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基于1999-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研究了公司股息率水平、股息率不稳定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公司股息率会影响股价崩盘风险:进行分红的公司、股息率较高的公司的股价崩盘风险较低.我们还发现,股息率会影响机构投资者的偏好,进而影响股价崩盘风险.机构投资者在公司股息率和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关系中同时具有正向中介效应和负向调节效应.另外,股息率不稳定会加剧股价的崩盘风险,机构持股是其影响渠道之一.本文的实证发现有助于上市公司管理层制定更加合理的股息政策,同时也为监管层制定上市公司分红引导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2.
本文以2016年以来证监会对会计师事务所开展的随机抽查工作为契机,构建多期DID模型,研究行政审计监管与股价崩盘风险的关系.研究发现,随机抽查制度能够降低审计客户的股价崩盘风险.机制检验表明,行政审计监管通过提高财务报告质量来降低信息不对称水平和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这一作用在非"国际四大"所和分所执业的项目中更显著,而分析师关注和机构持股比例会削弱两者关系.本文从行政审计监管视角拓展了股价崩盘风险领域的研究,同时也为监管机构依法加强市场监管、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证据支持.  相似文献   

3.
基于2009年至2021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数据,考察股价崩盘风险在风险投资网络中的传染效应.研究发现:当公司与发生股价崩盘风险的公司具有共同的风投联结时,更可能发生股价崩盘风险.机制分析表明,风投网络中的股价崩盘风险主要通过影响信息披露质量和委托代理关系进行传染.进一步分析表明,网络位置会负向调节股价崩盘风险传染效应,且在具有国有背景、内部控制水平低、未聘请四大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和分析师关注度高的公司中该传染效应更强.研究拓宽了我国风投网络“传染”问题的研究范畴,为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及传染效应提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政治关联是提高还是降低股价崩盘风险?为此,本文以2008~2017年中国A股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考察了企业政治关联与股价崩盘风险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结果表明,企业的政治关联能显著降低股价未来崩盘风险,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该结果依然成立。进一步分析表明,政治关联通过政府偏袒机制影响股价崩盘风险。本文拓展了股价崩盘风险因素的研究,为如何防范股价崩盘、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提供了指导依据。  相似文献   

5.
资本市场开放可能因为境外投资者拥有信息分析优势以及更广泛的信息获取渠道加剧股价信息风险,然而也被广泛认为可以引进成熟投资者,改善流动性,降低投资者面临的信息风险.本文采用Yang等(2020)提出的异常特质波动率(AIV)作为股价信息风险的综合测度,利用我国“沪港通”政策推出作为政策冲击,通过双重差分法探究资本市场对外开放对股价信息风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沪港通”政策的实施整体降低了“沪港通”标的股票的信息风险,且在采用随机设计(RD)方法减少进入“沪港通”名单的内生性问题后依然稳健.机制检验表明,“沪港通”政策引入境外投资者,改进了市场流动性,带来了更多分析师覆盖,同时提高了企业信息披露质量,从信息利用和信息生成两个角度降低了股价信息风险.本文研究丰富了股价信息风险文献,在实践层面上亦为后续资本市场对外开放提供政策制定参考.  相似文献   

6.
以我国沪、深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社会信任氛围对公司股价崩盘风险的影响以及内部控制的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社会信任氛围减少了管理层隐藏坏消息的机会主义行为,进而降低股价崩盘风险。内部控制质量的提高降低了公司股价崩盘风险;在降低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方面,内部控制与社会信任氛围起相互替代作用,社会信任氛围对股价崩盘风险的降低作用在高质量内部控制公司相对较弱。本文丰富与拓展了公司股价崩盘风险抑制机制的研究,为我们认识社会信任氛围与内部控制间的交互作用,对于协调推进内、外部治理机制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相似文献   

7.
网络舆情的兴起给资本市场带来了深远影响,对监管层和上市公司的舆情管理工作也提出了新的挑战.借助于监管部门对深市上市公司网络舆情应对状况的调查,实证检验了网络舆情及其应对与上市公司的信息效率的关系.研究发现,网络舆情危机会造成当年度股价崩盘,且来自自媒体的转载会增大股价崩盘的幅度,网络舆情重视和应对程度良好的公司在面对舆情危机时的股价崩盘幅度更低.上市公司对网络舆情的重视及投入能够向资本市场传递公司特质信息,提高资本市场的信息效率,进而降低未来股价崩盘风险和股价同步性.结论表明,上市公司加强网络舆情应对并非是满足监管要求和投资者诉求的面子工程,而是一项切实有效的求是工作,结论对完善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管理制度,提高资本市场信息效率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8.
以我国融资融券交易制度的推出为背景,研究杠杆融资交易及其波动对标的股价崩盘的影响。研究表明,杠杆融资交易显著加剧了标的股价的崩盘风险,更重要的是,杠杆融资交易的波动进一步加剧了标的股价的崩盘风险。本文的政策启示在于,针对融资交易的监管政策不仅要考虑融资交易额的变化,还应该关注融资交易波动可能带来的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股权激励是上市公司重要的治理机制,高管和员工构成股权激励的两大激励对象.然而,现有研究多关注高管股权激励的治理作用,却普遍忽略了非高管层员工.利用2007-2017年的A股上市公司数据,从股价崩盘风险的视角,考察了员工股权激励的治理作用.研究发现,员工股权激励能够显著降低股价崩盘风险.作用机制分析表明,员工股权激励可通过改善公司信息环境、降低公司经营风险两种途径降低股价崩盘风险.进一步分析还发现,产权性质并不影响员工股权激励对股价崩盘风险的降低作用.文章发现的员工股权激励对股价崩盘风险的治理作用,能够为规范上市公司信息披露、维护股票市场稳定等相关政策的完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以公司年报披露为事件,用知情交易概率直接衡量定期公告期间的信息不对称水平,并通过事件研究法分析公告期间信息不对称对价格发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公告前信息不对称程度加剧,且与公司规模成反比;公告前信息不对称程度越高,股价对信息的揭示越多,公告后股价持续漂移越少.但是基于私有信息的价格发现损害了中小投资者的利益,因此要加强对这类违规行为的监管.  相似文献   

11.
股权质押是股东在保留表决权和决策权的同时将股份进行质押获得融资的一种方式。本文以2012-2019年沪深A股上市公司为样本,研究股权质押、非财务信息披露与股价波动之间的关系。实证研究后发现,存在大股东股权质押行为的上市公司股价波动较低,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较高。较高的非财务信息披露水平,可以提前发出风险预警,缓解信息不对称,并配合管理层更好的"包装"公司,以提升投资者信心、稳定投资者情绪,它部分中介了股权质押与股价波动之间的关系,并且该作用只在非国有样本中显著。本文以非财务信息披露为切入点,研究大股东股权质押影响股价波动的机制,对监管机构制定股权质押相关的信息披露政策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2.
现有研究多将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现象归因于投资者信息不对称、非理性决策等行为金融学因素,认为其与投资者贝叶斯理性决策准则相矛盾。本文以投资者信息对称和理性交易为前提,以贝叶斯决策准则为框架,通过引入不确定效应和信息扩散因素,重新诠释信息冲击下的证券市场过度反应特征。结论显示:市场过度反应现象可能并非投资者异质性和非理性决策行为所导致,而是市场本身的固有属性;投资者理性程度、冲击持续时间、公司分红稳定性是影响过度反应特征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3.
与传统的企业股权关系相比,日益复杂的交叉持股形成的股权网络使企业能够更好地获得信息和资源,从而缓解企业各类风险.但股权网络结构对企业股价暴跌风险的影响机理尚不明晰.本文采取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基于2007–2021年中国市场数据,考察了上市企业股权网络结构特征对股价暴跌风险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在中国市场上,居于股权网络结构的战略位置,能够为企业带来协同治理优势.居于网络核心位置的企业,可以凭借信息与资源优势,以及声誉机制等治理手段,部分消除控股股东与管理者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治理管理者窖藏坏消息行为,从而削弱企业未来股价暴跌风险.这一结论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仍然成立.进一步研究表明,产权制度和区域经济发展差异并不影响股权网络结构对企业股价暴跌风险的抑制作用,但在非国有企业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企业,该治理效果更为明显.本文的研究结果证实企业股权网络结构形成的社会关系有助于改善企业内部治理环境,拓展丰富了企业股价暴跌风险影响因素的研究,对防范企业股价暴跌风险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14.
机构投资者异质预期对IPO抑价影响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机构投资者期望效用最大化为目标,研究了机构投资者同质预期(合谋)和异质预期对首次公开募股(IPO)定价及抑价的影响,并进行定、抑价比较研究.研究表明,机构投资者同质(合谋)可以导致机构的有意抑价行为,更可能导致新股配售机制失去调节功能;而异质尽管抑制了有意抑价行为,但由于信息不对称,使申购风险加大,为规避"赢者诅咒",会导致IPO定价降低,从而提高IPO抑价.因此,防止因信息不对称而导致机构投资者异质可以降低IPO抑价,防止机构投资者私下合谋行为既可降低机构的有意抑价行为,也可发挥配售机制的真正作用.  相似文献   

15.
本文基于GARCH-S模型以及时变溢出指数模型,研究了中国碳市场和股票市场行业间的崩盘风险溢出效应及其影响因素.我们的实证结果发现:1)碳市场和行业股票的崩盘风险之间存在双向溢出效应,且行业股票对碳市场的溢出效应更大; 2)崩盘风险溢出和波动风险溢出的程度是大体相当的; 3)新冠疫情的发生显著提高了上述风险溢出效应的程度;4)崩盘风险溢出受到投资者情绪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显著影响:投资者情绪越低落、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越高,总的溢出风险也越大; 5)分位数回归结果显示投资者情绪和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的影响在不同分位点处存在异质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假定金融市场上存在两种风险资产,其中一种风险资产存在信息更新,而另外一种资产不存在信息更新,简单投资者对两类风险资产之间的相关系数存在暧昧性(ambiguity),本文研究了这种不对称的信息更新对两类风险资产的需求函数和市场一般均衡的影响,研究发现信息更新在长期内可以降低参数暧昧性,提高定价效率;在短期内可以驱动相应的风险资产产生额外的需求,消除对应资产的有限参与现象,但是这种由信息驱动的有限参与现象的消除并不能带来定价效率的提高.同时不对称的信息更新可能导致没有信息更新的资产从共同参与均衡过渡到有限参与均衡,因此政府试图通过信息披露提高市场透明度、改善定价效率的目的只能在长期内才会实现,在短期内信息披露可能会使得资产的定价效率产生恶化.  相似文献   

17.
投资者因认识偏差购买本地股票难以向股价融入更多特质信息,对股票市场信息效率造成不利影响.本文以百度搜索指数构建的本地偏好代理指标作为研究对象,分别从一线、新一线和非一线城市的上市公司来探讨本地偏好对股票市场信息效率影响的区域差异,并探讨证券分析师和新闻媒体作为信息中介的参与能否减轻投资者本地偏好倾向.研究发现:1)投资者本地偏好对股票市场信息效率存在显著负向影响;2)相比一线城市,位于新一线和非一线城市的上市公司,投资者本地偏好对其信息效率的影响更加显著;3)分析师和新闻媒体的参与有效缓解了投资者本地偏好对公司信息效率的影响.此外,本地偏好对上市公司股票流动性和信息不对称程度的提高是影响信息效率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该研究旨在通过考察信息环境变化前后,分析师盈余预测行为和信息质量对投资者决策结果的影响,证明信息环境的变化可能通过改变投资者对信息的解读习惯,影响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研究发现:会计准则变革后,财务分析师盈余预测的准确性下降,预测报告中特质信息含量也发生显著变化,进而使投资者更多关注报告中的行业和市场信息;会计准则变革前,盈余质量与股价同步性正相关,而会计准则变革后,盈余质量与股价同步性的正相关关系减弱或逆转,说明投资者信息处理效率并非一成不变,信息环境能影响投资者对于公司特质信息的发掘、解读和运用.文章指出提升财务分析师、普通投资者等社会公众对上市公司信息披露质量进行识别和监督的能力,对提高市场定价效率,促进资本市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P2P网络借贷市场的投资者不仅面临信息不对称和道德风险问题,也会面临因竞争激烈导致的"抢标"问题.在线借贷平台为吸引投资者设计了自动投标工具,实质为一种技术中介.基于"人人贷"交易数据,本文研究监管环境变化后,自动投标工具"U计划"的放松调整对平台投资者在线借贷交易的影响.本文从"有经验的投资者"和"首次投资者"所投标的的数量差异、质量差异、竞争度差异三个角度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自动投标工具能够帮助"首次投资者"参与市场,缩小与"有经验的投资者"所投标的的数量层面、质量层面及竞争度层面的差异,促进公平交易,改善投资效率.此外,"有经验的投资者"基于其信息优势,对平台信息的变化更加敏感,能够根据信息变化调整投资决策.  相似文献   

20.
刘善存  许敏 《系统工程》2007,25(7):7-12
机会成本和逆向选择成本是影响限价指令提交者行为的主要因素。本文采用2003年7月1日~2004年6月30日上证50成份股高频交易分笔数据检验了我国股票市场收益率的波动、波动率的变化与价差、深度的关系,结果表明在股票市场中,波动越高,价差和深度越大;当波动短期内上升或下降时,价差显著增大,深度有不显著的增大。本文实证结果意味着:投资者在市场上面临机会风险和逆向选择风险,前者体现在股票收益率的波动,后者体现在波动率的变化;价差和深度的变化反映了投资者的风险态度,投资者不仅对股票收益的波动性敏感,对股票收益波动性的变化也有一定的敏感性,本文从微观层次上研究了我国股票市场的风险因素及风险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