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2.
1. Introduction The services industry provides services notgoods (Hughes and Mitchell et al., 1993). Thisindustry is moving towards globalization(Kathawala and Abdou, 2003). In 1870 theservice sector employed slightly more than 20%of the U.S.…  相似文献   

3.
基于绿色变轨型高技术(GTTT)新产品市场启动期的复杂管理情景,以汽车产业为案例,通过不同规范因素对GTTT等创新类型和不同市场发展时期下新产品购买意向影响的比较研究,发现:指令性规范(主观规范)和描述性规范对于市场启动期GTTT新产品的购买意向不是真实存在的影响因素;对于市场启动期的GTTT新产品,个体规范对购买意向具有显著正向影响,指令性规范和描述性规范均不具有显著影响;3种调节变量(集体自尊、依存自我和自我监控)仅集体自尊对个体规范与GTTT新产品购买意向的影响具有为负向调节作用;不同创新类型新产品影响购买意向的规范因素和调节变量的调节效应不同。上述发现表明,独立于他人的影响、更强调个体价值观的个体规范才是影响市场启动期GTTT新产品购买意向的影响因素,且这一关系受到个体差异性变量中集体自尊的调节作用。这些发现表明,独立于他人的影响、强调个体价值观的个体规范才是影响市场启动期GTTT新产品购买意向的影响因素,且这一关系受到个体差异性变量中集体自尊的调节作用,社会规范因素影响不明显,其理论贡献在于揭示出理性行为理论、计划行为理论对于新产品不同创新类型和市场发展不同时期具有不同的适配性,证伪理性行为理论和计划行为理论对于市场启动期GTTT新产品的适用性,可消除指导GTTT新产品市场启动战略制定的理论误导。  相似文献   

4.
企业选择新技术改造的一种战略决策模型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面对不断涌现的各种新技术 ,如 JIT,TQM,ABCS,BPR,PI等 ,根据控制、进化、协同等不同观点的启发 ,提出了企业如何选择适当的新技术进行改造的一种战略决策模型 ,着重强调实现这一战略决策的主要步骤 ,指出了应用这些新技术的特点和关键所在 .为企业针对不同的实际情况 ,进行科学的战略决策 ,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  相似文献   

5.
6.
针对R&D创新过程中的企业投资价值提升问题,基于2011~2017年间在A股上市的310家企业样本数据,分别以R&D创新方式、市场竞争以及两者的联合为情境效应,探索了正向期望绩效反馈效果对企业投资价值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正向期望绩效反馈效果与企业投资价值之间呈显著正向关系;突破式创新促进了正向期望绩效反馈效果与企业投资价值之间的关系,而渐进式创新起到了相反作用。市场竞争越激烈,正向期望绩效反馈效果越能促进企业投资价值的提升;市场竞争越激烈,与渐进式创新相比,突破式创新更能促进正向期望绩效反馈效果对企业投资价值的正向影响。研究结论对企业决策者和金融市场上的投资者都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7.
中美贸易战以来,国内科技企业的市场环境受到了较大的扰动。通过对中科院衍生企业进行调查得到的一手数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类型的转化动机中资金、学习和使命对企业绩效具有不同的影响,市场扰动对衍生企业的学习动机对企业绩效的影响具有负向调节作用。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和科研院所应鼓励衍生企业的各类转化动机,对以学习为动机创办的衍生企业可以给予适当的政策倾斜,以保障此类企业应对外部环境的市场扰动。  相似文献   

8.
企业生态系统竞争共生战略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运用企业生态系统和生态位理论,建立企业生态系统竞争共生战略模型,分析企业从竞争到合作、到竞争共生的平衡条件,为我国企业获取竞争优势提供了新的可操作性思路。  相似文献   

9.
本文试图以探讨多点接触、市场进入和企业绩效三者间的关系作为切入点,达到为企业在动态的竞争环境下如何采取理性有效的竞争战略提出相关建议的目的.通过利用回归分析以及稳健性检验对所提出的假设进行了验证,其结果表明:多点接触与市场进入行为间呈倒U型关系;市场进入行为对多点接触与企业绩效两者间的关系有着遮掩效应.具体表现为多点接触对企业绩效产生的正向直接效应大于其通过市场进入对企业绩效产生的负向间接效应;CEO政治背景对多点接触与市场进入行为间的关系有负向调节作用.因此基于以上分析结果,本文认为企业主动增加与竞争对手间存在的多点接触程度可以视为一种重要的非市场战略.  相似文献   

10.
作为重要的资产和积极的信号,高声誉对企业而言一定是百利而无害吗?研究基于中国股票市场“传闻满天飞”的场景对此问题进行回答。通过手工收集并整理中国A股上市公司2007~2019年3 845个传闻,研究发现:相比低声誉企业,高声誉企业受到消极传闻的负面冲击更大,受到积极传闻带来的正面提升更小;高声誉企业应对消极传闻更愿意使用强否定,而应对积极传闻更不愿意使用强否定;在澄清之后,传闻带来的影响依然继续存在,高声誉企业受到消极传闻带来的负面影响依然更强,而受到积极传闻带来的正面影响依然更弱。进一步研究还发现,来自新兴媒体的消极传闻会给高声誉企业带来更大的伤害,高声誉企业应对消极传闻使用强否定时澄清效果更好,应对积极传闻滞后时间更长时澄清效果更差。该研究凸显了企业声誉是一把“双刃剑”,企业在关注其优势的同时,不能忽视其可能成为负担的另一面,应积极建立维护企业声誉的长效机制,形成良好声誉与企业发展互动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