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从文学的角度审视《晏子春秋》,它可以说是先秦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除了前人研究多所注意的晏子形象外,齐景公这一形象的生动性,复杂性,其于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丰满性等等,也颇值得注意。先秦阶段小说发展还很不成熟,《晏子春秋》所作的尝试为后世小说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人君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2.
从学的角度审视《晏子春秋》,它可以说是先秦的一部短篇小说集。除了前人研究多所注意的晏子形象外,齐景公这一形象的生动性,复杂性,其于发展中表现人物性格的丰满性等等,也颇值得注意。先秦阶段小说发展还很不成熟,《晏子春秋》所作的尝试为后世小说描写人物,尤其是描写人君提供了宝贵经验。  相似文献   

3.
晏子是春秋后期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外交家,被誉为一代贤相。《晏子春秋》记录了晏子的生平事迹,展示了他善"巧"的政治天赋和外交才能。当世及后世,对晏子及其智慧的称颂与景仰一直是社会主流。但是,对于晏子的质疑与批判也时有发生,有时甚至非常尖锐。晏子的言行,的确有不少巧诈的成分,应该予以批判。  相似文献   

4.
心理语言学认为,往往可以用非语言手段来相应地替代语言手段完成的各种不同的功能。本文不打算全面论述非语言手段,仅就《晏子春秋》一书所使用的非语言手段作一些初步探讨。所引《晏子》材料见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晏子春秋》,清孙星衍、黄以周校。 《晏子》所辑录的基本上是齐国相晏婴劝谏齐国国君(主要是齐景公)的言论,其社会情境几乎都在齐国宫廷内外,其角色关系几乎都是臣—君、下—上、晏子—齐景公,都比较单一。这种特定的社会情境和角色关系决定了他所采用的非语言手段的形式。下面分别叙述。 一、默然不对  相似文献   

5.
廉颇,廉大将军,在中国人心目中是无比高大的,然而,那是文学是舞台,也就是说,高大的英雄廉颇,只是个艺术形象,而历史上那个真实的廉颇与人们心目中的形象是相差很远的。廉颇的原始事迹几乎全是出自《史记》,特别是专门为他设的《廉颇蔺相如列传》,要想了解真正的廉颇,我们应该认真地研究这些原始的东西,而不应该受到文艺作品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柳宗元在《晏子春秋》研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辩晏子春秋》是《晏子春秋》研究史上十分重要的文章,其中的观点直接启发了人们的思维,引起了后人对《晏子春秋》著作的学派归属和作者及成书时间的长期争论。应该说,后人关于《晏子春秋》的很多重要观点和今天关于《晏子春秋》的很多重要成果都是在他的思想启发及他所引起的学术争鸣的基础上取得的,他对我国的《晏子春秋》研究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7.
柳宗元在《晏子春秋》研究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他的《辩晏子春秋》是《晏子春秋》研究史上十分重要的文章,其中的观点直接启发了人们的思维,引起了后人对《晏子春秋》著作的学派归属和作者及成书时间的长期争论。应该说,后人关于《晏子春秋》的很多重要观点和今天关于《晏子春秋》的很多重要成果都是在他的思想启发及他所引起的学术争鸣的基础上取得的,他对我国的《晏子春秋》研究做出了十分重要的贡献。  相似文献   

8.
文学需要虚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就全书来说,很多人都赞同“七实三虚”的说法,而其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却不是“七实三虚”,更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就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可知大部分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他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9.
《晏子春秋》是记录春秋时期齐国大夫晏婴思想言行的一部著作,它在目录学中的学派归属与图书归类问题一直在学术界存在着很大争议,尤其是学派归属问题。在当代"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我们对此问题有了越来越深的研究,《晏子春秋》不但是一部富有浓厚政治思想色彩的古典文学作品,也是研究我国春秋战国时代历史、文学、哲学史的重要文献,这已渐渐得到众多学者的认可,同时这也将继续促进我们对《晏子春秋》其它问题的研究。  相似文献   

10.
殷夫的长诗《在死神未到之前》是一首包含着多种情感,而尤以阶级情感为明显的政治抒情诗,诗人在诗中以自己真实的感受、心灵的话语,创造了一位真实动人的17岁革命青年艺术形象。诗人的理想、信念在诗中得到形象表现。《在死神未到之前》使诗人的红色鼓动诗长于政治抒情的特点初见端倪,为后期的革命诗歌创作奏响了序曲。  相似文献   

11.
《晏子春秋》是一部由历史人物晏婴的传闻逸事连缀而成的作品,其成书年代至今尚存争议。如果从《晏子春秋》的文体渊源出发,对其在文学发展的进程中适当定位,根据其文体特征,运用比较的方法可以推断出《晏子春秋》的成书年代大约在战国初期稍后,中期以前。  相似文献   

12.
"小马哥"形象始于香港导演吴宇森的电影《英雄本色》,其形象可谓深入人心,令人难忘。然而最近几年,在一些内地电影中也不时会出现"小马哥"的形象,比如贾樟柯的《三峡好人》和娄烨的《推拿》。在这些电影中,虽然都有"小马哥"的形象,但是"小马哥"的艺术形象却发生了变异。本文旨在通过梳理内地电影与香港电影中"小马哥"人物形象的相似性与流变性,从而形成对香港与内地电影中"小马哥"形象的变异研究。  相似文献   

13.
二、美的耽溺——战时及战后初期文学创作及美学追求这一时期的主要创作有《雪国》(1935—1947)《山之音》(1949—1954)等。《雪国》可以说是以川端康成进入“魔界”前夜之作。在《伊豆的歌女》中,他那“孤儿乖僻的个性”由于爱的滋润而得以改变。而在《雪国》里,对纯粹美和满足欲望的追求既一分为二,塑造了叶子和驹子这样两位美丽而又截然不同的艺术形象;又合二为一,刻划了岛村这个耽溺子肉欲之中,又渴望纯粹之美的复杂形象。  相似文献   

14.
《论语·公冶长》篇"晏平仲善与人交,久而敬之"之"久而敬之"被认为有二解,一是"晏子敬人";二是"人敬晏子"。分歧主要出现在"久而敬之"之"之"的指代上。从字与句式以及晏子的事迹上分析,"久而敬之"之"之"应指代的是晏平仲。  相似文献   

15.
《在酒楼上》(写于1924年,收在《彷徨》集中)的吕纬甫,是鲁迅刻划的一个很有代表性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的形象。小说篇幅不长,只是通过一对老朋友在酒楼上的一番对话,记录了一个辛亥革命时期觉醒,辛亥革命失败后,经过挣扎终于向现实妥协,从向往革命到败退消沉的灵魂演变的过程。这一真实的艺术形象的塑造对总结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具有很大的启示性并有普遍的教育意义。  相似文献   

16.
本文从语义和语法两个角度分析了《晏子春秋》的人名,探讨了《晏子春秋》中人名在词素意义关系和结构方式上的规律以及这些人名反映出的文化意义。  相似文献   

17.
试用系统方法探索宋江形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古典文学中的艺术形象,很少象宋江那样长期引起读者的激烈争议,而且伴随着对宋江形象评价的不同,也有相应地带来对《水浒》艺术成就评价的歧异。究其原因,除了观察角度的不同、评价标准的各异外,还由于宋江的形象刻划确实有着诸多难以统一的矛盾与缺陷。任何成功的艺术形象,实际上都存在着三重刻划层次:一是作为自在客体的客观描绘,  相似文献   

18.
宋元话本中有一篇《碾玉观音》,其中的女主人公璩秀秀,是一个杰出的艺术形象。这个形象虽然产生于古代,却包涵有近代人学因素在内,在中国文学史中树起了一座人学思想的丰碑。因此,璩秀秀是值得认真而深入研究的一个艺术形象。 (一) 《碾玉观音》见于《京本通俗小说》。明代冯梦龙将其收入《警世通言》一书中,改题为《崔待诏生死冤家》,并注明是“宋人小说”。可见此小说是宋代作品无疑。一般文学史家亦列入宋代文学加以叙述。 《碾玉观音》写一个装裱古今书画的手工业者的女儿璩秀秀,在一个春光明媚的季节被迫卖给咸安郡王,在王府内做为“养娘”,即  相似文献   

19.
历史小说一方面要受到真实的历史材料的束缚,另一方面又要在历史真实的基础上,创造高度的艺术真实.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主要采用对历史材料进行提炼加工、合理移植、创造性想象等几种方法,把历史人物成功地转变为艺术形象.简言之,作家必须依据在特定条件下"可能发生的"这一原则对历史事实进行加工和再创作,只有这样才能使作品具有历史的真实性.  相似文献   

20.
文字产生后,中国民间故事向书面记载转移,使先秦典藉含有许多小说因素。如《山海经》中的神话,《周易》、《春秋》、《左传》中的卜梦鬼怪故事,《孟子》、《庄子》、《韩非子》、《苟子》诸子散文中的寓言,都有大量虚构的故事情节。同时,历史散文(如《左传》)和诸子散文(如《论语》)中对真实人物事迹的精彩生动地记叙描绘都为小说的形成奠定了基础。中国文言小说形成的标志是秦汉之际的《燕丹子》,它写燕国太子丹结好快客荆轲刺秦王的历史传奇故事。同时期,《列仙传》、《列女传》、《孝子传》、《韩诗外传》、《汉武故事》、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