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新型铝电解电容器中导电聚吡咯对电极的形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在铝电解电容器介质表面形成导电聚吡咯膜作为电容器对电极的方法。导电聚吡咯的沉积分为两个步骤。首先用化学聚合方法在介质膜上形成一薄层导电聚吡咯大此基础上再进行电化学聚合。实验分析了聚合条件对聚吡咯电导率的影响。制备出电导率力10S/cm的聚吡咯膜和以此为对电极的新型固体铝电解电容器。 相似文献
2.
采用具有一维线状结构的导电高分子聚苯胺为原料进行高温处理,制备成导电碳材料,并将其做为二次锂电池的工作电极,组装成电池,进行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此方法制备的硕材料具有较高的充放电容量和较好的以放电可逆性。 相似文献
3.
基于聚吡咯/棉织物电极的超级电容器固态电解质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聚吡咯/棉织物为电极,H3PO4和PVA-1750分别为基础电解质和凝胶物质,研究电解质的黏度和电导率性能.研究发现,随时间的推移,电解质的黏度增加,同时其离子电导率与电化学特性减弱,而加入质量分数为12%的吡啶后,可使电解质的黏度和电导率分别稳定在1.1Pa·s和53mS/cm左右,且电化学特性的稳定性得到明显的改善.对组装完成的固态超级电容器进行各项电化学测试发现,体系恒流充放电1 000次后的电势保持率为98%,循环伏安曲线在-0.3~0.7V的电势窗口内能够保持稳定,比电容最高可达13.8F/g,表现出良好的电容特性. 相似文献
4.
电化学超级电容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电化学超级电容器是近年来发展的一种新型能量储存装置.根据储能原理有双电层电容器和法拉第准电容器两种类型.本文介绍了其原理、应用及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通过一个简便的方法,将苯胺单体在含氯化钾(KCl)的盐酸溶液中聚合制备出多孔聚苯胺(polyaniline,PANI).以KC1作为形成多孔聚苯胺的赝模板,既有效地避免了有机溶剂和硬/软模板的使用,又减轻了对环境的污染.由于具有独特的多孔结构和相互交错的纳米棒结构,多孔聚苯胺的比表面积较大,显示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电化... 相似文献
6.
表面活性剂对导电PPY固体铝电解电容器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表面活性剂对以导电聚吡咯(PPY Polypyrrole)为阴极的固体铝电解电容器性能的影响.由于电容器的介质膜Al2O3表面状态对沉积其上的PPY薄膜电导率及电容器的电性能影响较大,因此,在对Al2O3介质膜的表面形貌、带电状态和润湿等表面状态进行研究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在化学聚合PPY膜时在吡咯单体溶液中添加表面活性剂的新方法.实验结果表明,化学聚合时添加表面活性剂可以使PPY在凹凸不平Al2O3表面充分均匀成膜并且提高了电导率(例如,在比容同为4.3μF/cm2阳极铝箔上的Al2O3膜表面沉积PPY薄膜时,添加与不添加表面活性剂形成的PPY薄膜电导率分别为16.6S/cm和5.4S/cm),所制成的电容器损耗角正切值可降低至0.026,漏电流减小,漏电流常数k值达0.04μA/(μF·V),并具有优良的阻抗频率特性和温度特性. 相似文献
7.
采用群子统计理论推导了有关复合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电导率与组成关系的两参数性群子方程,计算了群子参数,并从理论上预测可能存在的导电模型. 相似文献
8.
纳米导电聚苯胺(PANI),作为超级电容器的电极材料,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采用三电极体系下的恒定电流法,通过多步电化学聚合获得以导电玻璃(ITO)为基底的纳米结构导电聚苯胺薄膜.采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FESEM)对薄膜进行形貌表征.由于电极材料的纳米结构,材料的比电容在电流密度为1 A/g及10 A/g下分别为829 F/g及667 F/g.以20 A/g的电流密度对电极进行500次的恒定电流充放电测试,电极的比电容下降为95.1%,显示了较好的循环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采用化学氧化法合成一种粉末状超级电容器电极用导电高分子材料聚吡咯,通过引入掺杂剂TSA,使合成的PPy的电导率得到有效的提高,电化学电容性能得到改善;研究掺杂剂浓度、单体浓度、氧化剂浓度、聚合时间及反应温度对Py转化率和PPy电导率、比电容等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TSA用量对Py转化率和PPy的电导率的影响不大,但对PPy比电容的贡献比较明显;PPy的产量随Py用量增加逐步增加,转化率却呈下降趋势,PPy的电导率和比电容随Py用量增加先增加而后下降;Py的转化率随FeCl3浓度增加而规则地升高,PPy的电导率和比电容先基本保持不变,之后反而降低;随着tp的增加,Py的转化率、电导率和比电容有显著的增加;在低温下有利于提高PPy的电导率. 相似文献
10.
11.
采用化学氧化聚合方法,在气相中将nylon6纤维表面合成一层导电高分子-聚笨胺。盐酸作质子酸掺杂剂,得到纤维的电导率高达10~-1S/cm数量级。用傅立叶红外光谱仪测试方法分析了不同反应条件得到的聚苯胺结构的不同,显微摄影法确认了导电纤维是皮芯层结构。 相似文献
12.
聚苯胺/聚苯乙烯共混膜的形态结构与导电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苯胺为单体,过硫酸铵为氧化剂,三氯甲烷和水为反应介质,十二烷基苯磺酸为乳化剂和掺杂剂,进行乳液聚合,得到可溶性聚苯胺。将聚苯胺、聚苯乙烯共溶于二甲苯后制成共混膜,用广角X射线衍射、红外光谱、偏光显微镜分析了共混膜的相形态。结果表明:聚苯胺/聚苯乙烯为不相容体系,在聚苯胺含量低时,聚苯胺以多粒子分散相存在,此时共混膜电导率低,但随聚苯胺质量分数增加电导率迅速增大;在聚苯胺质量分数达到某一阀值(7.5%)后,聚苯胺开始形成连续相,此时共混膜电导率相对较大,但电导率随聚苯胺质量分数而增大的趋势减缓。 相似文献
13.
先将涤纶纤维在苯胺溶液中预浸泡,然后进行处理,再将纤维置于氧化剂的酸溶液中使苯胺在纤维上氧化聚合,同时进行掺杂制得聚苯胺/涤纶导电复合纤维。讨论了苯胺单体含量、掺杂酸浓度、氧化剂浓度、反应温度及时间对纤维导电性能的影响。实验表明,采用此法制得的导电纤维具有较高的聚苯胺含量和优良的导电性能,电导率达10~(-2)S/cm数量级。 相似文献
14.
聚苯胺(PAn)具有较高的室温电导率,但难于加工成型.锌盐离聚体具有较好的力学性能,An在锌盐离聚体颗粒表面吸附聚合,可以得到电导率达10.5S·cm(-1),抗拉强度为6.11MPa的新型导电复合物.经TEM研究其表明,证实该复合物为所需合成的PAn复合物. 相似文献
15.
制备了以Mn Zn铁氧体与苯胺聚合的Mn Zn铁氧体聚苯胺复合物为基底的旋波介质材料 ,利用开槽波导测量线进行了测量 .实验结果表明 ,改变旋波介质的基底能够作为调节手性介质电磁性能的一种方法 .对测量结果进行了定性的分析 ,并与理论结果进行了比较 . 相似文献
16.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DBSA)/HCl混酸为掺杂剂,过硫酸胺(APS)为引发剂,采用原位聚合法制备了聚苯胺/掺锑二氧化锡(ATO)导电复合材料.探讨了ATO用量对导电复合材料电导率的影响,在n(ANI):n(APS):n (DBSA)=1:1:0.7,m(ATO):m(ANI)=0.1:1时,复合材料室温25℃的电导率最高可达8.35 S·cm-1.通过FT-IR,XRD,SEM对其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ANI优先在ATO粒子表面聚合,形成聚苯胺包覆ATO的导电复合材料. 相似文献
17.
以四氯化钛和六水三氯化铝为原料,采用电化学方法制备了TiO2/Al2O3复合粉体。以XRD对粉体进行表征发现,以电解TiCl4和MCl3的混合溶液得到的粉体中,氧化铝主要分布在颗粒的表面。分别电解TiCl4与AlCl3的水溶液,待成胶后再混合而得到的粉体中,两种成分分布比较均匀。对复合粉体进行高温处理,在500℃可以得到R—TiO2/γ-Al2O3的复合粉体,而在950℃可以得到R-TiO2/α—Al2O3的复合粉体,在1200℃可以得到Al2TiO3复合陶瓷粉。 相似文献
18.
环氧树脂/石墨微片复合导电材料的导电性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环氧树脂 /石墨微片复合导电材料的制备规律 ,实验发现固化剂种类、固化剂用量和固化条件对复合材料的电阻率都有影响 不同的固化剂 ,复合材料的电阻率不同 ,在最佳固化剂用量和最佳固化条件下 ,复合材料可获得最低电阻率 实验还研究石墨含量对环氧树脂复合导电材料的影响 ,发现复合材料具有渗滤效应 ,渗滤区石墨质量分数为 0 .0 2~ 0 .0 5 ,相应的电阻率约为 10 12 ~ 10 4Ω·cm . 相似文献
19.
许干 《南京师大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30(4):61-65
在苯胺的化学氧化种子聚合体系中,以乳化剂预处理和与丙烯酸共聚改性的聚苯乙烯粒子为种子,制备具有一定分散稳定性的聚苯乙烯/聚苯胺核-壳型复合高分子粒子乳液.讨论了用于预处理的乳化剂种类与用量、苯胺与种子粒子的重量比、与丙烯酸共聚所得种子粒子的表面改性等对复合粒子形态的影响.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动态激光散射和红外吸收光谱分析等手段表征了复合粒子的形貌与结构、粒径及其分布、分散性等.结果证明,采用吐温-40预处理的聚苯乙烯粒子,且苯胺与其重量之比较小时,或者用少量丙烯酸与苯乙烯进行共聚得到的P(S-AA)粒子为种子时,可以获得形貌规整、壳层结构完整、均匀的核-壳型聚苯胺复合粒子. 相似文献
20.
Polyaniline was synthesized by chemically oxidative poly-merization.By means of infrared spectroscopy,the dif-ference between its intrinsic state structure and its dopedstate structure was determined for research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acromolecular structure and conduc-tive property before and after doping.The morphologyof solution-processed polyblends with the electricallyconductive polyaniline-camphor sulfonic acid complex(PAn-CSA)was investigated by using scanning electronmicroscopy.The conductive percolation threshold of thecomposite films is about 2.8%.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