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论文依据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分析认为,我国各区域的梯度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经济技术层面,还应体现在自然要素层面,社会因素层面,人力资源层面,生态环境质量层面,制度层面等各个层面.因此,在各区域的工业经济发展进程中,工业经济效益,能源效益与环境效益也应呈现梯度发展状态,各区域的工业生态效率也必然相应存在区域梯度差异.论文基于相关数据利用CCR模型与BCC模型计算我国各区域的工业生态效率,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目前我国各区域的工业生态效率已经呈现出明显的梯度发展状态,这一结论与依据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分析得出的观点相符.基于实证研究结论,着眼于国家层面,论文进一步分析了我国区域工业生态效率梯度差异在工业经济发展,能源节约与环境保护领域将可能导致的种种弊端,并提出相应的反梯度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2.
从循环经济视角将中国区域工业生态系统分解为兼具共享资源和反馈资源的两阶段网络结构.针对两阶段DEA模型和基于Pareto改进的DEA交叉效率模型测度该系统时存在的不足,建立基于Pareto改进的两阶段DEA交叉效率模型,并通过模型对比验证其合理性.随后,根据建立的模型研究中国29个省级区域在2012-2015年的工业生...  相似文献   

3.
4.
辽中地区矿业城市是我国重要的能源生产和重工业基地,研究其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因子状况并预测其发展趋势,为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决策依据。基于供需平衡原理,建立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等级体系,通过瓶颈指数和丰富指数的计算,评价了“十五”期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因子状况,探讨了2010年瓶颈因子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十五”期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瓶颈因子为水环境、能源结构和大气环境。其中水环境是瓶颈作用最强的因子,瓶颈程度均达到强或较强的程度。若实现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十一五”规划的目标,2010年辽中地区矿业城市生态支持系统的瓶颈因子为水环境和能源结构,但瓶颈程度降低,达到较强或弱,资源和环境的承载能力得到提高。运用瓶颈分析较客观地反映了辽中地区矿业城市“十五”期间生态支持系统瓶颈因子状况,并进行了相对可靠的预测,为其他地区生态支持系统瓶颈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鉴。图1,表3,参6。  相似文献   

5.
基于STIRPAT扩展模型,利用岭回归分析法对1985~2007年湖南相关数据进行分析,探讨人口数量等因素对环境压力的影响以及演进,研究结果表明:人口增长、城市化和人均消费水平提高导致环境压力增大,而技术水平对环境的作用相反;在不同阶段,各因素对环境压力的影响不同,人口数量的影响程度逐步降低,而人均消费和人口城市化逐步取代人口数量成为最重要和第二重要的影响因素。针对各因素对环境压力的影响,本文提出了相关政策建议。  相似文献   

6.
在现有生态效率评价方法的基础上,构建了企业生态效率评价的指标体系,并将污染物排放作为一种非期望输入引入到数据包络分析模型中,运用该模型对杭州湾精细化工园区企业生态效率进行评价.评价结果表明,总体上该园区内43家企业有26家企业的生态效率相对有效,占评价企业总数的60.5%,而另外17家企业的生态效率无效,且多为规模无效和技术无效.最后,对园区进一步发展循环经济,提高生态效率,实现园区的可持续发展提出了一些可资借鉴的建议.  相似文献   

7.
基于构件技术的工业控制软件设计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针对工业控制软件的典型功能和特征,本文提出一种利用新兴的构件技术重新设计和实现工业控制软件的方案。文中结合工业控制软件的特点,分析了采用构件技术的可行性,并以构件技术为基础给出了基于构件技术的工业控制软件的体系结构设计方案。该结构不同于传统模式,更有利于软件的维护和重用,适合于工业控制的应用场合。  相似文献   

8.
为改进SFA模型的评价效果,本文运用PP模型从期望产出和非期望产出两个层面对指标进行降维处理,并在时间维度上引入动态速度概念,构建PP-SFA动态评价模型,对我国30个省市自治区的能源生态效率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经济开放性、能源消费结构等因素对我国能源生态效率影响显著,能源生态效率存在由东至西波段下降趋势,能源生态效率处于中等发展水平,2007~2016年总体呈上升趋势,动态变化速度状态呈N型变化。  相似文献   

9.
由于UWB技术信道获取时间长,而在工业控制系统中短包通信较多,使得UWB应用到工业控制系统中性能严重下降。针对这一问题,在分析了CSMA/CA协议应用于基于UWB的工业控制系统中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基于UWB的工业控制系统专用的PA-MAC协议,设计了适应工业控制系统的缓存管理方法、包合并策略及合并包确认机制。通过建模仿真,分析了CSMA/CA协议和PA-MAC协议应用于基于UWB的工业控制系统中的相关指标,结果表明PA-MAC协议能够有效地提高时隙利用率,降低了平均时延。  相似文献   

10.
针对工业污水处理过程的远程监控问题,提出一种基于Web的远程监控系统设计方案。在给出系统体系结构的基础上,应用VC++高级语言、ASP(Active Server Page)技术等设计了系统各功能模块,实现了工业污水处理远程监控功能。用户可以通过浏览器实现对工业现场数据进行动态数据访问、曲线显示、远程控制以及对历史数据进行统计查询等功能。  相似文献   

11.
针对传统的交叉效率模型可能还存在多个最优解的问题,引入非期望产出构建了虚拟的理想决策单元和非理想决策单元;然后,根据经济性、环保性和社会性原则对传统交叉效率模型进行改进,提出了三种生态效率交叉评价模型;最后,将上述模型应用于中国长江经济带工业用水效率和排序结果的对比分析中,结果表明本文方法在分析生态环境问题上具有一定优...  相似文献   

12.
金融集聚、经济发展和生态效率的互动关系显示出系统动力学耦合特征,首先建立空间面板模型验证了三指标各自的空间依赖关系和之间的互动关系,然后运用了系统动力学流率基本入树方法建模,流图中引入了空间影响因子对东、中、西三大地带的金融集聚、经济发展水平和生态效率进行仿真。结果表明:金融集聚正向作用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同时使东部地带、西部地带生态效率有所提升和使中部地带生态效率有所下降;经济发展水平正向作用于金融集聚度和生态效率;生态效率正向作用于经济发展水平和反向作用于金融集聚。最后提出了东、中、西三大地带各自的生态经济演进模式。  相似文献   

13.
创新是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有效途径。本文基于区域异质性,首次运用共同前沿考察中国工业企业创新效率,并定量测算创新的技术差距。研究发现,中国工业企业总体创新效率偏低,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依然任重而道远;参考不同的技术集合,三大区域工业企业在群组前沿和共同前沿下呈现一致的发展格局,但是东部工业企业和中西部工业企业在两种前沿下创新效率变化有显著的区别;东部工业企业与当前全国最优创新水平非常接近,而中部和西部工业企业创新共同技术率始终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创新水平有巨大的提升空间;三大区域工业企业创新共同技术率的差距在不断缩小,后进区域工业企业正在发挥"技术后发优势",出现了对先进区域工业企业"追赶"的现象,但是收敛的速度仍然比较慢。  相似文献   

14.
以复杂网络为依据,针对生态工业系统自身的属性,补充了目前生态工业网络的非均匀增长演化模型,并对其进行了理论研究和仿真分析。对复杂网络基本属性度分布特征进行分析,证明具有边删减的复杂生态工业系统网络结构具有复杂性和无标度性,并通过Matlab仿真加以证明。讨论了在不同因素影响下,生态工业系统复杂网络入度与出度分布的基本规律,为探索生态工业系统的成长机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5.
针对工业企业的创新过程构建了两阶段投入产出指标体系,运用DEA-Malmquist方法,深入剖析2000~2009年间我国内资工业企业的科技创新效率和产品创新效率。研究结果表明,在样本期内,尽管科技创新的资源配置效率不断提高,但是科技创新技术的大幅退步使科技创新效率表现出显著的下降趋势;产品创新的资源配置效率大幅提升,则使产品创新效率表现出良好的上升态势,但是资源配置效率可改善的空间非常有限。内资工业企业应大力推动科技创新技术和产品创新技术的进步,并进一步提升科技创新资源配置的规模效率,从根本上改善企业的创新效率。  相似文献   

16.
基于本体的工业综合预报警系统设计与实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流程工业制造过程中产生的海量实时数据因数据量大、可读性可理解性差而带来的知识获取困难以及面向应用需求的处理利用不充分等问题,应用本体论建模的方法和技术,构建了一种以测点、区域、生产设备与过程的多级别综合预警报警知识库为核心的综合预警报警系统。通过运用本体知识系统的推理机制,利用分布于企业生产控制网络不同节点上的实时数据,实现了对工业生产过程可能隐患进行综合预警报警等功能。该系统已成功应用于某大型化工企业管控一体化系统中,对提升企业生产本质安全与管控一体化系统应用水平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7.
针对传统数据包络分析(DEA)方法的C2R模型存在的无法对有效的决策单元加以区分以及输入和输出指标权重分配不合理问题,通过引入两个虚拟决策单元,建立了区分有效决策单元的改进DEA模型.利用该模型可以求得各决策单元的公共权向量,从而实现了对所有决策单元的区分和排序.通过将该模型应用于工业企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验证了该模型可以区分传统C2R模型求得的有效决策单元,并使对决策单元的评价更为合理.  相似文献   

18.
5G工业控制系统规模化应用的关键是保障其高可用性。若通过试验评估,其成本高昂且困难诸多。而已有的可用性建模方法很少考虑到5G对可用性的影响。对此,以一个实际的5G转钢系统为例,采用确定性随机Petri网(deterministic stochastic Petri net, DSPN)从业务流程的角度对5G技术改造后的工控系统的动态故障和维修过程进行形式化建模,评估不同的失效模式对系统业务可用性的影响。在案例中分析了5G工业控制系统中不同参数对系统业务可用性造成的影响,发现无线链路平均故障间隔时间(mean time between failures, MTBF)对系统业务可用性影响最大。实验结果表明,所提方法可用于评估5G工业控制系统的业务可用性,为系统设计人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王跃飞  韩江洪  胡庆新  毕翔 《系统仿真学报》2006,18(12):3495-3497,3511
为减小网络延时对系统控制性能不良影响和实现冗余结构工业以太网系统控制要求,利用负载分析理论乖排队论,建立了网络延时计算模型,挣出了延时计算方法;根据该网垮延时,在传统PID控制器设计方法基础上,以保证系统时域与频域性能指标为评价目标,提出了利用遗传算法朱实现PID参数整定.为扩大算法的搜索空间,获得更多最优解,引入了排挤小生境策略,设计了基于该策略下系统设计的遗传算法。  相似文献   

20.
基于黑龙江省12城市2006~2017年的面板数据,应用三阶段SBM模型测算出生态效率,并运用空间自相关方法、构建传统和空间马尔科夫链概率矩阵,分析了黑龙江省生态效率的空间相关性、随时间和空间演变规律。研究发现,哈尔滨、大庆和绥化的生态效率排名一直居前,衰退型资源型城市排名垫底,存在生态效率低水平陷阱。城市间生态效率差异性较稳定,自2014年以后差异性逐步减小。12城市形成了生态效率三大梯度城市群,呈现出空间集聚特征。时空演变规律体现为:生态效率存在趋同俱乐部现象、具有路径依赖性、具有正向累积效应、难以实现跨越性改变、存在地理邻近效应和空间溢出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