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林万成 《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7):42-45
20世纪前半期的河南行政区划大致经历了清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南京国民政府三个时期,其间,河南行政区划随着不同政权的更替而发生变化。抗战时期,豫北和豫东首先沦陷,之后河南沦陷区不断扩大,河南行政区划也在不断变化,直到1944年河南全境基本沦陷。理清河南行政区划与河南沦陷区域及其关系,对研究河南行政区划沿革及抗战时期的河南沦陷区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2.
王晓莉 《中央民族学院学报》2004,31(4):48-51
20世纪前半期,中国学者克服重重险阻,深入广西、广东瑶族地区进行实地调查,保存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研究主要为受过专门学订训练的学者所做,又有多学科交叉,方法科学严谨,获得的材料丰富而翔实。但囿于调查时间的短暂,使成就主要为资料收集和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3.
从八个方面综述了20世纪中国学者在天文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史研究从20年代开始在中国起步,50年代和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以后进入鼎盛时期,在过去100年中,出版专著(包括论文集)150多种,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4.
中国西南地区近代地学期刊发展史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张银玲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24(3):275-280
在收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初次论证了1949年前西南地区地学期刊的创办背景、办刊宗旨、办刊特点及发展历史。认为西南地区地学期刊与全国相比发展较晚,是在抗战爆发后,由于科研机构及高等学校的迁入而发展起来的;该地区的地学期刊70%以上是地质期刊,主要是中央地质调查所、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四川地质调查所、西南矿产测勘处及迁入高校创办的。而地理期刊主要由中国地理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及迁入高校创办,且数量较少。 相似文献
5.
中国修辞学:20世纪回顾与21世纪展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总结了20世纪中国修辞学理论与事业所取得的成就和经验,展望了21世纪中国修辞学的发展趋势以及学科建设的可能,作为认为在20世纪,中国修辞学在修辞观,研究对象及研究领域和方法,修辞规律,修辞学史,修辞学事业等方面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在我国国民素质教育中起了重要作用,并将在21世纪取得更大发展,有望建立更加完备的学科体系。 相似文献
6.
7.
从八个方面综述了20世纪中国学者在天文学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现代意义上的天文学史研究从20年代开始在中国起步,50年代和6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80年代以后进入鼎盛时期.在过去100年中,出版专著(包括论文集)150多种.关于中国古代天文学史的研究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8.
在20世纪的中国文学史上,由于“为政治服务”之类的偏颇主张,导致了长期独尊现实主义乃至“伪现实主义”盛行的局面,损伤了真正现实主义文学的声誉。文学创作的路应是多方位的,由于与社会生活及现实人生的密切关联,真正的现实主义,至今亦仍具不衰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陶德宗 《重庆三峡学院学报》2002,18(3):25-30
作家是时代之子,何其芳一生的文学活动与特定时代有紧密联系。对于 主流性文学,他划下了从远离到汇入的运行曲线,他为时代奉献了有独创性的抒情散文与诗歌。但其文学评论却明显具有双重性,总结其成败得失,对于建设新世纪中国文学具有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田皓 《武陵学刊:社会科学版》2007,32(3):59-63
儒家“天人合一”的生态世界观,为生态诗歌描写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传唱尊重自然规律、合理保护生态环境的生态主题提供了审美视角;“仁民爱物”、珍惜生命的生态价值观,为诗歌表现珍爱生命、体爱万物的人文情怀提供了思想资源;“取之有时,用之有度”、“宁俭勿奢,惠而不费”的生态消费观,为诗歌提倡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和个人的简单生活提供了价值尺度。 相似文献
11.
20世纪上半叶东莞的民间文学活动比较活跃,除容肇祖的理论研究、袁洪铭的搜集与研究较为突出外,还有一些东莞人也整理发表了一些民间文学作品,进行了一些相关的研究,他们的功绩不可抹煞。 相似文献
12.
黄禾雨 《文山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4(5):32-36
20世纪上半叶,一些学者克服重重困难进入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田野调查,瑶族地区的调查和研究是其中重要的一环。他们撰写了一些实地调查报告并搜集相关文物。这些前驱者的努力和成果激励着学术同仁和普通民众,学术研究得以拓展和深化,国际学界由此有了“瑶学”的一席之地。研究这份宝贵的学术遗产,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相似文献
13.
14.
长期以来人们对“西安美术”历史的关注,首先是汉唐之辉煌,其次是20世纪中期掘起的“长安画派”以及延安时期和建国后的美术。从唐以后到长安画派之前千余年的跨度,其间的书画在陕西文化史、美术史上都少有记载。有如此之丰厚文化传统的地域为什么在书史上记载甚少.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思考。本文试图通过对二十世纪上半叶西安地区美术活动的疏理与回顾,以期更加深入地了解长安画派之前西安所接受到的传统文化脉络和长安画派背后文化艺术传统的丰厚性,重新勾勒出西安清末至解放前美术发展的历史脉络。 相似文献
15.
刘晓红 《西安联合大学学报》2005,8(5):75-77
20世纪上半叶中国社会经历了剧烈的变迁。农村的婚姻制度并没有在择偶方式即“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上发生根本的变化。“父母之命”依然代表着农村择偶方式的主流。而在一些交通便利、距离大城市较近的农村,尤其是沿海、沿江的农村地区出现了一些新变化。择偶方式要产生根本的变化将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似文献
16.
李敬煊 《广西民族大学学报》2007,(2)
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现代化呈现着两个截然不同的发展方向:国民党政府推行的现代化实践和共产党领导的现代化探索,两者性质迥异、渐行渐远,最终发生了剧烈的碰撞。在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后,中国共产党日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现代化实践有机相结合,主导的现代化运动取得了最后的胜利,为大规模的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7.
19世纪末 20世纪初,随着西学东进,化学即已传入我国,为我国化学教育开辟了新纪元.了解和研究这一历史阶段化学教育的发展,对我国化学教育体系的发展和完善有着重要的意义.就 19世纪末 20世纪初我国学校化学教育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与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8.
科学主义是现代修辞学的传统之一,打破修辞学研究的沉寂局面,必须从科学主义提供的思路出发,首先扭正修辞学的基本前提,修正修辞学的基本理论,充分重视修辞与思维的密切关系,并以之作为修辞学研究的体系的起点。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19世纪法国的世界殖民网络及法中关系为背景,以法国传教士的活动为线索,探讨了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初法国对中国藏族地区所采取的非军事侵略态度,并对其采取这一态度的原因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