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现代文学史,卷帙浩繁,洋洋大观,名篇巨著令人应接不暇。然而,就真正有特色的小说叙述者来说,老舍恐怕是可算其中一二了。老舍是如此执着地专注于他的小说的营造,他总设法把它写成“故事”用他自己的话来说,“我不相信自己在文艺创作上有伟大的将来;至好也不过能成个过得去的故事制造者。这固然是老舍的谦虚之辞,但我们从中可发现,老舍对小说有他特殊的理解,即他认为写小说就是写故事,而要创作优秀小说,关  相似文献   

2.
老舍早期小说的创作动机是什么?至今,还是一个未被揭开的谜。老舍在一些文章中说,他写小说有的是“写着玩的”,有的是为了给某一刊物“凑字数的”,有的是为了应付编辑朋友的,有的是为了混稿费的。艺术心理学告诉我们,作家的创作动机必然掺入诸多复杂的因素,具有多元性特征。但是,作家对自己创作动机的表白,往往只是选择其比较直接、比较表面的一点.如果我们仅仅囿于老舍自己的表白,显然是狭隘的,甚至是错误的。本文试从老舍早期小说的创作动机作粗浅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老舍是我国现代著名作家。他最初是以小说登上文坛的。他的《骆驼祥子》等长篇小说以及数量可观的中、短篇小说,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占有一席重要的地位。老舍也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作家,除小说而外,他还写过大量的杂文、通俗文艺和剧本。特别是建国以后,老舍在话剧剧本创作方面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他的剧作,一开始就走着一条独特的道路。他的剧本创作实践,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去加以探索和总结。  相似文献   

4.
老舍以小说家、戏剧家著称于世,也许正因为他的小说、戏剧太出名了,以至人们只知道他在小说、戏剧方面的巨大成就,殊不知他的散文不仅有一种新颖的美感力量,更表现出一种独特的人格力量。从抗战前的“想北平”、到抗战时期的《吊济南》、《我的母亲》,再到解放后的《我热爱新北京》,无不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着你。如果我们按照时间顺序把老舍的散文作品排列起来,不难发现苦闷、忧郁、昂愤、狂喜的审美意识及发展轨迹,是贯  相似文献   

5.
老舍是一个善于“创造人物”的作家,但在他的小说众多的人物群中,却大多是被讽刺的对像,抨击的目标,虽然老舍也在少数人物身上加一点“理想”,然而这往往是不成功的。可以说,这些被讽刺、抨击的丑陋形象,是老舍小说创作中的重要特征之一。作为老舍早期的三部小说,也就是在一九二四年至一九三○年赴伦敦讲学期间写的《老张的哲学》  相似文献   

6.
《四世同堂》的家族景观和胡同世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长篇巨著《四世同堂》中,老舍先生携带他浓郁的文化意识,通过解剖沦陷区的一个小胡同,并刻划以祁家为中心的一系列胡同居民,来展现八年抗战时期国家和民族的命运。小说中"家族"生活与"小胡同"的世情民生,是作家进行文化思考的窗口和载体。认真解析小说的文化讯息,从中可以窥见老舍对传统民族文化、国民性弱点进行反省批判,探索民族生存方式改造重建之路的深层文化思考。  相似文献   

7.
老舍观察、感触事物非常精细。他认为:“写家们要心细如发,象女人那样精细”。“心细如发”,大抵是艺术家们感触事物的共同特点。但是,老舍的“精细”又大不同于别的作家,他有独特的艺术感觉。本文欲从老舍感觉事物的方式,感觉力的表现形式,以及知觉能力发展演变等方面,探讨他小说中感觉世界的构造形态。一“感觉是将环境刺激的信息传入脑的手段”。②老舍的艺术感觉不单单是“环境刺  相似文献   

8.
趣味老舍     
2009年2月3日,是老舍先生110周年诞辰。这位素有"人民艺术家"之称的老先生,带给人们的,不仅仅是那些读之令人唇齿留香、"京味儿"十足的文字作品。当我们忆及老舍先生,他仿佛离开并未太久,仿佛仍旧活在北京城的丰盛胡同里,活在他的"丹柿小院"里。他活得实在、鲜明、有情趣、有韵味,他活在每一个细节里。想起"老舍"两个字,就如同听见了咿咿呀呀的胡琴声,就如同品尝了一口浓郁的花茶,这就是老舍先生的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9.
<正>雨天,外面的雨丝透过窗,落在我正翻看的书上,这是我最喜欢的小说——《骆驼祥子》。这部长篇小说的作者是老舍,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没爸没妈、单纯质朴的年轻人祥子,小说讲述了祥子从农村到城市谋生的故事。祥子的愿望很简单,就是拥有一辆属于自己的黄包车。他对生活具有骆驼一般坚韧的精神,为了实现梦想不断努力,省吃俭  相似文献   

10.
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文坛上,老舍的小说可以被概括为"京味"小说.这种小说不仅以北京市民及其文化作为题材对象,而且着力于从文化心理视角对北京市民生活进行审美开拓,从而将他小说特有的喜剧性幽默与悲剧性、抒情性、世俗性等多种因素融合起来,并以"原味儿"的北京市民白话表现出来,构成一种独特的文学类型.当然,"京味"小说在老舍小说中也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成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唐昕 《科技信息》2010,(22):158-159
本论文通过对前人研究成果的梳理,从文学史上"幽默"的评介与老舍文学创作的追求;美学上"幽默"与悲喜剧的区别与独立;老舍小说中"幽默"的界定及意义这三个方面进一步明晰"幽默"的独特诗学意义,界定并深化了老舍小说中的美学风格——幽默。  相似文献   

12.
北京有个"兆龙饭店"是香港船王包玉刚先生建的,且以乃父包兆龙先生的名字命名,这谁也不会有异议。北京有个"老舍茶馆",是北京一商贸集团公司开的,却用了老舍的名字。因为这个"老舍"是特指的已故作家舒舍予。而不是别一个老舍,故老舍家属对此提出了异议。我认为老舍夫人胡絜青老人的意见不是没道理。公司为何如此起名,这是明摆着的。假若大文豪老舍没写过脍炙人口家喻户晓的《茶馆》,如果不朽的老舍没那么大名气,谁还会抢着用他的大名呢?说通俗些,就是老舍被"利用"了。  相似文献   

13.
老舍在很多读者的脑海中往往是一个纯粹的民族传统作家的记忆。部分评论者在老舍语言的研究上也限制了他的杰出成就,但实际上,整个创作生涯,老舍,几乎有半数的时间都用在欧洲地区,写异国情调的小说近1/3。老舍是闻名的“语言艺术大师”,其特别的语言风格在于锻炼口语,老少皆宜,配合了多种流派的语言,创新性地运用它们;揣摩拿捏欧化语法和句子,描述简单明了,专研和掌握这些风格,能让我们得到很多有用的启发。本文着重分析语言艺术大师老舍的语言风格形成因素,从老舍语言口语特点、审美特点、幽默特点、兼容特点和欧化特点五部分分析其语言形成因素,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4.
杨亚芳 《南昌高专学报》2011,26(1):47-48,66
老舍对两性的抒写,是考察其抒写重心和创作心态的一个难能可贵的窗口。通过这个特殊的窗口能把中国人的思想、道德、行为揭示得相当清楚,使研究老舍笔下的两性抒写极有意义极有必要。通过系统地阅读老舍的小说,概括出老舍小说两性抒写独特的特色,根据传统道德观念与老舍的情感倾向对其小说的两性抒写进行分类,探究和挖掘两性抒写在老舍小说中的具体地位和作用。  相似文献   

15.
孙浩芹 《科技信息》2012,(4):202-203
老舍先生作为世人公认的文学大师,其语言的炉火纯青与艺术内涵让许多评论家和非评论家敬赞有佳,众说纷纭。本文结合老舍先生的一些作品,简论他的小说语言艺术的独特性。  相似文献   

16.
本文论析了老舍小说《牛天赐传》和《正红旗下》两部作品中关于满族风俗礼仪的描写。例如洗三、抓周、办丧事、送礼、过春节等,老舍通过这些风俗礼仪的描写,反映了旧时代人情的冷暖,生动地记录了具有民族特点的社会风尚,构成了老舍小说浓郁的北京地方色彩。这也是老舍小说受到广大读者喜爱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从艺术特色角度对老舍小说创作加以分析。作家采用幽默喜剧艺术表现手法去启迪和激发缺失了灵性的人们,而由此产生的笑在情感上充满着轻快、机智的审美形态。老舍小说的悲剧价值在于他所描写的是现实生活中芸芸众生的苦难,他们悲哀地活着,委屈地死去,让人感到的是悲剧的痛感。老舍用北京的方言俗语写人物及日常生活,成功地把语言的通俗性与文学性统一起来。  相似文献   

18.
并非科班出身的北京青年作家王朔,以其独具特色的作品,赢得了不同层次、各种年龄的众多读者的喜爱。然而,在文学评论界,王朔却是一个最引起争议的作家。赞赏者誉其小说是继老舍之后的并有所突破创新的“新京味小说”,毁之者则称其作品为“痞子文学”或  相似文献   

19.
在老舍先生塑造的女性形象中,"悍妇"形象是其对于传统女性形象的一种沉重的颠覆,在老舍的小说世界中占有独特而光辉的艺术地位。老舍先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恪守以及精神上的失衡和追求是其创作"悍妇"形象的重要心理动因。  相似文献   

20.
老舍擅长抒写特定的文化背景下大杂院的世态人情,从而实现对个体命运的关注,重新考量文化与人性。《柳家大院》正是老舍这种创作观的具体实现。空间即社会建构,从本体意义上看,柳家大院本身就是一个空间结构,空间与人在社会文化意义上的相互沟通实现了二者的结合。老舍通过柳家大院中人情是非的描写,运用空间化的叙事策略,借助一系列的符号群体,实现了一场普遍意义上的文化批判。从空间化的叙事策略着手,分析人物的符号学意义,对《柳家大院》进行重新解读,在考量其文学史意义上的思想价值的同时,深入发掘其文体意义,相信能够从一定程度上丰富老舍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