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在空间hotelling模型框架下考虑了双边市场平台的定价策略和选址问题,首先梳理了用户部分多归属的数种典型结构,随后在三种用户归属结构之下考虑了平台的定价策略,研究表明平台企业往市场中点移动会提高平台的定价和市场份额,两边用户之间网络外部性强度的提高一般会降低平台企业的利润,随后选择上海大型超市选址和银行卡平台定价这两个案例进行印证分析。  相似文献   

2.
作为典型的"双边市场",第三方电子商务平台具有用户网络外部性和价格非对称性两大重要特征。基于双边市场理论,采用联立方程模型实证分析了中国拍拍贷网络借贷平台的双边市场特征。结果表明:受到平台运作模式和市场供需的影响,借贷双方之间存在影响程度不同的正交叉网络外部性,借入者之间由于竞争具有显著负自网络外部性,而借出者之间由于协同作用存在正但不显著的自网络外部性;双边用户具有显著负价格弹性,平台定价策略表现为对借入者收取的费用远大于借出者费用,但该非对称价格结构存在过度倾向问题。研究结果在有助于了解该类第三方电子商务市场特征的同时,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双边市场理论并提出了研究的不足,兼具实践和理论价值。  相似文献   

3.
部分多归属是双边市场研究的新方向之一,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平台差异化是常态行为. 本文考虑了平台有差异并且用户部分多归属的双边市场竞争模型,对于差异化的两个平台同时定价以及大小平台次序定价这三种情况进行了对比分析. 研究表明相互竞争的两个平台对两边用户的定价都是正的;在两个平台同时定价以及小平台优先定价时,大平台在定价、单归属用户数量以及平台利润方面相对于小平台占据优势;同时大平台和小平台都倾向于让竞争对手先定价,采用“后发制人”的竞争策略;两个平台用户网络外部性的增强会导致用户多归属数量的提高. 最后采用我国商业银行竞争的案例数据对于模型结论进行了实证验证.  相似文献   

4.
互联网平台为了获得竞争优势,频繁提供增值服务。本研究在互联网平台双边用户均为部分多归属的情形下,建立双寡头竞争模型,分析厂商为消费者提供基础产品的前提下,互联网平台为双边用户提供增值服务对互联网平台用户规模、定价及平台利润的影响,并深入探讨增值效用、平台差异及组间网络外部性对平台定价策略的影响。研究发现当互联网平台为双边用户提供增值服务时,若平台差异较小,则可为平台带来用户规模优势,若差异适中,则可带来定价优势,若差异较大,则可带来利润优势。研究还表明,增值效用、平台差异及组间网络外部性对提供增值服务的平台及竞争平台产生的影响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5.
在跨市场网络效应和双边平台特性下,建立序贯博弈模型,研究平台进行业务拓展时的定价策略.研究表明:1)平台定价策略受用户基础、交叉网络外部性和跨市场网络效应的影响.平台对新业务中与原业务存在跨市场网络效应的一边用户不收费,对新加入的一边始终收取会员费.平台对原业务两边用户是收取会员费还是进行补贴依赖于交叉网络外部性和跨市场网络效应的关系.2)平台原业务利润随着跨市场网络效应的增加而减小,新业务利润随着跨市场网络效应的增加而增加.3)平台原业务用户基础总是有利于总利润和新业务利润的增加,而用户基础对原业务利润的影响还依赖于交叉网络外部性和跨市场网络效应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建立存在消费者多方购买情形时生产网络外部性产品的双寡头垄断企业博弈模型,研究企业定位定价策略和产品差异化问题.均衡结果表明,在消费者均匀分布和消费者集中分布且单方购买消费者认为网络外部性强度不是很大时,市场中多方购买消费者所占比例越大,产品间的差异化越大,均衡价格越高,均衡利润越大.  相似文献   

7.
基于对代表性电商平台的两个观察结果, BBPD是电商平台普遍采用的定价策略和用户在同一平台开展多次交易.构建了一个完全垄断双边平台的两期动态博弈模型,通过假定买方和平台具有不同的前瞻性程度,分析了二者对用户多次交易行为的影响,给出了平台选择最优策略的条件.研究发现,当买方不具有完全前瞻性时,平台实施BBPD不仅获得所有老买方,还将获得部分新买方;若平台实施UP或买方具有完全前瞻性时,平台只能获得所有老买方;双边市场不存在传统单边市场的棘轮效应;平台实际长期利润随平台前瞻性程度的增加而增加,却随用户前瞻性程度的增加而减少;当买方比平台更看重未来收益时,平台应该采取UP;反之,当平台比买方更看重未来收益时,平台应该采取BBPD.  相似文献   

8.
基于双边市场理论,本文构建了一个产品差异化、用户单归属条件下的移动近场支付产业可信服务管理平台定价模型,以描述平台及其用户和特约商户的效用水平:分析封闭模式和开放模式下金融机构和电信运营商平台之间的博弈策略.推导出市场主体存在最优策略集的必要条件;并提出促进移动近场支付产业发展,实现市场主体合作共赢的策略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市场中存在盗版产品情形下,研究了网络外部性对信息产品定价策略的影响.信息产品提供商可以选择不同的产品质量以控制盗版.在产品质量外生情形下,给出了提供商的三种信息产品定价策略,并分析了网络外部性对产品定价与提供商利润的影响.在产品质量内生的情况下,探讨了网络外部性对产品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较小的网络外部性对信息产品定价策略没有影响.较大的网络外部性会导致市场出现盗版产品,致使提供商降低价格以吸引更多消费者.然而,较大的网络外部性导致提供商收益减少.此外,较小的网络外部性会促使提供商降低产品质量,而较大的网络外部性会激励提供商提高产品质量.同时,还分析了网络外部性对消费者剩余和社会福利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用户部分多归属条件下双边市场平台纵向一体化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具有双边市场特征的行业中,平台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行为日益成为理论与实践关注的焦点。在考虑平台竞争且消费者部分多归属的情况下,平台与企业用户纵向分离时,平台对企业用户收取的接入费始终为正,而对消费者收取负价格,且平台利润高于互补品企业的利润。通过引入表示平台企业提供的基础产品与企业提供的互补品之间互补程度的参数d,在Hotelling两阶段博弈框架下,研究了不同类型双边平台的纵向一体化对平台价格结构、市场份额以及利润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平台间存在竞争的条件下,如果平台与互补品企业之间互补程度较低,则平台企业更倾向于进行后向一体化;纵向一体化与纵向分离相比,基础产品市场份额减少但利润增加,互补品的定价及市场份额更高。上述研究结论分别在多个行业案例中得以印证。  相似文献   

11.
为了讨论用户分享信息的经济价值,构建了双边市场模型,将用户分为分享型和浏览型两类,研究分享型用户比例的变化对平台定价和收益的影响.研究发现,垄断情况下,分享型用户比例的增加提高了平台注册费和利润.竞争情况下,若商户单归属,分享型用户比例的增加降低了平台注册费和利润;若商户多归属,随着分享型用户比例的增加,平台注册费表现出倒U型变化.同时,研究发现,垄断情况以及竞争且商户多归属情况下,两类用户带给商户收益的差距越小,越有利于平台的定价和利润.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互联网平台企业横向并购事件层出不穷,基于Salop圆周市场模型,从横向产品差异化角度切入,系统地对比分析单独定价和横向并购策略下企业利润和社会福利的变化,并探讨正负网络外部性对均衡价格和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利润随产品差异的增大而增加;正网络外部性越大,均衡价格越低,社会总福利越大;负网络外部性越大,均衡价格越高,社会总福利越小;只有当网络外部性系数处于一定阈值范围内,企业并购才能产生协同作用。最后通过敏感性分析验证了上述结论的有效性。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市场中存在质量敏感型和价格敏感型消费者时,垂直差异化双寡头软件公司最优定价策略,结合显著性理论和网络外部性构建消费者效用函数,分析了消费者显著性思维程度和网络外部性强度对均衡结果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网络外部性强度增大,仅在两公司产品质量差异中等且消费者不匹配成本较大时,高质量软件公司可以提高产品价格,否则两公司均应该降低产品价格。随消费者显著性思维程度增加,高质量软件公司在质量敏感型消费者超过一半时可以提高产品价格,否则应降低产品价格;低质量软件公司在其产品与高质量软件公司产品差异较小时,采取相同的策略,差异中等时采取相反的策略,差异较大时由于没有利润而退出市场。此外,针对市场中存在不同类型消费者,构建企业歧视定价模型,发现歧视定价策略实现了两家企业帕累托改进目的。  相似文献   

14.
用户部分多归属条件下的双边市场定价策略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在梳理了我国双边市场产业的用户归属特征的基础上,从用户归属行为的视角对双边市场类型进行了划分,并在竞争平台有差异以及用户部分多归属的条件下考虑了双边平台定价的博弈论模型,研究表明用户部分多归属会降低平台的定价和利润,用户单归属时的平台利润最高, 平台具有阻止用户多归属的内在激励,同时平台差异 化会提高竞争平台的利润水平.该研究成果可供双边市场企业制定定价和竞争策略之用,也可供政府进行产业规制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5.
数智经济时代,提升产品隐私保护水平已成为企业获取竞争优势的重要途径,基于用户数据的智能决策与避免数据泄露的隐私保护也不再是不可兼得的“鱼和熊掌”。分别在消费者品牌偏好主导和隐私偏好主导下,构建双寡头企业多维度差异化竞争模型,考察智能决策效率如何影响企业的隐私保护策略与均衡收益。研究发现:如果仅一个企业采取智能决策,不同于品牌偏好主导下高隐私保护企业的隐私保护行为与智能决策行为之间的互补关系,隐私偏好主导下的两者呈现出替代关系;同时,在品牌偏好主导下,只有当智能决策效率高于某个阈值时,采取智能决策的企业的均衡收益与智能决策效率正向相关;此外,在隐私偏好主导下,采取智能决策的企业的均衡收益与智能决策效率正向相关,采取经验决策的企业的均衡收益与智能决策效率负向相关。如果双寡头企业都采取经验决策,在隐私偏好主导下,企业均衡收益与信息安全成本负向相关;在品牌偏好主导下,企业均衡收益与信息安全成本正向相关。  相似文献   

16.
在生产商与零售商签订了含有转售价格维持条款的交易合同情形下,通过构建分销渠道博弈模型,求解3种主导模式下的均衡解,并进行促销-价格决策分析;探讨均衡主导模式、渠道效率、用户以及社会福利,并从产品定位、网络外部性和差异化主导模式3个角度进行模型拓展。结果表明:转售价格维持和用户忠诚度能提高知名生产商市场份额和利润,而差异化主导模式将影响转售价格维持的合法性;零售商通过促销普通产品能够降低利益损失,此时转售价格维持条款可能失效;当促销效率超过一定阈值时,零售商主导模式具有稳定性,对用户和社会最有利,但分销渠道效率最低;促销效率、产品定位差异以及网络外部性都是影响分销渠道主导模式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7.
在商户广告投资内生化和双边平台特性下,建立两阶段动态博弈模型,研究网上交易平台的最优定价及利润.研究表明:1)平台定价策略受广告效果和平台固有效果两种作用的影响.广告效果相对平台固有效果较小时,商户实力(与投资预算有关)的相对差距较小,平台定价策略倾向于让所有商户都加入;广告效果相对较大时,平台会根据商户实力的相对差距制定定价策略,差距越小(大),平台希望吸引的商户就越多(少).2)商户价格敏感性较高时,平台定价较低,利润较小.商户外部性较大时,平台应吸引更多的商户.特别地,广告效果相对较小时,商户外部性越大,平台定价越高.  相似文献   

18.
将网络外部性与客户忠诚行为倾向引入消费者效用函数,构建了网络服务价控策略模型,给出了模型的显性均衡解,并分析了其性质.研究结果表明,当网络外部性与价格敏感型用户的客户忠诚行为倾向共同作用于处于市场优势的网络服务供应商(internet service provider,ISP)时,均衡价格策略空间紧缩.仅考虑网络外部性时,处于市场优势ISP的期望收益随网络外部性强度的增加而增加;若价格敏感型用户对该ISP同时具有客户忠诚倾向,其期望收益增加,社会总福利下降.仅考虑网络外部性时,处于市场劣势ISP的期望收益与网络外部性强度无关;若价格敏感型用户对该ISP同时具有客户忠诚倾向,其期望收益增加,社会总福利随着客户忠诚倾向的增长而增加.  相似文献   

19.
直播带货已成为促进网络经济发展的新动力,优化网络直播平台和主播共同参与的动态价格决策是一项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基于微分博弈理论与方法,考虑参照效应和主播影响力对直播平台定价策略的影响,从基本定价策略、考虑参照效应的静态定价策略及动态定价策略等3种决策模式分析直播平台的均衡价格及主播的最优努力水平,并探讨了参照价格因子和主播影响力系数的影响.研究发现:静态或动态定价策略下,平台的最优定价均与初始参照价格正相关,当初始参照价格较高(较低)时,平台采取撇脂定价策略(渗透定价策略);随主播努力水平的增大,主播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效果越强,平台倾向于定高价;动态定价策略能实现直播平台收益优化,但与静态定价策略相比,主播的收益降低;不同系统参数下直播平台的最优稳态价格与收益的演变规律不同,直播平台应根据消费者价格参照效应及主播影响力水平来设计最优价格策略提升收益能力.  相似文献   

20.
电商市场频频被披露隐性存在的大数据“杀熟”现象,暴露出电商市场存在平台道德风险问题的隐患。以政府监管为主导,建立电商平台“杀熟”定价行为及用户消费渠道选择的演化博弈模型,结果表明:政府的惩罚力度对平台道德风险问题的规避具有决定性的作用,当政府惩罚力度足够大时,系统稳定于(网络消费,公平定价)的理想情形;但如果政府惩罚力度不足,消费者的公平关切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影响电商平台的定价策略,系统均衡结果将趋向于(网络消费,“杀熟”定价)或不存在演化稳定策略,电商市场陷入平台大数据“杀熟”的困境。那么,电商市场应如何破除大数据“杀熟”所造成的信任危机?基于此,建立政府和消费者协同监管机制下的演化博弈模型,研究得到:社会收益与监督成本是影响消费者监督策略的关键因素,社会收益与监督成本的差值越大,消费者选择“积极监督”行为的演化速度越快;而且,当政府惩罚力度不足时,消费者监督带来的舆论压力和声誉损失可以有效约束平台的“杀熟”行为,倒逼平台进行“公平定价”。研究结果对电商市场大数据“杀熟”行为监管机制的设计具有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