰市建筑构成情况的前提下,对不同结构类型、不同用途和不同建成年代建筑的震害特征进行了分析,并引入平均震害指数着重研究结构形式及龄期对结构抗震能力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2000年后多层砌体结构抗震性能显著提高;由于非结构构件抗震性能影响,2000年后框架结构震害大于多层砌体和底框结构.研究可为评估城市不同龄期建筑的抗震能力以及了解城市整体的抗震设防水平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7.
汶川地震后学校砌体建筑结构破坏情况调查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立成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9,49(5):650-656
根据现场实地调查的结果,对5·12汶川大地震后学校砌体建筑物的破坏情况进行了归纳总结.将调查的房屋破坏类型分为主体结构破坏、局部破坏和非结构构件破坏.另外,为便于分析和查找原因,将主体结构的破坏程度划分为整体倒塌、严重破坏但不倒塌以及中等损坏等几种类型.分析了造成结构出现这些不同程度破坏的原因,指出房屋所在地的地震烈度、是否符合抗震设计要求以及结构是否存在多道抗震防线是造成结构出现不同破坏程度的主要原因.最后,对学校砌体结构建筑物建议从建筑设计的规则性、多道抗震防线等方面提高抗震设防水平. 相似文献
18.
为了提高对“5.12”大地震灾害监视和预警的能力,了解地震孕育、发生及发展,研究汶川.地震发震机理、地震复发周期和余震的迁移规律,“龙门山断裂带地震台网”建设,在震后迅速展开.该台网于2008 - 06 - 02开始正式传输地震数据,为灾后重建选址、地震科学钻探选址提供了可靠数据,同时也为研究龙门山断裂带余震分布情况、余震的迁移方向以及判断断层活动状况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从台网选址、台网设计与建设、台网运行与管理、监测效能等方面介绍了台网的建设与应用. 相似文献
19.
雍承鑫 《西南民族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35(5):1077-1080
文章从羌族碉楼的选址、用材、结构布置、施工质量等方面分析羌族碉楼优越的抗震性能,从建筑结构出发诠释羌族人民千百年的建筑文化.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