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基于人地生态系统理论,探查微旅游作为传统村落乡村振兴的出路.考量传统村落具有自然生态、经济生态、文化生态和社会生态的空间差异,构建不同的微旅游发展模式.结果表明,人地生态系统是考察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理论基础;微旅游是传统村落乡村振兴一条重要的路径选择;乡村旅游(微旅游)→产业振兴→文化振兴→乡村旅游(微旅游)实现了传统村落可持续发展;安徽省划分为都市依托型(环巢湖及沿江片区—游赏观光、娱乐休闲)、景区依托型(皖南片区—文化休闲、文化养生)、生态依托型(大别山片区—红色教育、绿色消费)三种微旅游模式,并相应构建了具体微旅游发展路径.  相似文献   

2.
传统村落是具有丰富历史文化遗存的村落,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之下,研究传统村落的保护和利用具有重要意义.以国家级传统村落绵阳市魏城镇铁炉村为例,采用空间句法定量分析铁炉村村落的空间形态特征,解析铁炉村"组团轴线式"的空间结构,并根据分析结果提出对村落空间形态保护和旅游资源利用的新思路:应保护村落原有的空间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  相似文献   

3.
传统村落的文化空间是一种独具特色的空间类型,承载着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传统文化产生、传播、继承和发展的重要载体,是村民产生行为活动、形成和规范社会秩序的重要场所。但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传统村落文化受到现代文明的冲击,以及大量的人口外迁,导致传统村落文化和文化空间正逐渐失去活力,甚至面临消亡的危机。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提出,研究乡村振兴与文化空间的关系,解析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构成要素,以及传统村落文化空间的类型,并以河南省信阳市扬帆村为例,探讨如何在新时代背景下,保护与更新村落的文化空间,活化传统村落的人文资源,促进传统村落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4.
基于2018年第二次全国土地调查变更数据和2022年吉林一号高分遥感影像,运用景观格局指数、平均最近邻分析、核密度分析和全局/局部空间自相关等研究方法,对福州十邑地区的195个传统村落的空间格局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表明:(1)福州十邑传统村落聚落规模空间分异较大,具有明显的冷热点差异,研究区北部乡村聚落规模最大,南部地区次之,中部地区聚落规模最小;(2)传统村落聚落在形态上可以划分为团块型、条带型、散点型和团簇型4种类型,其中团块型村落的数量最多,条带型数量最少,不同类型乡村聚落景观格局指数差异较大,且分布数量和规模与不同的地貌之间关系紧密;(3)传统村落聚落在空间上主要沿着十邑西部边缘地区大致呈C字型分布,表明古田、屏南、永泰和闽清4县的传统村落是历史上以福州城为中心的乡村地域的重要组成部分;(4)福州十邑传统村落的空间分布受到高程、河流、道路、经济发展水平、城镇化率和行政中心的影响较为明显,海拔越高、距河流越近的传统村落数量和规模越大,距离道路和行政中心越远、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越低的传统村落数量和规模越大。  相似文献   

5.
在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深入分析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利益相关者变化及其演进规律,对传统村落的振兴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和社会网络分析法,以两河口村为例,对旅游影响下传统村落的利益相关者构成与互动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研究发现:1)在旅游发展的影响下,传统村落利益相关者多元化主体初步形成,呈现出利益相关者逐渐增多...  相似文献   

6.
乡村聚落是农村居民的生活空间,也是乡村振兴和优化调控的基本单元。基于斑块形态和面积等角度划分乡村聚落类型,以总变化率和年均净变化率两个指标将东风镇村级研究区划分为增长型活跃区、增减平衡型活跃区、减少型活跃区和变化迟缓型区。结果表明:东风镇乡村聚落的斑块数量呈现逐年增多的趋势,但增幅在下降,乡村聚落景观出现了破碎化现象,不同年份各行政村乡村聚落的发展并不平衡,但具体到每个村斑块数量和面积的增加各异。东风镇位于坝地区域的自然村寨变化剧烈,在不同的时间段内乡村聚落类型变化形态出现了多次转变,如云锦村,这是由于受到较多的交通发展等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的;位于山区的自然村寨变化较缓慢,典型的如麦穰村。通过乡村聚落总变化率和年均净变化率公式计算得到东风镇基于面积的乡村聚落类型。由于研究时段的划分导致时间间隔不一致,部分村落在不同时段出现了乡村聚落面积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在对东风镇乡村聚落用地变化类型划分的基础上,按照集聚提升、融入城镇、特色保护、搬迁撤并的思路,分类推进东风镇的乡村振兴和各村落的优化调控。  相似文献   

7.
坚持农民主体地位,就是坚持农民主体性的实施和发挥,也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针对当下农民主体性缺失现状,基于村落体育文化视角,探研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以助力农民主体性生成、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田野研究法,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内涵,通过典型村落实践叙事,对村落体育主体性进行解读,探讨其提升应该注意的问题。研究认为:乡村振兴视域下村落体育主体性内涵是建立在村民认知和实践基础上的实践主体、权力主体和价值主体的统一;村落体育主体性是一个渐进生成的过程,同时存在着村民作为实践主体的不在场、权力主体的让渡和价值主体的偏移现象,在新时代背景和语境下,村民价值主体性是村落体育主体性的核心理念和实践向标;乡村振兴视域下提升村落体育主体性,应该坚持“马克思价值主体性”的村落体育发展方向,坚持村落体育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坚持村落体育服务于村民发展和社会发展需求的统一。  相似文献   

8.
中国社会从本质来看属于乡土社会,其社会文化以乡土文化为主,作为一个典型的农业型国家,将乡村振兴作为国家战略显得尤为重要。村落的公共空间是承载传统文化和开展社会民俗活动的场所,在村落的生成与衍变过程中有形成公共舆论并对人的行为产生约束与教化的作用。伴随日益迅猛的现代化进程,中国城镇化已达到60%,进而诱发了传统村落空心化问题,并最终导致了村落空间的凋敝。如何使城乡发展实现优势互补,在留存乡土情怀与文化前提下,使传统村落注入新的活力,更新村落构筑模式成为当下的社会热点。该文从人类行为学相关理论出发,以广西地区少数民族传统聚落公共空间为研究对象,通过梳理人的行为与村落空间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广西少数民族聚落公共空间更新问题,为国家实施振兴乡村战略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9.
以夏河县13个村落为研究对象,运用图底分析方法,选取合理的地理研究模型,构建乡村聚落边界的量化指标体系,将乡村聚落边界的相关数据进行量化,探讨高寒民族地区乡村聚落的形态特征.结果表明,乡村聚落形状受自然环境(地貌、气候、水文)、人文因素(佛教文化、宗族观念)及人工构筑物(历史遗迹、公共服务设施)等的影响,表现出团状与带状2种类型;乡村聚落的扩张与衰退及聚落中村民生产生活方式的不同,导致聚落的外边界与内边界互相转化,乡村聚落边界形态呈现简单平滑、复杂凹凸2种形态;通过对聚落边界形态的形状指数和分维数进行分析,乡村聚落边界形态类型呈现出团状倾向的指状、无明确倾向性的指状、团状、带状倾向的团状及带状5种形态.  相似文献   

10.
传统村落拥有大量历史文化瑰宝,是中国悠久历史和璀璨文明的见证者,理应得到保护和传承.以中国传统村落——大余县云山村为例,根据国家乡村振兴战略20字方针要求和云山村的实际状况,从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5个方面提出其规划策略.本研究不仅可以指导大余县云山村的规划建设,同时也可为其他传统村落的规划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  相似文献   

11.
为研究自吸泵叶轮气液混合能力对自吸性能的影响,在叶轮原模型基础上,设计了叶片不同进口边位置的5种模型方案.采用VOF多相流模型对不同方案全流域进行三维定常数值计算,研究对自吸性能的影响规律.针对350WFB-1200-50型外混式无密封自吸泵,初始条件设定进水S型弯管中含一定体积的空气段,出口处设置含气率监测点.结果表明:针对中高比转速叶轮,进口边沿后盖板位置向出口前掠,使得叶轮进口边工作时对流体分时加载,可以有效提升叶轮的气液混合能力,从而缩短自吸泵的自吸时间;在一定前掠角度范围内改变进口边位置对自吸泵的扬程和效率影响不大,但是当叶片进口边向出口位置前掠超过一定范围时,会导致自吸泵扬程明显下降;当叶轮进口边前掠10°时,额定工况下自吸时间缩短25%,自吸性能明显得到提高.  相似文献   

12.
作为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国内最权威的诗歌刊物《,诗刊》无疑代表了当时的文学潮流,并引领着文学的走向。研究自1957年1月到1965年停刊的《诗刊》,可以清晰地把握当时的诗坛动态和文学环境,不失为五六十年代中国文学的一份生动史料。本文着重考察的是《诗刊》如何以对“五四”以来新诗人的重估和对新诗史的重构,完成了新诗在五六十年代的历史叙述。  相似文献   

13.
介绍了目前图书馆业务外包的外延和内涵,论述了业务外包之后的图书馆办馆效益,分析了业务外包带来的问题,对业务外包后的图书馆事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思考。  相似文献   

14.
医疗体育对大学生身高增长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19至24岁的大学生,随着内脏器官的不断完善,两次身高增长的高峰期已经过去,一但骨骺部位闭合,骨化,身高的增长就几乎停止。通过对815名学生样本数据的正态分析和对中外多项增高实例研究,对比,得出大学生群体中身材矮小及伴随相关心问题的人,通过有针对性的体疗锻炼,能使其形体和心理都得到有效的改善。对大学生身体发育抢救阶段,医疗体育(体疗)方案,运动处方,增高器械等方面的深入探索,对培养高素质人才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罗兰.巴特的著名论文《作者之死》文字不多,但其思想来源却十分复杂:哲学界反理性思想尤其是福柯的"人之死"理论、索绪尔的结构语言学理论和拉康的主体观、法国当时的社会现实等都为"作者之死"理论的提出准备了条件。和福柯、拉康在哲学界高倡"人之死"、"主体死了"相呼应,巴特把矛头指向权力结构在文学批评领域的体现者——作者身上。他宣布了"作者之死",在话语领域中争取实现自己的乌托邦理想。  相似文献   

16.
利用极大值原理证明了对于Rn 中凸域Ω在狄利克莱边界条件下拉普拉斯算子的第一、第二特征值之差成立 :λ2 -λ1≥ π2d2 ,其中d为Ω的直径  相似文献   

17.
会计信息失真问题,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现实问题。会计信息失真已经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了极大的损害。从认识误区的角度对公司会计信息失真的原因进行了理性的思考,探讨了解决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阐述了湿度传感器稳定性的误差,指出影响湿度传感器稳定性的误差有线性误差、温度影响误差、湿滞误差以及校验标准误差等.  相似文献   

19.
对图书馆读者满意度问题的思考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分析了图书馆读者满意度的含义及衡量要素,论述了图书馆调查读者满意度的目的及方式,提出了图书馆提升读者满意度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技术异化的生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技术的复杂性和局限性、技术的不恰当使用、自然的不可预见性、技术理性的沙文主义式扩展及社会文化等几个方面探讨了技术异化产生的根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