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3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正>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在植物分类学上属松科(Pinaceac)松属(Pinus)双维管束松亚属(Subgen.Pinus)的一种。它是我国松属中分布最广、数量最多的一种主要用材树种。在南方各省(区)森林蓄积中,马尾松约占半数;并占全国针叶树林面积的14.9%,蓄积量的6.1%。马尾松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是一项极其重要的资源。  相似文献   

2.
马尾松和杉木管胞长度的变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正>管胞长度在树干水平及垂直方向的变异,是林业科学吸引人的领域,一个多世纪以来,不断有人进行这方面的研究,但缺乏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 Lamb.)和杉木(Cunning hamia lanceolata Hook.)的报道,补充这两个有代表性树种的资料是有意义的。由于马尾松木材大量用于造纸,本试验侧重这个树种,测定了不同产地的管胞长度,供纤维利用时参考。  相似文献   

3.
马尾松木材性状株内变异与木材取样方法的探讨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正>试验表明,马尾松木材比重、管胞长度和晚材率的株内变异,由髓心至树皮,由树干基部至树干顶端存在着巨大的变异,这对材性研究造成了一定的困难,但为选择幼龄材含量较少,材性较均匀的树木提供了可能性。同时,用胸高处任一方位半径的木材样品估算树干材性均值,可达到非破坏性取样的目的。  相似文献   

4.
利用不同强度磁场处理马尾松种子,研究马尾松种子活力及其POD、 SOD活性的变化.结果发现:中等活力的马尾松种子经0.2T或0.3T磁场处理10min或15min,发芽率明显提高,尤以0.3T处理15min最为明显,发芽率提高到83%.这些处理条件对高活力马尾松种子的发芽率没有显著影响,但经0.3T磁场处理15min后种子的发芽势由32%提高到46%.此外,随着处理时间的延长,中等活力和高活力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均逐渐增强.中等活力种子经0.3T磁场处理15min,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几乎增加了一倍,高活力种子过氧化物酶活性比对照增加了74%.磁场处理使中等活力马尾松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由0.20(U/(g·min))提高到0.79U/(g·min),却降低了高活力种子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5.
对马尾松二代核心育种群体内亲本无性系的树高、胸径等生长性状及开花量、结实量等生殖性状进行了全面调查和分析。51个马尾松二代亲本无性系7年生时平均树高、胸径和材积分别为5.53 m、9.05 cm和0.021 m3,各生长性状在无性系之间的差异显著,各性状的无性系重复力较高。对进入开花结实盛期的39个无性系调查发现,开花量、结实量等生殖性状在不同亲本无性系之间的变异程度比生长性状的高。基于主要生长性状、生殖性状,将39个亲本无性系聚在4个类群内,不同类群存在显著性状差异:类群1生长性状总体较优,雌球花、球果量也较多;类群2生长性状总体较差,开花、球果量也较少;类群3生长性状较优、雄球花数量较多,但雌球花、球果数量较少;类群4生长性状总体较差,但雌球花、球果数多。无性系的雌球花、球果数与生长量呈弱度负相关,因而在选择杂交亲本或种子园建园亲本时,有必要在开展亲本配合力测评的同时,开展亲本的多性状选择,选出28个生长、生殖性状较为均衡(生长量、开花结实量均在中等或中等以上)的无性系,其单株雄球花数、球果数和单株材积分别比参试群体均值高18.2%,8.0%和9.6%。可将这些无性系作为候选优良亲本,结合亲本配合力的测评,从中选择优良的杂交亲本及二代种子园的建园材料。  相似文献   

6.
【目的】以25年生马尾松种源、地点、林分3水平子代试验林为研究材料,从表型、遗传变异两方面开展研究,以期为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提供有价值参考。【方法】采用SSR分子标记进行遗传结构分析,使用Arlequin 3.5软件依据线性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以SAS分析软件依据线性模型对林分生长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以4因素嵌套模型估算各层次变异的相对分量。【结果】遗传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及种源内无明显的遗传分化。分子方差分析结果表明,种源间的遗传变异仅占总变异的2.56%,种源内不同地点间的变异占1.66%,地点内个体间的遗传变异则占总变异的95.78%。生长表型数据分析结果同样显示胸径与材积性状在种源间、种源内地点间、同一地点的优良林分与普通林分间均无显著差异。【结论】分子方差分析与生长性状表型数据方差分析的结果均表明,广西马尾松的主要遗传变异存在于林分内个体间。因此在优良种源中开展优良单株选择可以获得更好的改良效果。该结论对于马尾松遗传育种策略的制定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7.
环境条件对马尾松和藜蒴种子萌发率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广东南亚热带森林次生演替的先锋树种马尾松和次生演替过渡种藜蒴的种子萌发与环境条件的关系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弱光照强度对马尾松种子的萌发有一定的影响;土壤的含水量对其影响稍弱,关联度rij=0.6134:芒萁浸泡液和混交林凋落物浸泡液对马尾松种子萌发的影响较藜蒴种子萌发小,对藜蒴种子萌发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萌发率分别是对照组的27.3%和63.6%:而马尾松种子萌发的相应值分别是50%和75%;藜蒴种子萌发还受土壤含水量的影响,关联度rij=0.7039,较马尾松的相应值大,从而说明马尾松作为先锋树种优先占领荒坡芒箕草地在其种子萌发方面有一定的优势.  相似文献   

8.
通过对漳平五一国有林场和华安西陂林场12年生162个家系马尾松种子园半同胞子代测定林3 个年度生长性状调查研究,分析不同年龄的家系方差分量、家系遗传力的变化,估算在一定选择强 度下的遗传增益和选择效率,共选出22个优良家系的平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分别为12.6 m、 16.9 cm、0.135 8 m3,遗传增益分别为3.8 %、14.4 %、27.5 %;在优良家系内进行优良单株选择 ,入选47个优良单株,平均树高14 m,平均胸径22.8 cm,平均单株材积0.257 1 m3,遗传增益分别 为7.1 %、15.7 %、43.5 %。  相似文献   

9.
为了摸清树种挥发性有机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 VOCs)的释放规律和种类,采用顶空法提取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纯林及其混交林11个树种叶片的VOCs,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技术对其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前15 min, VOCs检出率为100%的树种有马尾松混交林和杉木混交林中的格木(Erythrophleum fordii)、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大叶栎(Quercus griffithii);检出率为73%-90%的树种有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中的马尾松、黄毛榕(Ficus esquiroliana)和香梓楠(Michelia hedyosperma),以及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中的杉木和灰木莲(Manglietia glauca)。马尾松纯林及其混交林中鉴定出的VOCs种类有萜、醇、醛、酮、酯、酸、脂肪胺、环氧等8大类,除了红锥和大叶栎外,其他树种均以萜类化合物数量最多;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鉴定出的VOCs种类有萜、醇、醛、酮、酯、酸、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植物功能性状将植物与环境的结构、过程与功能有机联系起来,反映了植物对环境的适应机制。探究马尾松叶功能性状对林龄和土壤养分的响应,揭示马尾松人工林对喀斯特环境的适应策略,为喀斯特地区更好地营造马尾松人工林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黔西北地区14、26、33年生马尾松人工林群落为研究对象,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来分析不同林龄对马尾松叶功能性状和土壤养分的影响。【结果】8个叶功能性状中变异系数最小的是有机碳(OC)含量,最大的是比叶面积(SLA),除SLA和叶面积(LA)外,其他叶功能性状均属弱变异;随着林龄的增长,马尾松叶功能性状值(除叶干物质含量外)均呈增长的趋势,各叶功能性状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土壤全磷含量和土壤有机碳含量是影响不同林龄马尾松叶功能性状的主要土壤因子。【结论】不同林龄马尾松叶功能性状的差异表明马尾松针叶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可以通过性状的耦合协调或组合来适应环境。植物功能性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响应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加强长期监测。  相似文献   

11.
外生菌根对马尾松幼苗生长、生理特征和养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褐环乳牛肝菌、鸡油菌、彩色豆马勃、土生空团菌、白色豆马勃、松乳菇的接种对马尾松苗木的生长、生理代谢和养分吸收的影响,最终筛选出对马尾松幼苗促生效果较好的菌种。结果表明:(1)接种褐环乳牛肝菌、鸡油菌、彩色豆马勃和土生空团菌均能显著增加苗木的苗高、地径、侧根长、侧根数,促进苗木的生长和生物量的积累,而接种白色豆马勃和松乳菇则对马尾松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积累无显著影响,其地径生长还低于对照。(2)外生菌根促进了马尾松苗木体内水分增加,根吸收能力加强,叶绿素含量增加,硝酸还原酶活性和可溶性糖含量增加,降低了脯氨酸、丙二醛含量。(3)外生菌根促进了苗木对磷、钾养分的吸收,对马尾松幼苗氮素营养的吸收效果不显著。与对照比,所有菌根化苗木根中氮、磷、钾分配比例减少,而茎中钾的分配比例增加,叶中磷的分配比例增加。总的来看,褐环乳牛肝菌、鸡油菌、彩色豆马勃和土生空团菌无论对苗木的生长、生理、养分吸收促生效果较好,而白色豆马勃和松乳菇则促生效果较差。  相似文献   

12.
对黔西南三个金矿区的三种优势苔藓植物,即黄牛毛藓Ditrichum pallidum(Hedw.)Hamp.、土生对齿藓Didymodon vinealis(Brid.)Zander和硬叶对齿藓Didymodon rigidulusHedw.上附生及其表土的原生动物群落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矿区苔藓附生原生动物种类数为35种,表土中为15种,群落组成有较大差异。泥堡金矿与紫马金矿的苔藓附生及表土原生动物群落相似性比泥堡金矿与王家湾金矿的相似性要小,而紫马金矿和王家湾金矿的相似性较高,表明不同金矿区及金矿类型对其群落结构产生差异。似肾形虫Colpoda simulans为苔藓附生及表土原生动物的优势种类。  相似文献   

13.
The evidence about hydrocarbon migration within reservoir rocks in two wells has been obtained according to results of magnetic and mineralogical analysis of the Kapushaliang Group reservoir rocks from wells S15 and S4 located at the Yakela oil field, Tarim Basin. Results show that the secondary alteration associated with oil and gas accumulations above oil and gas field is predominantly magnetite mineralization, and that sulfur alteration occurs commonly at oil-water boundary and their products are generally pyrite and pyrrhotite, except for magnetite alteration which is closely related with hydrodynamical conditions in situ. The spherical magnetite grains of cauliflower microtexture on surface extracted from oil-bearing cores are secondary magnetite related with hydrocarbon microseep-age and their diameters are usually less than 50 μ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