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文章在测出某重卡驾驶室质心的基础上,对重卡驾驶室悬置系统中前、后螺旋弹簧及减振器的参数进行改进。试验结果显示改进后驾驶室各点的偏频及振动加速度降低,平顺性提高;同时优化驾驶室后支撑横梁的尺寸链,改善其受力状态,提高其强度。  相似文献   

2.
根据卡车驾驶室单轮三质量行驶振动模型,对驾驶室悬置系统的最佳阻尼匹配进行研究,利用Matlab迭代积分,分别求解得到了三质量振动加速度和车轮动载幅频特性平方的积分表达式,并分别建立了基于舒适性和基于安全性的驾驶室悬置最佳阻尼比数学模型,在此基础上利用黄金分割优化设计方法,给出了舒适性和安全性相统一的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的黄金分割最优阻尼比.通过实例设计及仿真分析可知,所建立的驾驶室悬置最优阻尼比计算方法是正确的,对于卡车驾驶室悬置系统设计具有一定实际参考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重型卡车品种繁多,各类车型对前轮定位参数的要求各不相同,文章基于车辆结构参数和轮胎侧偏特性建立前轮转向回正后回正力矩数学模型,从理论上获得重型卡车前轮主销后倾角的计算公式,根据转向回正力矩与回正阻力矩平衡方程式,以某重型自卸车为例,计算其主销后倾角,按照国标GB/T6323.4的要求进行转向回正试验,验证了理论分析和设计计算的正确性,为后期重型卡车设计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分析了重型卡车自动化调度中车流规划与实时高度的相互关系,地以提高设备效率为主要目标的几种调度准则进行研究及分析评价,结合某一具体企业的实际情况,通过模拟试验证实了在优化调度准则下可以明显提高生产效率,并对影响调度效果的一些重要因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重型牵引车全浮式驾驶室悬置参数的优化与匹配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利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建立整车模型,将正交试验原理与ADAMS的试验设计(DOE)方法相结合,对该全浮式驾驶室空气悬置系统参数进行了优化与匹配分析,在不同工况下进行了大量的仿真计算,结果表明优化方案能够明显改善整车的行驶平顺性。  相似文献   

6.
本文通过对某0.75吨级农用运输车的振动试验与分析,研究了该车发动机悬置系统的刚度参数、结构型式及布置位置对振动性能的影响,并提出了改进措施。  相似文献   

7.
汽车发动机悬置隔振测试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介绍了悬置的隔振理论,通过动力总成悬置对发动机振动的隔振试验,分析发动机怠速振动的原因,但没有与CAE的有限元分析相结合来提高悬置的隔振效果;最后提出在进行设计时,要使激振频率与悬置系统的固有频率之比在2.5~5之间.  相似文献   

8.
戴超 《科技咨询导报》2011,(13):146-146,149
针对某轻型卡车动力总成悬置系统进行振动测试,得到各悬置点在点火、怠速和熄火工况下的振动响应.在Matlab环境下对测试数据进行时域和频域处理.提出了悬置系统参数优化设计方案,从而提高隔振效果.  相似文献   

9.
为了减轻重型卡车驾驶员的疲劳,增加了减振机构来提高座椅的动态舒适性。提出一种基于模型标定的座椅动态舒适性研究方法。首先通过台架试验得到了空气弹簧的刚度和阻尼器的阻尼参数。然后对座椅进行模态试验和传递率特性试验,获得座椅模态频率与传递率信息,采用迭代寻参的方法确定连接部位的刚度和阻尼参数,从而建立准确的有限元模型。最后进行模态、传递率和随机振动仿真分析,通过仿真结果评估座椅动态舒适性。结果表明,仿真与试验的模态频率误差小于3%,传递率峰值误差小于10%,且该座椅固有频率与人体敏感频率不重合,座椅在非共振频率段的传递率较小。降低共振频率下传递率的波峰值与响应点的均方根加速度值可以提高座椅的动态舒适性。  相似文献   

10.
中国重型卡车产业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中国重型卡车市场的不断变化,基于2004~2007年和2008年第一季度重型卡车的市场数据,采用最小二乘法建立线性回归方程,并对2009年的重型卡车市场进行了预测。预测结果表明:2009年重型卡车市场的销售量将达到50万辆,销售量的置信区间为45万辆至56万辆。  相似文献   

11.
通过对市场使用环境分析,在基于满足不同客户的需求前提下,提出了产品平台规划的原则和要求,为重型卡车设计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2.
发动机悬置系统优化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某大功率柴油发动机悬置系统为研究对象,为了解决整机振动烈度和隔振效率这一对矛盾,应用振动理论和最优化原理和方法,将设计问题由物理模型转化为能反映实际问题和设计要求的悬置参数的优化数学模型,并采用适当的优化算法,求解数学模型,得到悬置系统的优化设计参数,为发动机减振技术研究提供修改意见,具有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3.
为了研究侧风状态对重型卡车气动性能的影响,建立计算流体动力学模型研究不同横摆角下卡车外流场的变化,随后提出添加横向和纵向隔板作为减阻导流装置,分析两种结构对卡车气动特性的影响,并通过1∶7.5卡车比例模型的风洞试验验证数值仿真模型的有效性。结果表明:侧风状态下重型卡车的风阻、侧向力和升力系数均随横摆角的增大而增大;在货箱前部添加横向或纵向隔板能够切断货箱前方间隙内流体的连续性,能不同程度地降低侧风状态下卡车的风阻系数。与添加纵向隔板相比,添加横向隔板的减阻效果更加明显,横摆角为12°时相对于原车模型的风阻系数下降率可达19.6%。但两种结构对侧向力系数和升力系数的影响很小,说明两种减阻结构在提升燃油经济性的同时,也可保证行车安全性。  相似文献   

14.
15.
乘用车领域的过往研究发现,相较于手动驾驶使用辅助驾驶系统的驾驶员会更容易出现疲劳,因此有必要探究辅助驾驶系统对重型卡车驾驶员长途驾驶疲劳程度的影响。基于超过120 h的自然驾驶实验,采用多项生心理指标(如心率、心率变异性等)对比了重型卡车驾驶员手动驾驶车辆时和在辅助驾驶系统帮助下驾驶车辆时的疲劳程度。辅助驾驶情况下驾驶员平均心率、呼吸频率、呼吸深度以及瞳孔直径均高于手动驾驶情况下,辅助驾驶情况下驾驶员连续二次心跳(RR)间隔均方根、低高频比例、眨眼频率、眨眼时长以及眼睑闭合百分比(PERCLOS)均低于手动驾驶情况下。当驾驶员处于手动驾驶情况时,驾驶时间每增加2 h,反应时间会增加0.032 s;当驾驶员处于辅助驾驶情况时,反应时间不随驾驶时间发生显著变化。重型卡车驾驶员在辅助驾驶系统帮助下驾驶车辆时的疲劳程度低于手动驾驶,本研究可以为辅助驾驶系统在重型卡车中的安全应用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6.
为了降低动力总成悬置振动。提高驾乘舒适性。从弹性支承的角度以及悬置的刚度出发,进行动力总成悬置优化研究。测量了NJ1038轻型载货车动力总成的质量与惯性参数和几何参数,建立了4点V型悬置的优化模型,用ADAMS软件进行模型仿真验证。将前、后支承梁等支架作为柔体考虑,真实地模拟了动力总成悬置系统工作时的振动情况。试验证明:主要测点的振动程度下降了40%左右,各悬置垫块的振动传递率降低了30%左右,有效地降低了汽车动力总成悬置振动。  相似文献   

17.
为了研究重型卡车动态参数对驾驶员舒适性的影响,以路面随机不平度为激扰,以驾驶室座椅垂向、驾驶室的俯仰角和侧倾角的加权加速度均方根值为目标函数,建立了13自由度的三维动力学模型.采用Matlab/Simulink软件对整车模型进行仿真计算,分析了不同系统参数,如悬架、轮胎、驾驶室悬架和驾驶员座椅悬架的参数对驾驶员座椅垂向振动、驾驶室前后和左右晃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悬架系统中刚度和阻尼参数的最佳匹配对车辆平顺性的影响非常明显;随着悬架系统和轮胎刚度的增加,车辆平顺性从优向劣转变,而随着悬架系统阻尼的增加,车辆平顺性呈现从劣转优现象.该研究为重型卡车悬架系统设计提供相应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为改善车辆平顺性,在考虑汽车驾驶室的实际位置、半浮式和全浮式驾驶室悬置的特点后,选取了全浮式空气悬置作为研究对象,并通过弹簧特性试验研究了空气弹簧静、动特性曲线;运用Matlab/Simulink建立了八自由度驾驶室空气悬置模型,以滤波白噪声生成路面输入,仿真分析了汽车在B级路面下车速20 m/s、25 m/s及路面有凸块的三种行驶状况的振动;进而设计了模糊控制器,对驾驶室前后空气悬置采取主动控制后的状况进行了仿真分析;以驾驶员、驾驶室的振动响应及悬置动挠度为指标,评价车辆平顺性的变化程度,以此来研究主动空气悬置在改善车辆平顺性方面的效果。三种行驶状况的仿真结果表明,对驾驶室前后空气悬置采取主动控制后,驾驶员加速度均方根值分别减小了8.39%、9.32%、8.55%,驾驶室质心加速度均方根值分别减小了9.64%、11.85%、9.78%,驾驶室俯仰角加速度均方根值分别减小了20.15%、10.14%、20.11%,提高了乘坐的舒适性。  相似文献   

19.
为提高动力总成液压悬置系统的隔振性能,文章考虑了惯性通道解耦盘式液压悬置的幅频非线性特性,通过对液压悬置的上液室刚度和惯性通道内液阻进行参数识别,建立了具有幅频特性的液压悬置动刚度模型,并通过试验数据验证了该模型的准确性;在整车二自由度模型的基础上,采用模式搜索算法对液压悬置的内部参数、车身的传递系数和车身的传递加速度...  相似文献   

20.
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ADAMS,针对某全浮式商用车驾驶室在路况较差时产生剧烈振动的问题,建立了整车多刚体动力学模型;并基于此模型进行了平顺性仿真试验。通过对驾驶室悬置系统刚度和阻尼参数的正交优化设计,试验得出不同车速下的优化方案;并对各个车速的优化结果进行正交权衡分析得到最终可实施的全车速下的最优方案。经过实车试验验证,全车速下的最优方案能够明显提高驾驶室的乘坐舒适性,表明正交权衡分析法效果理想,具有一定的工程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