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用Hansen提出的门槛回归方法,以我国29个省级单位1993~2009年的面板数据构建面板门槛模型,以金融发展水平为门槛变量,实证外商直接投资(FDI)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研究发现,FDI对城乡收入差距的影响显著地存在基于金融发展的双门槛效应,东部沿海省份金融发展水平高,吸收FD I数量大,城乡收入差距相对较小,西部省份则正好相反,而中部介于东部和西部之间。同时发现,在控制教育发展水平、城乡就业结构和政府财政支出政策的情况下,金融发展水平的提高在一定程度上会扩大城乡收入差距。最后就缩小城乡收入差距提出简要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2.
不同群体内的收入不平等程度有较大的差别,对投资的影响路径和影响效果也不尽相同,因此用总体收入不平等指标来探究收入不平等和投资的关系很可能会得出不一致的结论.建立了信息不对称下的投资决策模型,根据模型结论区分了高收入和低收入两类人群并构建了两类人群内部各自的收入不平等程度和低收入人群人口比例这三个变量,研究了这三种收入不平等变量通过金融市场信息不对称、储蓄和消费等渠道对地区投资的直接效应和空间效应.然后在基于空间计量模型的经验分析中用不同倍数的贫困标准收入值来划分两类人群,以25个省级区域在2010-2016年间的双年度面板数据为样本进行了检验.结果显示,在不同倍数的贫困标准收入划分下,低收入家庭内部收入不平等对总投资没有显著影响;高收入家庭内部收入不平等对投资的直接效应大多都显著为负、间接效应和总效应也都显著为负;低收入家庭比例对投资的直接效应大多显著为负,间接效应不显著,总效应也为负只是显著性较差.该回归结果在不同的空间权重矩阵和不同的收入不平等程度的计算指标下都保持一致,具有较强的稳健性.研究结果表明降低高收入家庭内部收入不平等和低收入家庭比例是促进社会投资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3.
数字经济时代,我国银行业竞争格局正经历巨大变革,数字技术深刻影响着银行的业务模式和发展水平.本文基于大数据与传统数据融合的视角,利用因子分析法测度我国120家商业银行2009–2019年数字金融发展水平.然后利用核密度估计、空间面板杜宾模型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视角考察我国商业银行数字金融发展的时空变化特征,并分析银行数字金融发展的地区差异演变规律及其来源.最后考察了银行数字金融水平与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数字金融水平随着时间推移呈现极化差异.在东部地区,银行数字金融与地区数字普惠金融之间具有相互促进效应,而在东北部地区则会产生抑制效应;在中部和西部地区,两者没有明显的互动效应.本研究丰富了数字金融水平测度的构建体系,为揭示我国商业银行数字金融发展差异状况、探索与地区数字普惠金融的协同提升对策提供了重要借鉴经验.  相似文献   

4.
应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类型R&D活动对TFP等影响的程度和方向,企业R&D投入对TFP作用的效果最大,且对于东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西部;技术交易带来的TFP效应居其次,且对西部地区TFP的作用大于中部,对中部地区的作用大于东部;而政府R&D投入的TFP弹性在三个地区均为负值.这些差异给区域科技政策的制定提...  相似文献   

5.
采用1978~2017年中国30个省区的年度数据,通过构建混合截面全局自回归(Mixed Cross-Section GVAR)模型,实证研究了货币政策冲击对不同省区城乡居民人均收入的影响。本文的主要贡献在于识别了统一货币政策框架下对各省区城乡居民收入的影响以及影响程度,使得货币政策对收入分配的研究视觉更微观。研究结果显示,货币政策不仅对城乡居民收入有着显著性的影响,同时这种影响效应还存在着区域异质性。扩张性的货币政策拉高了东部地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却降低了该地区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同时能提高中部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对西部地区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收入产生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构建了技术创新、产业结构与金融发展的三系统耦合模型,运用2001~2016年中国31个省区的面板数据,对三系统的耦合度做出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1)我国技术创新指数发展最快,同时金融发展指数出现了加速上升态势,此外,产业结构趋向合理化方向发展。(2)各省区三系统的耦合度不断提升,但绝对水平仍有待提高。(3)我国东北、中部以及西部三大区域的耦合差异逐渐缩小,并出现趋同态势,但其与东部地区的差异正逐渐扩大。(4)与技术创新相关的两类二系统耦合度始终低于三系统耦合度,这是导致三系统耦合发展水平偏低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7.
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是否存在非线性影响?本文基于多套老龄化和收入不平等测度指标,利用多种面板数据模型计量分析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人口老龄化与收入不平等间存在U型关系.在达到某一临界值前,人口老龄化对收入不平等具有抑制作用;而当超过该临界值后,其将扩大收入不平等.在控制动态、交互等内生性后,上述结论依然稳健.进一步,本文计算了1978-2018年间老龄化对G20国家收入不平等的总效应,发现老龄化对中国及多数新兴经济体的收入不平等具有很强的抑制作用,仅日本及欧洲国家的不平等程度扩大.但值得警惕的是,中国从整体上正快速地向拐点逼近.本文的非线性研究结论表明,针对中国处于不同老龄化阶段的各地区,在推进共同富裕进程中的政策设计要因地制宜,避免一刀切.  相似文献   

8.
为了明晰碳排放背后制度因素的影响,本文运用面板固定效应模型,基于1997~2015年全国29个省级面板数据,探究经济政策不确定性、环境规制和碳排放之间的联系。结果表明,全国范围内:环境规制促进碳排放,"绿色悖论"成立;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抑制碳排放;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负向调节环境规制与碳排放之间作用,即抑制"绿色悖论"效应。区域层面:在西部和中部地区,环境规制促进碳排放;而在东部地区,环境规制与碳排放的相关性为负且不显著。在西部、中部和东部地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抑制碳排放;在中部地区,经济政策不确定性负向调节环境规制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而在西部和中部地区上述关系并不显著。根据所得结论,建议有关政府部门:一是需要健全环境信息披露监管体系;二是需要注意经济政策不确定对环境政策与宏观经济政策的交互影响;三是需要注意经济政策不确定对政府公信力的影响,有效保障经济政策制定的合理性和平稳性。  相似文献   

9.
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经验函数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对数据统计口径进行调整的基础上,利用全国的时间序列数据分析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社会保险福利费、金融价格指数、居民活期存款利率及制度环境对中国保费收入的影响,得出中国保险业发展的经验函数,再用各地区的面板数据来分析中国保险业发展的地区差异性。研究发现:社会保障与商业保险之间没有相互替代关系;政府对保险业的政策支持力度不够;三大地区保险业发展呈不同类型,东部地区呈均衡发展型,中部地区呈收入拉动型,西部地区呈储蓄拉动型。  相似文献   

10.
基于课题组2016年暑期调查数据,实证分析了土地流转和农民收入对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影响。研究发现:土地资源禀赋通过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渠道交互影响人力资本投资决策,土地资源禀赋对人力资本投资决策的替代效应占主导。并且农户土地经营面积、农户的子女受教育程度对农户收入影响程度存在区间不同。在农户土地经营面积对数值高于临界值时,土地资源禀赋和农户人力资本投资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提高农民收入。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全国31个省、直辖市和自治区1997~2013年的面板数据,采用空间计量模型分别对全国和中、东、西部地区股票市场的发展模式、资源配置效率和空间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尽管东部和中部的股票市场呈现出俱乐部收敛,但全域性的β收敛趋势并不存在,并且股票市场仅仅体现了政府指导下的资源配置效率,未能充分发挥市场竞价条件下的基础性配置作用;进一步的分析发现东部和西部股票市场的发展分别促进和抑制了本地区经济的增长,但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不显著,而中部地区股票市场在促进邻域省份经济发展的同时,对本地区经济的贡献十分有限。其政策寓意在于:中西部地区应主动破冰资本流动壁垒,在"新三板"框架下重新审视和规划资本市场发展路径,发挥区域联动作用,共同推动新常态下产业结构调整和中国经济改革转型。  相似文献   

12.
中国的碳达峰承诺是对中国碳排放的硬约束,碳排放EKC的研究中蕴含着碳达峰的启示.论文检验了中国碳排放EKC假说,运用规模报酬可变的数据包络模型,对收入进行了分解,实证分析了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在中国碳排放EKC形成中的作用.结果表明,中国在全国范围内存在碳排放EKC,中国的碳排放EKC是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共同作用的结果.东部地区存在碳排放EKC,且主要受技术进步的影响;中部、西部地区并不存在碳排放EKC,中国的碳排放EKC受东部地区碳排放EKC的主导.在西部地区内,资本深化与技术进步皆以倒“U”形方式影响碳排放,西部地区的碳达峰可期.资本深化、技术进步对中部地区的碳排放呈复杂的影响,中部地区的碳排放对中国碳达峰的风险值得高度关注.  相似文献   

13.
对环境效率评价模型ISBM-DEA进行了改进,在此基础上对中国30个地区2009年环境效率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我国东部地区环境效率明显高于中、西部地区,中部地区略高于西部地区;从投入产出冗余看,导致不同地区环境效率较低的原因不同,这些原因主要包括:水资源、人力资源、能源投入冗余和环境产出过剩;同时利用stepwise model方法对各投入指标进行分析表明,减少水资源、人力资源及能源的投入对期望产出的降低或非期望产出的增加影响程度相对较低。这对我国降低要素投入、提高要素利用效率和排污标准提供了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从经济基础、人力资本、基础设施、政策与地理、环境保护、对外开放度、市场规模、产业化等方面出发,运用因子分析方法分别对1992~1998年、1999~2008年和2009~2010年我国28个省市自治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进行综合评价,剖析了同一时间段上我国各地区外商直接投资环境空间分布的差异,研究了整个时间段上我国各省市自治区投资环境空间差异的动态演化,并针对东部、东北、中部和西部地区的时空特征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15.
地方政府财政支出相对中央政府对居民消费影响更加直接。本文在对传统消费效用模型拓展的基础上,研究了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水平的影响效应。主要结论:第一,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结构对居民消费产生的效应存在差异性,经济建设支出对居民消费产生挤出效应,而社会公共福利支出则表现出显著的挤入效应;第二,地方政府投资性支出对居民消费挤入挤出效应程度表现出显著的城乡差异性,社会公共福利和经济建设支出分别对城镇居民消费的挤入和挤出效应均大于农村居民;第三,农村居民习惯形成因素对当期消费的影响大于城镇居民,此种消费习惯差异加剧了政府支出效应的城乡差异性;第四,居民消费习惯因素削弱了地方政府支出的挤入挤出效应,总体上阻碍了政府通过扩大支出来刺激居民消费的实际效果。  相似文献   

16.
研究将人力资本错配纳入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简称人力资本贡献率)分析框架,对2005~2018年中国除西藏及港澳台之外的30个样本省份的人力资本错配指数和人力资本贡献率进行系统测度及演进态势分析,实证检验了人力资本错配对人力资本贡献率的影响及效应,进一步讨论了产业集聚在上述影响中的调节作用。结果表明:中国整体人力资本错配趋于缓解,但演进态势存在地区异质性,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分别呈现为趋于改善、反复波动、不断恶化的事实特征;人力资本错配对人力资本贡献率具有显著的负向效应,且区分配置不足和过度两种错配类型后,这一效应仍然存在,但人力资本配置过度对人力资本贡献率的负向影响更为明显;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和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均不同程度地矫正了人力资本错配对人力资本贡献率的负向效应,而制造业集聚会强化人力资本错配对人力资本贡献率的抑制作用。本研究有助于在学理上丰富和完善要素配置与经济增长理论,所揭示的相关问题及影响机制对于挖掘中国经济增长潜力提供了丰富的政策蕴含。  相似文献   

17.
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关系一直存在线性与非线性分歧,对此,本文利用断点回归、自回归分布滞后和状态空间模型研究了我国1989~2014年农村金融规模、结构以及效率演变对农民收入的影响。Andrews未知断点检验表明,受第三轮农村金融改革冲击影响,农村金融收入效应在2010年呈现断点,农村金融增量改革提高了农村金融效率但存在政策滞后性;ARDL边界检验证明农村金融发展与农民收入之间存在长期均衡关系,但常系数假设背离了农村金融收入效应动态调整的基准事实;状态空间模型反映出农村金融发展波动较大,不稳定政策阻碍农村金融收入效应的长期机制形成。由此,提出了稳定农村金融政策、重视金融规模扩大、兼顾金融结构调整和金融效率提高、结构性改革是未来方向等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8.
一套科学规范的高校科研绩效评价体系,不仅能有效考量高校的科研资源配置效率,还兼具科研工作价值的导向作用和对高校科研工作的激励督促作用。本文基于系统思维从高校科技投入与高校科技成果产出两个维度,建立了高校科研绩效的评价指标体系,考虑高校科技投入与产出之间的时滞效应,利用超效率数据包络法对2015年我国高校科研绩效进行实证分析。研究发现我国高校科研绩效存在较大的区域差异,东部地区高校科研绩效最高,中部次之,西部最低;且中西部地区高校科研绩效主要呈规模报酬递增状态。为了提升我国高校的整体科研绩效,应重点对中西部高校加大投入,并增强高校科技成果市场转化力度,扩大高校专利所有权转让和许可收入规模。  相似文献   

19.
猪肉产业的健康发展对稳定我国的社会经济生活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本文利用Panel Data模型对商务部畜禽屠宰统计监测系统所收集的2008~2009年我国32个地区的生猪平均收购价、屠宰量、生产量、销售量、白条肉出厂价等指标进行实证分析,指出我国白条肉销售价格主要受到生猪收购价格因素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相关性;除贵州、四川等6个地区外,其余地区的销售价格对屠宰量、生产量和销售量三个因素的变化均不敏感。此外,研究结果还反应出经济发达的东部区域的白条肉基准销售价格明显高于西部区域的价格,而生猪收购价对西部区域的销售价格的影响程度明显高于东部区域。  相似文献   

20.
胥莉  庄莹  孙昊 《系统管理学报》2020,29(5):934-942
要素流动产生溢出效应,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离不开省际间相互溢出效应的持续作用。通过构建GVAR模型,利用全国29省(市)的面板数据,在充分考虑各地区相互影响的异质性基础上,实证了上海、武汉和重庆各区域的经济增长空间外溢效应,以及3个中心城市间的相互溢出效应。研究表明:东部省际间经济增长的联动性较强,中部次之,西部较弱;而中心城市间的经济关联程度不高。进一步对溢出效应的变量回归分析,发现本地区的资本投入与外商直接投资(FDI)与溢出效应呈正相关,而外地区的资本投入与外商直接投资(FDI)对溢出效应呈负相关;实证结果有助于规划不同区域的经济发展模式,正确认识相互间的发展关系,推动创新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