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硫酸氢钠催化合成对羟基苯甲酸丁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应用一水硫酸氢钠催化正丁醇与对羟基苯甲酸的酯化反应,合成了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研究结果表明,硫酸氢钠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考察了对羟基苯甲酸/正丁醇摩尔比、催化剂用量及反应时间对酯产率的影响.在典型反应条件(对经基苯甲酸/正丁醇/硫酸氢钠的摩尔比=1:2:0.072,回流分水5h)下,所得对羟基苯甲酸丁酯的产率为92.8%.该催化剂易于回收且可重复使用.  相似文献   

2.
以12,-二氯乙烷为溶剂,氯化铁能有效催化邻炔基苯甲酸酯环化反应合成3-取代的异香豆素.考察了催化剂种类及用量和反应温度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研究了不同结构底物对反应的容忍性.通过熔点测定、GC-MSI、R和NMR等手段对产物进行分析检测,表征了产物的结构.实验结果表明:当催化剂FeCl3的用量为50 mol%,以1,2-二氯乙烷作溶剂,在反应温度80℃的最佳条件下,邻苯乙炔基苯甲酸酯环化反应合成3-苯基异香豆素的产率高达96%.通过取代基对环化反应的影响研究发现,苯环上和炔烃上的官能团都不会影响反应的发生,尤其是底物的苯环上具有吸电子基团的产率要明显高于供电子基团,反应底物的适应范围比较广泛.该催化体系具有操作简单、价格低廉、选择性好等优点.  相似文献   

3.
研究了用阳离子交换树脂(DHR)催化2-甲基丁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合成了几种2-甲基丁酸酯,并获得了合成2-甲基丁酸丁酯的最适宜反应条件。在DHR存在下由2-甲基丁酸与正丁醇合成2-甲基丁酸丁酯,考察了反应物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酯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适宜反应条件下, 催化剂活性高,反应6 h之内就可获得最好酯产率93.7%。此法具有操作方便,反应温和,容易分离,酯产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4.
研究了用阳离子交换树脂(DHR)催化2-甲基丁酸与醇的酯化反应,合成了几种2-甲基丁酸酯,并获得了合成2-甲基丁酸丁酯的最适宜反应条件。在DHR存在下由2-甲基丁酸与正丁醇合成2-甲基丁酸丁酯,考察了反应物配比、催化剂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时间对酯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最适宜的反应条件下,催化剂活性高,反应6h之内就可获得最好酯产率93.7%。此法具有操作方便,反应温和,容易分离,酯产率高的优点。  相似文献   

5.
以取代苯甲酸和氯丙烯为原料,在固-液相转移催化下合成了3种取代苯甲酸烯丙酯。其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加以确定。在实验中使用了10种相转移催化剂。  相似文献   

6.
固—液相转移催化合成取代苯甲酸烯丙酯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取代苯甲酸和氯丙烯为原料,在固-液相转移催化下合成了3种取代苯甲酸烯丙酯,其结构经元素分析,红外光谱分析,核磁共振氢谱分析加以确定,在实验中使用了10种相转移催化剂。  相似文献   

7.
通过引入硅烷基制备了新型季铵盐类相转移催化剂,并对其结构进行了表征,通过一氯取代的六甲基二硅氧烷与醋酸钾的两相反应体系验证了其催化性能.试验结果表明:在相同反应条件下(一氯取代的六甲基二硅氧烷与醋酸钾的摩尔投料比1:1.3,以水作溶剂,60℃回流1.5h),同种类型的含硅烷基的季铵盐催化剂比相应的不含硅烷基的季铵盐催化荆酯化产率提高10%左右;利用该催化剂可以实现在较温和的条件下较高产率的一步合成含碳官能基的有机硅酯化物单体.  相似文献   

8.
用自制固体催化剂催化合成草酸二乙酯,考察了催化剂用量、反应物投料比以及带水剂对反应时间和酯产率的影响,并对产品做了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用固体酸催化合成草酸二乙酯,具有反应时间短、酯的产率高、产物后处理简单等优点。  相似文献   

9.
以对羟基苯甲酸盐与卤化苄为原料,在PEG-400作溶剂和相转移催化剂的介质中合成了对羟基苯甲酸苄酯.探讨了反应时间、反应温度、对羟基苯甲酸钾与氯化苄的物质的量比、PEG-400的用量对产物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操作简便、收率高、环境友好等特点,符合绿色化学的要求.  相似文献   

10.
本文阐述了合成苯甲酸苄酯中采用相转移催化的基本原理和方法,考察了反应时间,原料的配比和催化剂用量对苯甲酸苄酯重量产率的影响,得出在反应时间为2.5h,原料配比为1:1.2(摩尔比),每个摩尔苯甲酸钠加水100ml,催化剂用量为苯甲酸钠摩尔数的10%时,其苯甲酸苄酯产率为88.05—91.20%。  相似文献   

11.
以硼氢化钾为还原剂,在添加二氯化钙条件下对亮氨酸乙酯、缬氨酸甲酯、蛋氨酸乙酯、苯丙氨酸乙酯及色氨酸乙酯进行还原,分别得到4-甲基-2-氨基戊醇(64.3%)、3-甲基-2-氨基丁醇(49.1%)、个甲硫基-2-氨基丁醇(48.2%)、3-苯基-2-氨基丙醇(58.7%)及3-吲哚基-2-氨基丙醇(77.4%).并用量子化学(PM3)方法研究了反应物和生成物的电子结构。  相似文献   

12.
制备甲烷磺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并将其应用于寡肽的液相合成.以N-羟基琥珀酰亚胺与甲烷磺酰氯反应制备甲烷磺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并使其与Boc保护的酪氨酸、丙氨酸或Boc保护的酪氨酰脯氨酸发生SN2取代反应,生成相应的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泼酯而活化羧基,并成功用于内吗啡肽-2和力肽的液相合成;N-羟基琥珀酰亚胺活泼酯的制备和应用反应条件温和、副产物少、收率较高.实验结果表明,甲烷磺酸N-羟基琥珀酰亚胺酯可用于寡肽的液相合成.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以苯甲酰氯和间苯二酚为原料、液碱为除酸剂,酯化合成然后精制得间苯二酚单苯甲酸酯的工艺.研究了酯化反应中温度、物料配比、pH、间苯二酚水溶液的浓度和反应时间等条件对反应的影响,获得了较佳的酯化工艺条件:苯甲酰氯与间苯二酚的摩尔比为1.15∶1;pH值为7.5;反应温度为25℃;反应时间为1.5 h;间苯二酚溶液的质量分数为10%.酯化反应收率为88.6%.考察了结晶溶剂配比、温度对产品质量和收率的影响,经实验评估得到了较佳的结晶工艺条件:结晶溶剂甲苯的体积(/mL)与初产物的质量(/g)之比为2.5∶1,结晶温度为30℃,结晶收率为95.0%.优化工艺条件下产品的总收率为84.2%.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以色酚AS、苯胺和亚硝酸钠为原料,以十二烷基硫酸钠(SDS)、十二烷基磺酸钠(DBS')、十二烷基苯磺酸钠(SDBS)为相转移催化剂,通过重氮化反应和偶合反应催化合成大红粉颜料;探究了相转移催化剂种类、催化剂用量、反应时间对大红粉颜料产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加入相转移催化剂的产物产率均明显提高,且混合催化剂(SDS和SDBS)催化性能最好,在反应中无明显起泡现象;相转移催化剂最佳用量为0.1 g,最佳反应时间为30 min,产率可达88.1%;方法具有操作简单、反应速度快、产物收率高、产品纯度好等特点。  相似文献   

15.
采用密度泛函理论的B3LYP方法,在6-311++G(d,p)基组水平上研究了CH3CH2自由基与HNCO的微观反应机理,优化了反应过程中的反应物、中间体、过渡态和产物,为了获得更精确的能量信息,在QC ISD(T)/6-311++G(d,p)水平上计算体系在反应通道各驻点的能量.振动分析结果和IRC分析结果证实了中间体和过渡态的真实性,计算所得的成键临界点电荷密度变化也确认了反应过程.对于CH3CH2自由基与HNCO反应,找到了10条反应通道.对结果的分析表明,其中生成烷基酰亚胺稳定分子的反应通道的控制步骤活化能最低,因此为主要通道,在该反应体系中氢迁移反应已不是主要的反应过程,但其活化能不高,也是能发生的.  相似文献   

16.
以苄基三丁基氯化铵做相转移催化剂,邻硝基氯苯、甲醇和氢氧化钠为原料,在常压下合成了邻硝基苯甲醚。并对原料配比、反应时间、催化剂的选择及用量对转化率的影响进行了讨论。在最佳反应条件下邻硝基氯苯的转化率>99%,邻硝基苯甲醚的收率为93%,凝固点≥9.8℃。  相似文献   

17.
对聚二甲基硅氧烷(PDMS)/聚砜(PS)复合膜从低浓度乙醇水溶液中脱除乙醇的渗透汽化过程进行了研究。考察了操作温度、料液浓度及流速对渗透通量的影响,并对其传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乙醇渗透通量随料液温度、浓度及流速的增加而增大;利用Wilson图解法确定膜阻,并计算液相传质系数,进而获得传质准数关联式;在此传质过程中,液膜阻力占总阻力50%以上,表明液膜阻力对该渗透汽化过程有较大影响。  相似文献   

18.
The ammoxidation of substituted toluenes to their corresponding nitriles over silica-supported vanadium phosphorus oxide (VPO/SiO2) catalysts has been studied. The effects of carrier silica, the addition of phosphorus, the substituents and the loadings have been discussed. Compared with unsupported VPO, the VPO/SiO2 catalysts have higher catalytic activity for ammoxidation of substituted toluenes and much lower reaction temperature. XRD shows that vanadium phosphorus oxides exist as amorphous phase and disperse to a high degree on the silica surface in 10 % loading catalyst. When the loadings are over 10 %, the crystalline α-VOPO4 would emerge, which would decrease the yield and selectivity. Additional phosphorus can form composite oxides with vanadia and play concerted catalytic function, which increase the selectivity of nitriles remarkably. Different substituents or same substituents on diffetent positions have different influences because of the variant electronic stability of intermediates, the hindered accessibility of methyl group or the chemisorption state of the substrate molecule on the electrophilic catalyst surface.  相似文献   

19.
利用B3LYP方法研究了IO与ClO反应的微观机理,找到了反应过程中的稳定中间体和过渡态,并通过内禀反应坐标(IRC)计算确认了各驻点之间的相互转化关系.计算了各反应通道的能垒和离解能,对各个产物确认了最可能进行的反应通道,比较发现产生I原子的通道要比产生Cl原子的通道容易发生,其中生成l与OClO产物需要越过的势垒最小,因此I与OClO为主要产物,ICl与O2为次要产物.  相似文献   

20.
含TiO_2熔渣与铁液之间钛的行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探讨了含TiO_2熔渣与铁液之间钛的行为,结果表明在试验条件下,钛从熔渣向铁液内迁移时受钛离子在渣中扩散的控制,整个迁移过程的表观级数为准零级,表观活化能为62kcal/mol,讨论了渣中TiO_2含量,碱度,温度等因素对钛迁移量和迁移速度的影响,发现炉渣碱度对钛迁移影响具有两重性:若渣中TiO_2含量较高时(TiO_2>25%),提高碱度将减少钛的迁移量和迁移速度;反之,若渣中TiO_2含量较低时(TiO_2<25%),提高碱度却增加钛的迁移量和迁移速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