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大学生的政治参与由"行动因子"和"表达因子"构成。社会活动因子只影响政治参与的行动因子,社会网络和大学生校园内部交往影响大学生政治参与的表达因子。在未来的相关研究中,非常有必要将校园内社会资本与校园外社会资本进行区分。  相似文献   

2.
采用问卷调查法,以网络为调查媒介,对西南大学在校学生的博客使用现状进行调查研究,共回收有效问卷991份.研究发现:①大学生使用网络行为已十分普及,但使用博客还未成为大学生网络使用的核心内容.②男女大学生在博客的认同度上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更愿意使用博客.③男女大学生在博客使用动机的"信息"和"自我表达和记录"两个维度上有显著的性别差异,女大学生对"信息"和"自我表达和记录"两个维度的认同度更高.④大学生博客使用动机在"社会交互作用"维度和"娱乐消遣"维度具有年龄上的显著差异.⑤大学生博客使用动机以"信息"、"自我表达和记录"、"社会交互作用"三个维度最为显著.  相似文献   

3.
网络的发展为人类社会的生产、生活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同时,网络是一把"双刃剑",过度沉溺于网络又不可避免地产生一些负面影响。部分青少年,尤其是部分大学生的"网络依赖症"严重影响了其现实生活的人际沟通能力。为此,应规范大学生的上网行为,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增强其人际沟通能力。  相似文献   

4.
沈冰 《科技信息》2012,(16):55+58-55,58
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是21世纪最引人注目的社会现象之一。网络给人们带来了更加便捷的交流与沟通方式,但另一方面网络使用过度也会使人产生心理障碍或社会适应障碍。尤其是在校大学生,由于网络使用率高,造成大学生语言表达能力方面出现很多问题。本文把大学生存在的语言表达能力的问题概括为"失语",从社会语言学视角重新认识大学生受网络语言影响严重这一现象,并相应提出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5.
姚玉峰 《咸宁学院学报》2013,(1):175-176,185
由于网络的快速发展,其逐渐展现了"双刃剑"的性质,这对于网络的主流消费群体———人身阅历较少的大学生们来说的,极大地影响了其人际交往。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90后大学生在心理和人际交往方面的具体特点,并结合网络社会的交往情况,分析了网络对90后大学生人际交往所产生的正反影响,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6.
"网络民族主义"是"网络+民族主义"的有机结合,是民族主义思潮在网络时代的最新表现。当代大学生是网络民族主义的主要参与者、传播者和受众。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主要体现在激发爱国主义热情、培养自由民主平等精神方面,但也容易造成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混乱,助长大学生的浮躁心理,导致非理性的政治参与。因此,要不断寻求"扩大网络民族主义对大学生的正面影响力,引导大学生自觉抵制网络民族主义负面影响"的途径。  相似文献   

7.
赵宇洋 《科技信息》2012,(19):214-214
2004年以后,我国互联网发展进入Web2.0时代。Web2.0具有的技术和传播特征,突出以用户为中心,带来了更强的社会交互性和受众参与性,使大学生有了利用网络媒介充分表现自己思想和行为的平台。在这种环境下,如何加强大学生网络素养教育显得格外重要;要采取必要的途径实施大学生网络素养;充分发挥"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在网络素养教育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网络贷款的兴起在助益个人消费的同时也带来了以冲动性消费为代表的非理性消费问题。采用网络贷款使用量表、冲动性消费行为量表、金钱态度量表,实证研究了网络贷款使用对当代大学生冲动性消费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网络贷款使用同大学生冲动性消费行为呈显著正相关;大学生冲动性消费行为受到个体金钱态度的影响;网络贷款使用对冲动性消费行为的影响受到个人金钱态度中"权力-名望""忧虑"两个维度的调节作用。防范网络贷款滥用带来的社会风险需要疏堵结合、多元合作、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当前网络信息技术高速发展,大学生成为网络社会的主要参与者。在全新的网络社会里大学生在道德认知、道德情感、道德行为方面必然产生新的问题。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作为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一项新课题,其产生应该在网络、大学生、高校等参与主体方面寻找原因。解决大学生网络道德问题根本上需要媒体、个人、高校等各方面采取积极措施,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教育。  相似文献   

10.
大学生职业生涯教育是集合个体、学校与社会多方资源的整体性教育系统,高校建设的大学生职业生涯网络课程是定位于该系统特殊的教育模式,和网络课程"双主"设计思想下的全程阶段化资源枢纽平台,由此提出设计分层式专题探究模块、开源化课程管理和全景电子档案袋三大方面网络课程建设的基本策略.  相似文献   

11.
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及互联网的广泛使用,日益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学习和交往方式,特别是现代大学生,对网络虚拟世界表现出了积极的参与热情。课题以问卷方式调查研究大学生网络交往情况,分析研究当代大学生网络交往的动机和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反映出来的主要社会问题,提出怎样正确引导大学生网络交往及解决大学生网络交往中反映的社会问题应采取的可行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2.
大学生网络行为的动机分析及引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对大学生的学习与生活的负面影响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分析、引导大学生的网络行为尤为重要.大学生沉迷网络是源于现实中的无法满足的各种需要.正确认识网络中虚拟社会的利弊,是引导大学生网络行为的第一步;另外,既要善用网络中虚拟社会的优势,以网络为工具引导大学生在现实世界的行为,又要着力为大学生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困难,满足大学生现实社会中的各种需要,从根本上改变大学生错误的网络行为.  相似文献   

13.
当前,"群"已成为大学生网络社交不可缺少的平台。青年大学生是目前使用微信群、QQ群进行社交活动最庞大的群体。在大学生"群社交"社会习惯下,怎样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空间,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已成为新的课题。本文尝试从高校"群社交"活动的特征出发,围绕思政工作在"群社交"视域下日常工作、正面引导、自我管理、情感激励等方面的体系构建来探索思想政治工作的强化路径。  相似文献   

14.
面对网络社会带来的道德难题,高校应加强对大学生网络道德和网络行为的研究与实践,通过问卷调查和分析,我们应引导大学生处理好网络人际关系,规范网络行为,促进网络社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5.
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的探索和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袁成 《中国西部科技》2009,8(19):68-68,91
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由于网络社会没有形成道德规范体系,现实社会已有的道德规范无力对其需求加以调节和控制,导致大学生在网络社会出现道德规范失衡现状。针对这种现状,需要加强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使网络在一定范围内发挥其积极的作用,促进大学生的健康成长。  相似文献   

16.
社交媒体不仅是大学生获取信息的主要来源,也是其获得网络社会支持的重要载体。研究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的状况,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建议。为此,对某院校847名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总体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且个体之间差异较大;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性别差异显著,专业、年级、年龄差异不显著。在此基础上,分别从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大学生自我教育三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与建议。  相似文献   

17.
多层网络的概念源于复杂网络研究中对"超网络"的研究,其侧重于刻画网络节点之间链接含义的多样化、权重的差异化特性。多个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关注,特别是社会网络中,对用户行为进行分析时,单一的网络结构无法表征其复杂多变的性质.本文基于多层复杂网络分析方法研究了某大学生班级微信使用群体的行为,通过微信用户的特点建立了实体用户、实体行为、兴趣内容和兴趣板块四层网络模型结构,并通过社会网络分析软件分析了大学生微信用户群体的潜在好友关系.  相似文献   

18.
大学生网上行为失德现象要求高校开展大学生网络道德建设。本文探讨了开展网络道德建设的途径和手段,旨在提高大学生的网络道德水平,实现网络社会条件下大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
网络道德是现实道德理论的延伸与拓展。大学生在网络社会中出现了网络道德认知迷失、网络道德情感缺失与网络道德行为失范等问题,这些问题出现的根源是: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网络社会特殊属性、网络立法滞后、高校人文教育缺失。化解大学生网络道德失范问题的实践路径在于:提高大学生自律、净化网络环境、加快网络立法、重视高校人文教育。  相似文献   

20.
王瑾 《甘肃科技》2016,(4):33-35
由于90后女大学生单纯、善良,缺乏社会经验等自身原因以及家庭教育不全面、社会治安管理和法治不健全、网络和新媒体的广泛应用、学校安全教育缺乏系统化和常规化等原因,使其容易受到不法分子的侵害。为保护女大学生安全健康快乐成长,维护社会稳定,减少女大学生不安全事故,就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相互配合,共同作用,相互协调,一起构建"三位一体"的安全教育网络体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