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任冬燕 《科技资讯》2007,(35):33-33
本文的研究表明废弃混凝土的再生利用具有很好的环保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通过理论分析,对再生混凝土的可利用性进行探讨,旨在揭示该项势在必行的任务大有可为.  相似文献   

2.
污染土壤中重金属的可萃取性与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采用5种常用的单一萃取剂进行污染土壤中重金属元素Cu、Pb、Zn和Cd可萃取性研究。结果发现:中性盐CaCl2和NaNO3的萃取效率远低于其它三种具有络合(HOAc、NH4OAc)或螯合(EDTA)性质的单一萃取剂;污染土壤中生长的农作物(玉米和土豆)体内重金属含量也高于中性盐CaCl2和NaNO3从土壤中萃取出来的量。这说明植物不仅可以吸收和利用土壤中以可交换形式存在的这一部分重金属,而且它们也可利用以其它形式存在的重金属。  相似文献   

3.
城市河流淤泥中重金属的生物可利用性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采用“三步连续萃取法”研究了哈尔滨市何家沟淤泥样品中重金属(Cu, Pb, Zn和Cd)的生物可利用性, 结合淤泥中重金属“可利用态”分析了重金属对环境影响的程度, 为淤泥的处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4.
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研究趋势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了生物可利用性的概念,分析了土壤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因素,明确了生物体从土壤中真正吸收利用的重金属元素才是衡量重金属污染程度的有效标准。在参阅国内外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着重对土壤重金属铅和汞的生物可利用性研究领域的进展做了综述。同时,分析提出了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研究中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界面和复合污染、受试生物的选择、评价方法的探索及未来趋势,以供相关研究者参考。  相似文献   

5.
陈彩萍 《山西科技》2013,(6):122-123
研究了污水处理厂剩余污泥的处理方法,探讨了如何更好地处理和利用剩余污泥的问题,通过试验,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的比较充分说明了曝气消解剩余污泥的可利用性。  相似文献   

6.
有机配体EDTA对土壤中稀土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验采用盆载的方法,研究了有机配体EDTA对稀土元素La、Sm、Ce、Gd、Y在土壤-植物系统中迁移和富集及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对每种土壤类型而言,稀土元素均主要订在小麦的要脱。  相似文献   

7.
利用点源连续排放的解析解对FDS格式二维水流水质模型精度进行分析,应用FDS格式二维水流水质模型对长江泰州江段的流态及污染带分布进行模拟并建立了排污混合带长度与排污量的响应关系曲线,同时根据模拟结果对泰州江段岸线水质状况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入江水道口向上游3.6~7.2km段内及三江营至泰州引江河口段的水质状况良好,可以用作供水水源地的取水口;古马干河至如太运河河口段水质较差,需对沿岸排污口及沿线相应的污染源进行治理。  相似文献   

8.
铜陵地区石炭系铁铜矿床的矿石组构组分特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对铜陵地区主要铁铜矿床矿石组构研究表明,石炭系铁铜矿床中存在沉积成岩、热变质及热液充填、交代的矿石组构.结合矿石组分研究认为,铁、硫可能主要与石炭系有关,而铜质在原始沉积时较少,经后生变质改造,尤其是含矿热液的叠加再富集而成矿.该区存在两个系列,即沉积成岩-热变质系列(简称变质型)和热液充填交代系列(简称交代型)矿石,两个系列之矿物演化序列迥然不同,化学成分亦有明显差异。故认为铜陵地区石炭系铁铜(主)矿床属沉积成岩-(岩浆)热液叠加改造型矿床。  相似文献   

9.
针对使用普氏系数f不能对可凿性和可爆性差异很大的特殊矿体进行分级的情况,通过取样测试对该类特殊矿体的波阻抗等10项参数进行了试验研究,提出了合理的分级方法,即:使用矿岩凿碎比功和磨蚀性评价矿岩可凿性;使用在标准条件下矿岩爆破漏斗实验中所测定的爆破块度组成和爆破漏斗体积,计算出矿岩可爆性指数来评价其可爆性.此外,对该矿体凿岩时,需适当缩小孔径,使用中高风压潜孔钻机、高效耐磨钻头和高质配套钻具;在爆破时,需使用低爆速铵油类炸药,适当扩大孔网参数等.  相似文献   

10.
考虑预见期加权的GFS降雨预报可利用性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统计美国全球预报系统(GFS)桓仁流域的数值降雨预报与实际降雨结果的基础上,考虑不同预见期加权,分析了预见期为1~3d的降雨预报的可利用性.分析结果表明,考虑预见期加权的GFS降雨预报较不考虑预见期加权的预报可利用性明显提高.该方法对水库调度运行有重要的实际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1.
武夷山土壤粒径分布特征及其可蚀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更好地了解中亚热带山地土壤粒径分布及其可蚀性因子特征,以武夷山北段山脉为研究对象,选取土壤垂直带中6个代表性剖面,分析粒径分布规律,并结合有机碳分布特征,计算土样的可蚀性K值.结果表明:1)武夷山土壤质地以壤土和粘壤土为主,砂和粉砂相对含量随海拔升高大体呈上升趋势,粘粒含量则呈下降趋势;2)总体上,武夷山土壤可蚀性K值较小,但同一土壤剖面上B层的比A层的大,且土壤可蚀性因子K值随海拔呈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其值取决于质地和有机质含量.  相似文献   

12.
在对青城子地区金银矿床研究基础上,本文系统阐述了青城子地区金银矿床地层含矿性及其控矿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为指导神府地区上古生界煤系天然气共探合采,综合应用岩心、测井及生产动态等资料,对煤层气及煤系砂岩气成藏地质条件展开系统研究,划分含煤层气系统并分析其成藏模式。结果表明:神府地区稳定的构造背景和优越的沉积环境为煤系天然气成藏奠定了良好的源-储-盖条件。受区域性低渗透泥质岩层阻隔,区内上古生界煤系地层可划分为8+9~#煤-本1段、太2段砂岩下含煤层气系统和4+5~#煤-太1段、山2段砂岩上含煤层气系统2套叠置含煤层气系统,西部深陷带中南部是含煤层气系统内煤层气与煤系砂岩气的合采有利区。  相似文献   

14.
利用山东省31个气象观测站1961—2008年的月平均气温和月降水量资料,依据高桥浩一郎的路面蒸散发经验公式和水量平衡关系计算得到山东可利用降水量,分析了山东可利用降水量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结果表明:1)近48年来,山东年及四季可利用降水量总体上均呈减少的趋势,特别地,年可利用降水量减少显著.2)山东可利用降水量除冬季年代际变化不明显,年际变化明显外,其余季节和年可利用降水量都存在明显的年代际及年际变化.3)从区域分布来看,山东年及四季平均可利用降水量基本上呈现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分布趋势;全省大部地区年及四季可利用降水量呈减少趋势,特别地,鲁西北和半岛部分地区年和夏季可利用降水量减少显著.4)在全球气候偏冷期,山东四季及年可利用降水量均偏多;在全球气候偏暖期,除冬季略偏多外,其他季节和年可利用降水量均偏少.  相似文献   

15.
随着对蚯蚓生态功能的深度挖掘,近年来开发出一种新型的污染物、废弃物处理处置技术:蚯蚓堆置处理技术.文章从蚯蚓生态型差异、土壤类型、重金属类型差异、pH 值以及可溶性有机碳变化4个方面论述此技术对土壤中重金属生物可利用性的影响,以期为今后研究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6.
喀斯特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估算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虽然USLE系列经验模型在喀斯特地区的适用性问题存在争议,但是仍然被广泛应用。该系列模型若要在喀斯特地区取得较好的计算效果,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估算是关键之一。随着数字土壤制图方法研究取得显著进展,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估算方法推陈出新。已有研究中,直接针对喀斯特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估算较少,急需开展相关研究。未来需要建立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与环境要素协同关系知识库,从而识别出对土壤可蚀性因子值有明显表征作用的协同因子。采取多种指标进行多维对比,选择适宜喀斯特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估算方法,获取较高精度的典型喀斯特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图,是今后喀斯特地区土壤可蚀性因子空间估算的重要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7.
受构造运动的影响,三道岭矿区内聚煤盆地中,各地方的沉降幅度和频率有差异,导致煤的层数和厚度有别,通过对矿区内含煤性和可采性进行对比分析,可为后期开采工作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8.
概述了我国民族地区的草地资源,总结了民族地区草地资源开发利用的现状,指出了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实现民族地区草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在量子反散射方法框架内,研究了含DzyaloshinskyMoriya相互作用的海森堡模型(Dzyaloshinsky常数矢量D=DZ,D为实数)和生长模型(D为复数),Lax对和相应的满足YangBaxter关系的R矩阵被获得,因此,它们的完全可积性被证明  相似文献   

20.
大方在拱煤矿位于扬子准地台黔北台隆遵义断拱毕节北东向构造变形区内。含煤地层为上二叠统龙潭组(P3l),厚146.69~185.91m,平均厚166.3m,含煤层(线)21~32层。可采煤层4~8层,全区可采煤层二层(KC1、KC4),大部可采煤层二层(KC2、KC3)。主要可采煤层具有低中灰-中灰、低硫-中高硫、二级含砷、低磷、特低氯、中高热值-高热值的特点。本区以含煤岩系厚,煤层层数多,厚度变化大为其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