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从技术、资产、劳动力和产值结构高度化四维度综合测度2006~2017年我国30个省区装备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程度并对升级进程进行空间相关性检验,结果表明省区间产业升级具有空间关联特征。构建考虑地理特征和经济技术特征的空间权重矩阵,采用动态空间杜宾模型验证技术协同创新及相关控制变量对装备制造业产业升级的本地直接效应与跨地区空间外溢效应。研究表明,产业升级具有内在惯性和自我扬弃特征,当期升级进程受本地及外地区前期升级水平的影响;创新驱动系统全面协同对本地产业升级的直接效应并没有预期大,应深入挖掘创新主体及要素间的协同效应,增强其助推力。装备制造企业知识应用能力对本地产业升级有积极作用,而因企业间竞争关系的存在致使其对外省区产业具有负向外溢效应。研究表明,因累积效应的存在导致协同创新驱动的长期效应要比短期效应更明显,故各地区要抛弃短视行为,树立产业长远战略思维。最后,各地区应基于地缘或经济特征相似性构建区域合作与联动机制,将产业内各行业在区域间合理布局以降低交易成本和区域经济冲突。  相似文献   

2.
要素与产业协同,是推进区域产业转移与协同发展的关键。利用协同学思想,建立要素和高技术制造业子系统发展指标体系,基于目标规划评价模型的主旋律分析方法,识别子系统序参量,对高技术制造业子系统和要素子系统进行有序度分析,利用熵值法确定权重,将容量耦合系数模型与有序度模型融合构建协同度测度模型,并设定协同发展的判别标准,研究京津冀三地高技术制造业与要素系统的协同程度。结果表明:2009~2015年京津冀三地生产要素与高技术制造业协同度均呈波动上升趋势,北京增速领先于天津和河北,协同发展模式均从现代型向结合型转变。研究结论将为京津冀制造产业转移与升级提供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3.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平台经济迅速崛起,已经成为最具影响力的新兴经济模式.平台经济的发展颠覆了传统的消费模式,那么这种改变是否会传导到产业中从而促进产业结构变革呢?本文即从平台经济的视角出发,运用综合指数构建方法从三个维度构建衡量平台经济发展水平的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采用2013-2019年我国省际面板数据,研究了平台经济对产业结构的影响效应.结果表明,平台经济的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显著的正向促进作用.进一步,本文探讨了平台经济发展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影响机制,发现平台经济带来了消费模式的升级换代,从需求端拉动了产业的转型升级.本文的研究为推进平台经济发展的服务功能提供了新的视角,同时为提高产业结构升级提供了经验证据.  相似文献   

4.
侯建  陈建成  陈恒 《系统管理学报》2019,28(6):1143-1152
基于2009~2015年高技术产业省际面板数据,首次纳入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的环境效应和随机误差考虑,利用SFA模型进行分解修正调整样本投入的偏移量,进一步结合超效率技术改进,更为有效真实地反映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成效及其时空异质和来源体系配置特征。研究发现,环境因素对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绩效产生显著异质影响。总体上,调整后2009~2015年高技术产业的创新驱动整体效率还处于相对较低水平,存在较大发展空间。纯技术效率改进显著优于规模效率,是其创新驱动发展绩效提升的主要动力来源。高技术产业创新驱动发展绩效时间上呈现一定程度的增长,而空间差异显著,亟待进行引领产业创新驱动结构转型。  相似文献   

5.
本文以“十一五”期间全国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作为准自然实验,利用工业企业数据库和《中国城市统计年鉴》的数据,分别构建了企业、行业和城市层面的数据样本,运用双重差分法,基于城市制造业产业结构绿色转型和企业技术升级两个角度,探究环境规制对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的影响,并进一步考察环境规制的具体作用渠道.研究发现:该环境规制政策显著推动了城市制造业转型升级,随着环境规制强度的增加,城市制造业产业清洁度和企业生产率相比政策实施前都得到显著提升.并且,短期内环境规制政策主要是通过调整生产性要素投入对制造业产业清洁度产生影响,尚未形成行业创新驱动.同时,企业技术升级主要依赖于政府补贴的增加,尚未观察到企业创新和资金筹措的变化.本研究对厘清环境规制政策效果,提升城市环境规制执行的内在激励,促进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6.
针对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称之为“两大产业”)的产业协同集聚,采用固定效应模型、IV-GMM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将产业协同集聚、技术创新与绿色全要素生产率(GTFP)纳入同一个研究框架,以探究两大产业的协同集聚对GTFP的影响机制和影响效果。研究结果表明:两大产业协同集聚还没有发挥出正外部效应,其对技术创新和GTFP还存在显著的负向作用;技术创新是两大产业协同集聚影响GTFP水平的重要途径,但在目前,两大产业协同集聚通过抑制技术创新水平的发展从而抑制GTFP的提升;受不同地区差异性影响,在中介效应检验中,我国“北京等10个省(区、市)”等3个地区的检验结果各不相同。为促使两大产业协同集聚对技术创新和GTFP的影响作用由负转正,从加强跨区域联系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7.
构建包含环境因素的城乡二元一般均衡模型解析城镇化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机制,依据中国地级以上城市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城镇化通过产业结构升级影响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实际效应.结果表明:城镇化对以单位GDP污染物排放为代表的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正向促进作用,产业结构升级起到明显的中介效应;东部城市的城镇化主要通过产业结构升级的中介效应抑制环境污染物排放,中部和西部城市的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物排放兼具直接效应与中介效应;省会城市和非省会城市的城镇化对环境污染物排放的抑制作用均表现为部分中介效应.但省会城市城镇化对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促进效应明显高于非省会城市.未来需继续推进新型城镇化,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增强两者之间的协同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8.
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是影响中国地方政府税收收入的重要因素,本文基于2007~2017年省际面板数据,运用系统GMM估计和面板门槛模型,对双向直接投资与地方政府税收收入进行研究。结果显示:第一,增加双向商直接投资能够显著提高地方政府税收收入,并且这种影响在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程度越高地区越显著。第二,以FDI为门槛变量时,优化产业结构抑制东部地区税收收入增加,而增加全国和中西部地区税收收入;固定资产投资将会减少中西部地区税收收入,而有助于增长全国和东部地区税收收入;第三,以OFDI为门槛变量时,提高经济发展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加固定资产投资和人均工资能推动税收收入增长。因此,在中央政府实施"引进来"和"走出去"战略的同时,地方政府应当积极提高本区域经济开放程度,需要进一步扩大开放,吸引和有效利用更多外商直接投资。  相似文献   

9.
通过建立地方政府产业结构战略演化博弈模型,分析宏观环境状况、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产业升级与产业维持的成本和成功的概率、以及社会福利对地方政府产业战略的影响,得出以下结论:产业升级的期望收益率与产业维持的期望收益率之间的差额越大、产业升级成本与产业维持成本之间的差额越小、以及社会福利越大,则产业升级的概率越高;社会福利是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其大小不仅取决于居民在收入和环境之间的权衡,而且取决于居民对政府产业发展战略的认知水平;当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发展重化工业是最优选择,当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进行产业升级是最优选择。因此,地方政府在选择产业战略时不仅需要综合考虑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和居民在不同经济发展阶段需求的特殊性,还要努力提高居民对政府产业发展战略的认知水平,最终提高产业战略成功实施的概率。  相似文献   

10.
讨论了数字经济对区域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及区域高校知识转移对其路径的作用机制。基于2011~2018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测度区域数字经济发展指数,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多维度计量分析检验。结果显示:数字经济显著促进了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这一结论在选取邮电历史数据作为工具变量等进行稳健性检验后依然成立。高校知识转移与数字经济形成正向的交互驱动效应。在高校知识转移的作用下,数字经济对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呈现“U”型影响。由空间模型发现,数字经济对于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呈现出负向的空间溢出特点。区域与企业异质性分析结果显示,自然区位与企业规模、所有权结构以及注册类型下的数字经济对于高技术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存在差异。研究结果为高技术企业优化校企合作技术转移策略,探索有效的高技术企业创新驱动路径提供了有益参考,也为政府部门积极谋划数字经济发展战略布局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产业结构的演变是经济和非经济的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区域产业结构和土地利用变化之间存在着内在的联系。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以德州市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的互动关系为例,对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关系的方法进行了探索。结果表明,产业结构与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在一定经济发展阶段可以定量测度。德州市工业化进入了中期阶段,第一产业对未利用地和耕地影响最显著,第二产业对交通用地影响最强烈,第三产业对交通用地和居民用地及工矿用地面积影响最明显;土地总体利用对产业结构的影响程度排序为第三产业、第二产业、第一产业。并相应地提出了土地合理利用建议。  相似文献   

12.
基于复杂系统论的视角,将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分为创新环境、技术研发、技术吸收、创新产出四个子系统,采用我国高技术产业17个子行业的数据,运用复合系统协同度模型对各行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及子系统有序度进行测度。研究发现:我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度整体偏低,其根源在于技术研发、技术吸收两子系统有序度欠佳,各行业间的差距较为显著,同类产业之间相互匹配和支撑性较差。最后,针对性地提出政策建议,以期不断推进我国各产业创新系统的协同发展。  相似文献   

13.
技术进步与投入相对价格的变化都将导致整个国民经济生产结构变化, 然而, 从已知投入产出系数矩阵变化反向推导出引致变化的原因并不容易. 本文试图将经典的投入产出表更新与调平技术RAS拓展为产业结构变化的分析模型, 在事先不预设产业结构变化是需求驱动还是供给驱动的条件下, 把投入系数矩阵的变化分解为列变化、行变化和特定变化. 从而, 定量分析我国产业结构变动及其原因. 我们的研究发现, 我国产业结构在向高度化发展的同时, 劳动密集型产业仍在高速增长, 这反映出我国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 产业升级内化为地区间产业转移的效应.  相似文献   

14.
通过运用多指标的综合评判方法对2007年河南省18个地级区域的综合竞争力进行评价,18个地级市在竞争实力、竞争潜力以及综合竞争力上有着巨大的差异。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对29个评估指标分析,发现影响区域综合竞争力的主要因素有技术成长速度、高技术实现水平、生产效率和经济形态的变化。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提高主要途径在于技术的发展,特别是高技术产业的发展及其价值的实现。同时,要注意竞争实力的提高与竞争潜力基础的夯实并举。表4,参6。  相似文献   

15.
基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7~2013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别对全国和中、东、西部地区股票市场的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效率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东部和中部的股票市场呈现出俱乐部收敛,但全域性的β收敛趋势并不存在,并且股票市场仅仅体现了政府指导下的资源配置效率,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价条件下的基础性配置作用;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东部和西部股票市场的发展分别促进和抑制了本地区经济的增长,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而中部地区股票市场在促进邻域省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本地区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其政策寓意在于:中西部地区应主动破冰资本流动壁垒,在"新三板"框架下重新审视和规划资本市场发展路径,发挥区域联动作用,共同推动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经济改革转型。  相似文献   

16.
三重螺旋模型被广泛地应用于分析产学研三者互动演化关系,基于企业微观数据,将三螺旋理论运用于区位、产业类型和联系两者的产业垂直空间关联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分析,定量地从时间演化角度分析了代表上海区位-产业类型-产业垂直关联的三维协同信息的耦合度变化,揭示了近年来上海产业结构升级和区域空间结构调整过程中产业空间系统演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以泛长三角地区四省一市28个制造业为研究对象, 一方面通过Moran's I指数和散点图检验泛长三角区域间产业集聚度的全局空间相关性和局部空间自相关情况, 从时空角度对产业转移与产业集聚的关系进行了量化考察; 另一方面采用空间面板计量模型考察了地区产业集聚受周边省份相关产业转移的影响. 研究发现产业转移规模空间变量对周边省份的产业集聚度有着显著的影响, 实证结果从定量的角度证实了承接产业转移是实现产业集聚发展的重要途径. 此外, 研究还发现产业转移规模空间变量对不同发展时期的产业影响不同, 影响随着产业的演化方向而逐渐减弱, 结果验证了地区产业转移总是从陷于比较劣势产业开始的基本规律.  相似文献   

18.
随着"中国制造2025"战略的提出,如何高质增效地由传统制造向智能制造发展尤为重要。从企业运营管理水平、区域创新能力、供应链物流能力以及信息互联互通程度四个维度建立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估指标体系,并构建基于层次分析法改进的离散型Hopfield神经网络评估模型,通过相关统计数据验证模型的可用性,据此得到5个待分类区域的成熟度等级。结果表明,智能制造成熟度等级较低的区域应注重合理处理本区域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打造产业技术园、扶持与推动本区域信息服务业的发展,以促进本区域制造业转型升级。  相似文献   

19.
猪肉产业的健康发展对稳定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Panel Data模型对商务部畜禽屠宰统计监测系统所收集的2008~2009年我国32个地区的生猪平均收购价、屠宰量、生产量、销售量、白条肉出厂价等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我国白条肉销售价格主要受到生猪收购价格因素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除贵州、四川等6个地区外,其余地区的销售价格对屠宰量、生产量和销售量三个因素的变化均不敏感。此外,研究结果还反应出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的白条肉基准销售价格明显高于西部区域的价格,而生猪收购价对西部区域的销售价格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东部区域。  相似文献   

20.
基于生态效率视角将产业创新生态系统创新流程划分为同化、生长和利用三个阶段,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效率评价指标体系,运用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指数法对中国15个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效率进行测度,并提出相应的提升路径.研究结果表明: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效率处于中等水平,总体呈持续增长趋势,产业间差异性和两极化现象显著,需进一步协同发展;三个阶段效率差异明显,利用效率最高,生长效率次之,同化效率最低,演化趋势中,同化效率增长速度最快,利用效率次之,生长效率最慢(负增长);结合产业分阶段效率的差异性发现,“双三高”效率产业尚未形成,无法发挥“创新生态效应”的引领推动作用;中国高技术产业创新生态系统效率可表征为高效率-快增长、低效率-快增长、低效率-慢增长、高效率-慢增长四种类型,不同类型产业可通过流程优化式、机制完善式和双边突破式等路径提升创新生态系统效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