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5.
科学家最近在小鼠身上进行的初步研究显示,母体基因在后代大脑智力发展方面起主要作用。而父体基因则主要影响大脑中负责情绪的功能。这项实验目前还仅仅局限于老鼠,假如这项惊人的发现同时也适用于人类.那么恐怕所有遗传方面的教科书都得重新改写.而且在广泛流行多年的郎才女貌的说法后面屯得画上一个问号了。科学家早就知道基因是成双成对的,每对基因~个来自母体.一个来自父体.在大多数情况下,每对当中的两个基因看起来都一模一样,都是活跃的,但是有一种基因的情况特殊,这种基因称为印记基因。印记基因携带一个生物化学标记,… 相似文献
6.
7.
8.
1995年度诺贝尔生理学/医学奖授给了三位国际著名发育生物学家,他们对果蝇早期胚胎的基因调控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他们发现了一些重要的基因能控制果蝇的胚胎发育.这为研究人类的胚胎发育和阐明畸形产生的机理奠定了重要理论基础.虽然他们采用的方法是经典遗传学手段,但得到的成果却令人惊叹而信服.这些突破性成就来自于纯理论性的基础研究,在当前强调应用性研究的气氛中,颇为理论研究鼓气壮胆. 相似文献
9.
10.
研究或筛选抗癫癎药物常用物理方法(如电、声或光刺激)或化学药品引起动物急性惊厥发作,这些方法的优点为观察指标明确,简便易行,缺点是惊厥发作维持时间短暂,只用于急性实验。关于慢性实验性癫痫模型,国內尚未见报道,国外常用钴、铝和青霉素等注入狒狒、猫和大鼠等脑内不同部分,形成慢性模型,但家兔对上述药物不太敏感,我们发现向家兔脑室内注射微量的硫酸亚铁,可形成典型的实验性癲癎模型,今后可试用于研究抗癲癎药物。 相似文献
11.
癫癎俗称“羊癫风”,是常见的多发病之一。目前,治疗癫癎的有效药物不多,原因之一就是作为筛选抗癫癎药物的动物模型存在问题。最近几年,国际上广泛使用了一种新的癫癎动物实验模型:“点燃效应”(Kindling effect)。它是由戈达德(Goddard)等于1969年建立命名的。此模型为对于癫癎发病机制的探讨和寻找有效的抗癫癎药物开辟了道路。 相似文献
12.
地球上是否就存在我们人类这一种智慧动物呢?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的回答都是肯定的。但进入20世纪以后,根据一些科学家和探险家的考察,认为地球上还存在着另一种神秘的智慧动物——海底人。 1938年,在爱沙尼亚的朱明达海滩上,人们发现了一个“鸡胸、扁嘴、圆脑袋”的“蛤蟆人”。当它发现有人跟踪时,便迅速地跳进波罗的海,其 相似文献
13.
人类胚胎干细胞研究的有关资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胚胎干细胞研究的突破胚胎干细胞 (embryonicstemcells,ES)是在胚胎发育早期———囊胚 (受精后约 5~ 7天 )中未分化的细胞。囊胚含有约 1 40个细胞 ,外表是一层扁平细胞 ,称“滋养层 (trophoblast)” ,可发育成胚胎的支持组织如胎盘等。中心的腔称“囊胚腔” ,腔内一侧的细胞群称“内细胞群 (innercellmass)” ,这是一群具有全部分化能力的细胞 ,它们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 ,可以进一步分裂、分化 ,发育成个体。内细胞群在形成内、中、外三个胚层时开始分化。每个胚层将分别分化形成人体的各种… 相似文献
14.
15.
16.
纤黏连蛋白是脊椎动物血浆和许多组织的胞外基质中的主要蛋白,在细胞黏连、迁移和分化等过程中起重要作用。分离鉴定了斑马鱼的一种新型纤黏连蛋白剪接体FN3,原位杂交表明,其mRNA特异性地存在于前体节中胚层和新形成的体节中,而其在成熟体中的表达量下降。在胚胎中易位表达SHH(sonic hedgehog),导致FN3的表达量下降。在缺失脊索的flh突变体胚胎中,FN3的表达量增加。以上结果表明,FN3可能在体节的形成中起作用,而在体节分化时需受到来自中轴组织的信号的抑制。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景乃禾研究组发现调控脊髓背侧神经元分化的详细分子机制.成果发表于2011年7月5日的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PNAS)上。 相似文献
18.
我的父母养了一群麻雀,不是在笼子里,而是在窗台上。这些“老家贼”胆子忒大,任你隔着玻璃瞪眼瞧它们,它们竟然不害怕,这群麻雀为二老的退休生活增添了无穷乐趣。每天傍晚,它们都要唧唧喳喳地飞来吃饭,然后,倦鸟投林,无论冬夏。 麻雀,是不多的几种与人亲近的鸟之一,在野外如果你看到了麻雀,就证明附近有了人家。据有经验的专家说,麻雀筑巢的技术不太高,因此要借助人们的房檐缝隙等处搭 相似文献
19.
中国科学院南京古生物所尹磊明等最近在早期胚胎化石研究方面取得重大进展,他们发现了迄今为止最早的动物休眠卵化石。该发现将动物的起源时间提前到6.32亿年以前,即动物在新元古代末期大冰期“雪球”结束之后就已经出现了,为目前最早的动物化石可靠记录。与以“瓮安生物群”为代表的动物化石年代相比,将动物的化石记录前推了5千万年。该研究证实了早期后生动物胚胎与其它许多真核生物一样,具有显刺状突起的休眠囊胞。这一发现不仅打开了另一个探讨早期动物胚胎化石的窗口,也为探讨全球埃迪卡拉纪早期地层出现的大型复杂疑源类’的生物属性及其分布拓开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20.
德国生物学家克里斯蒂安·努斯莱因芙尔哈德因为“发现极为重要的控制早期胚胎发育的遗传机制”,与美国的两位生物学家维绍斯和刘易斯共享1995年诺贝尔生理学和医学奖。本文叙述了1995年生理学和医学诺贝尔奖获得者努斯莱因芙尔哈德和埃里克·维绍斯,如何在不受人们重视的情况下,坚持用果蝇为主要观测物,发展发育生物学。在这过程中,作为女性的努斯莱因芙尔哈德,在德国相当严重歧视妇女科学家的情况下,如何克服几乎无法想象的困难,走向成功。本文还简略介绍了发育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和其重要性。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