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文坛里,因捧出一“朵”《百合花》而传播芳名的作家茹志娟在谈及学生作文时指出,写作文应该用虚构法。对此笔者深表赞同。作文,是学生创造性的复杂劳动,属营造思想、精神产品的过程。若离开必要的虚构,势必流入肤浅、单薄,而对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开拓能力,都将受到影响。高尔基精辟地指出:文学是拿想象而存在的。这是文学的创作规律,而虚构就是通过创造想象,对生活加工提炼等,从而塑造新形象。从这个意义说,学生写作,自然要和人打交道了。过去,我们强调要写真情实感,这是不错的。问题是,文学作品中的虚构成分,难道就…  相似文献   

2.
真实是一切艺术的生命.一篇文学作品只有具备了真实性,才谈得上艺术感染力.那么什么是文学的真实性呢?“文学的真实性是对生活真实的提炼、加工、变形,是处在一定文化背景下的创作主体根据他的个性、气质、审美观念以及艺术媒介的特性,按照可然体和必然体进行艺术虚构和艺术想象的结果,”(《文学概论》)文学真实的外在表象可能近似于生活真实.但它却有着更为丰富的内涵,或表现人生的真谛、意趣,或揭示生活本质和底蕴、体现美的规律和思想.如果说,文学真实是艺术虚构和艺术想象的结果,那么,就产生了文学真实和生活真实的比较.  相似文献   

3.
刘锋杰等人在其新著《文学政治学的创构:百年来文学与政治关系论争研究》中,欲创构一门以审美为本位的"文学政治学"。其理论创新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在坚守文学审美独特性的基础上重构文学与政治的关系;提出"文学想象政治"这一新命题;将研究对象集中于"文学政治",以此为核心构建起文学政治学的概念体系和学科形态。当然,作为一门仍处于初创时期的理论学说,还存在很大的需要探索和建设的空间。  相似文献   

4.
虚构作为文学创作的手段,不仅揭示了文学作品的构成方式,同时也规定了文学作品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文学作品是非认知的;文学的真实是主观愿望的真实,是关于人的存在的真理;文学的世界不仅是一个虚构和想象的世界,也是一个价值的世界。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文学与宗教面对同一世界之谜、人生之谜。所以文学并不向人们提供科学真理,文学只是人类的启示录。  相似文献   

5.
在反思摹仿论的时候,人们趣来越多谈及审美虚构。但“现实”也是一种虚构,一种文本。这样,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就主要不是摹仿而是文本间性,本文主要从文本间性分析审美虚构与现实的关系。  相似文献   

6.
奇异大学是一个孕育梦想的地方,但是这些梦想不是文学的虚构和想象,而是能够当下实践、创造经济利润并影响人类生活的“真实的科学梦想”。  相似文献   

7.
钱锺书一向重视中西文学和文论的互相阐发,所论常有援引英国文学和文论。《谈艺录》中他根据中西文学史和批评史上的实际,把创作分为两大宗:一为模写自然;二为润饰自然。这两大宗派貌似迥然,实则内在相通。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也是一个关乎文学起源的问题,涉及写实与想象、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厘清模写自然与润饰自然的关系,对于我们辨析文学中的真实与虚构价值也很有意义。  相似文献   

8.
作文需要虚构,因为虚构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虚构可以在"艺术真实"中表达"真实的思想";虚构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创新型人才的智力核心是创造思维的发展,创造思维离不开想象思维,而想象力要靠虚构来激发。虚构不等于撒谎,虚构也不等于虚情假意,虚构可以让想象之花在心田绽放。  相似文献   

9.
文学创作是一个漫长的旅程,而文学创作的真实与虚构早已成为一个中心话题,文学中真实与虚构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似乎还没有人将它分得清楚。而在这里,文学创造中真实与虚构就是一对孪生兄弟,它们相辅相成,互相依存,不能分离。  相似文献   

10.
文章以亚里士多德《诗学》中摹仿这个核心概念为切入点,来分析其对技艺和虚构的态度。技艺和虚构作为文学走向自觉的重要要素,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给予了它们重要的地位。他在肯定摹仿作为技艺的同时就已经认可了文学的可操作性。与此同时通过对文学虚构确定新的评价标准从而为文学提供了自为的空间。正是在这一基础上,《诗学》才代表了西方叙事学的开端。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影响力越来越大.非虚构文学作品引起国内读者的广泛关注,始于《中国作家》和《人民文学》杂志对非虚构文学作品的刊发及引导,以及网络新媒体平台的助推.国内非虚构文学作品以梁鸿的"梁庄"系列作品为代表,以时空和情感"双重在场"的方式,呈现了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关注,具有独特的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12.
薛舒长篇非虚构文学《远去的人》的文学价值一方面体现为对于父亲所罹患"阿尔茨海默病"病症状况的真切展示,另一方面更突出地体现在对于父亲真实人性世界那样一种颇具精神分析深度的挖掘与表现上。渗透于其中的,是作家对于当下时代亲情伦理问题的焦虑与思考。  相似文献   

13.
文学需要虚构,《三国演义》是一部长篇章回体历史演义小说,当然也需要虚构。就全书来说,很多人都赞同“七实三虚”的说法,而其对关羽形象的描写却不是“七实三虚”,更不是历史人物的真实再现,就关羽一生的主要事迹对照《三国演义》与《三国志》,可知大部分是虚构的。而这个虚构的形象在人们心中已经取代了历史上真实的关羽形象,他的影响也不再仅限于文学范围,在宗教、民间崇拜里都有他的一席之地。  相似文献   

14.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并诗是中国文人的集体隐逸精神乌托邦,引发无数文人墨客遐思。从虚构与想象理论诠释《桃花源记》并诗引起的想象混乱,阐明其政治影射和隐逸精神乌托邦建构的用意,对全新理解《桃花源记》并诗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指出审美想象是诗人审反映的枢纽,是诗人极其重要而特殊的一项审美心理内容。具体分析了几种主要的审美想象方式:联想式、融合式、虚构式、推测式、强调式。  相似文献   

16.
 科普小说是科学与文学的渗透体,其将科学知识融入虚构的文学故事中,以读者喜闻乐见而又通俗易懂的形式加以传播与普及,是一种重要的科普形式。清代作家李渔的《夏宜楼》堪称关乎西洋望远镜的一篇科普小说。  相似文献   

17.
接受理论把读者的文学感受和审美再创造纳入到整个文学创作活动中,文学感受就是一种审美的文学感觉,它依靠想象超越了日常感觉的混沌、无聊和焦虑,也超越了认识和道德感觉的利害性。诗歌作为语言的艺术,读者的审美感受通过和诗歌语言文本的对话、填空和完形,获得对文学形象的具体感受和体验,诗所显示的相关物就会无限度地敞开自身的本性。  相似文献   

18.
主体间性理论的引入使文学理论成为交流理论,为审美想象的研究带来了新的视野。审美想象是文学主体交流的中介之一,它以情感为基础,以审美判断为交流活动的表达形式,并在对审美理想的执着追求中实现其在文学交流活动中的中介作用。  相似文献   

19.
浪漫主义对20世纪上半期的中国文学影响极深,但同时也遭受着"肯定"和"否定"两种评价。这需要整体上认清20世纪上半期浪漫主义文学思潮的书写策略和理论面貌,将这一时期内的外国文学通史著作中的浪漫主义作为研究对象就显得很有意义。20世纪上半期外国文学通史著作中的浪漫主义叙述,在方法论层面,注重文化的探源与文学思潮的间性阐释,而不是将知识做静态的呈现;在理论内容的叙述操作上,"人的文学"观念由于明显偏于文学"创作"向度,并没有成为建构浪漫主义的宏观视角,而是作为思想话语渗透其中;同时,"新浪漫主义"作为对文学创作现实的回应性叙述,体现了中国对"浪漫主义"的制造。  相似文献   

20.
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典诗词的模糊美及模糊特征阐明了文学模糊的审美价值,并运用接受美学理论论证了诗词翻译的可行性及诗词翻译的策略:译文应为读者留有想象空间,并力求使翻译做到"意美"、"音美"和"形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