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文章运用俄国形式主义“陌生化”诗学的理论,对萧红的小说《呼兰河传》进行了研究。作者从小说的叙事视角、叙事结构、叙事语言三方面探索了萧红《呼兰河传》的陌生化手法。认为,正是陌生化手法的运用,强化了小说的审美效果,体现了萧红创作的现代意识和自觉的审美追求。  相似文献   

2.
萧红的小说用一种散文化的笔调写出了生命的流年碎影、寂寞情怀和人生的甜酸苦辣、生死歌哭。在《呼兰河传》里,作者以独特的自传式叙事方法、诗化风格、散文化结构及超常规语言形成别具一格的“萧红体”文体风格,从而构筑了一个独具韵味的艺术世界。  相似文献   

3.
<呼兰河传>是萧红的一部自传体长篇小说,它以萧红的童年生活为背景,描写了呼兰河的被压迫者的悲惨生活.小说直接用场景结构小说,完全抛弃了客观描写,把抒情因素融入叙事文体,集中全力描写乡土人生画面,充满了田园韵味的抒情情调.  相似文献   

4.
萧红是20世纪享誉海内外的女作家,得到了鲁迅、茅盾等许多文学大家的赞许,虽然创作生涯仅有九年,然而在有限的时间里,她从自身生命体验出发反映了那个特定年代的社会生活,成为文学史上一个特殊的存在。萧红唯一的一部长篇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系统地传达了她的理想追求。在詹姆斯自我理论的观照下,萧红的《呼兰河传》通过国民性的书写,实现了自我的建构。这个自我建构的过程既是萧红寻求社会认同的过程,更是她追求完美人格的过程。  相似文献   

5.
这篇小说我读了四遍。读第一遍时,我要求自己尽量不带任何想法,以免先入为主,也避免作任何分析,只追求直观的“第一感”。读完第一遍,我只模模糊糊地觉得,这篇小说与萧红的《呼兰河传》有相似之处,但又明显感到不同。二者究竟有什么相似与不同?带着这个问题读第二遍,结果得出了这样的结论:小说开头写后花园那部分,采用儿童视角,可以看作是《呼兰河传》的延续,孤立地看,写得很精彩,甚至是得心应手,但并没有比《呼兰河传》提供更新的东西,而且在整篇小说里也只占很小的篇幅:显然这部分不是这篇小说的主要追求。于是对作者跳…  相似文献   

6.
萧红的<呼兰河传>批判了呼兰河城一些骇人听闻的日常生活、落后的民俗传承、愚昧的习惯势力、泯灭的生命意识;同时赞美了小城人民卑微生命的坚韧和顽强,充满了对自由平等幸福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怀念.小说实则讲述了一个关于生命本身的故事,对普通人痛苦的极度敏感和对他们不幸命运的挚烈关注使萧红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激情去询问他们生命的价值和属于他们的幸福,小城人民的生与死,他们原本暗淡无光、微不足道的一生,在萧红的关注下焕发出奇异的艺术光彩.<呼兰河传>是诗化小说的精品,具有空间小说的结构,以及浓厚的散文意味和自叙化的抒情特点,感觉化、超常规的语言,传神细腻、力透纸背.  相似文献   

7.
《呼兰河传》是萧红最主要的一部代表作,1940年9月1日至12月27日连载于香港《星岛日报》。而早在同年4月10日至25日,她已在《大公报》上分十二段连载了短篇小说《后花园》。事实上《后花园》与后来的《呼兰河传》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可谓是《呼兰河  相似文献   

8.
萧红自传体小说《呼兰河传》是她最为人注意的作品之一,这种关注,不仅仅是赞赏,也有误解。本论文拟从独特细致的呼兰风情、对童年的温馨回忆、深沉悲悯的女性意识、对底层小人物的关怀几个方面来探讨这部作品,并努力挖掘萧红写作这部作品时的复杂心态。  相似文献   

9.
萧红的《呼兰河传》运用儿童视角去观照自己已逝的童年的家园,用细腻的笔触和纯真的语言表现童真童趣,透过儿童的心灵世界,借助鲜明的儿童思维赋予万物生命,让诗性的记忆和历史的细节栩栩如生地重现在我们眼前,使读者真切地感受到呼兰河原初形态的美。然而正是由于运用独特的儿童视角,在表现快乐幸福的童年生活的同时,才更加反衬出萧红内心深藏的悲凉与寂寞,充溢着一种成熟生命对人间冷暖的关爱,从而走向一种超越成人视角的精神高度。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海德格尔、萨特等存在主义生命哲学的视角重新审视萧红三大文本 ,论述了生与死的轮回 :《生死场》 ;时间意识的觉醒 :《后花园》 ;孤独、寂寞的生存体验与反抗绝望的生存勇气 :《呼兰河传》。萧红文本具有丰富的存在思想 ,在许多方面暗合于存在主义的生命哲学 ,但表达的却是自己独异的生命体悟。萧红也由此而成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继鲁迅之后的又一位存在主义的文学创作大家  相似文献   

11.
袁海波  于晓广  侯斯阳 《科技信息》2012,(7):373-373,281
《呼兰河传》是作家萧红在熟练地掌握艺术媒介物质的自然属性及其规律的基础上,创造出来的体现一定生活内容的艺术形象。具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社会现实意义。文本从自然之美、社会生活之美、九陛之美的角度评述小说的美学价值。  相似文献   

12.
20世纪20年代的人和事就如陈年相片一样,早随着时间的流逝变得黯淡而模糊。如果不是因为萧红,也许很多人都无法想象那时中国东北有一座名叫呼兰河的小城,也就更无从想象这城内的芸芸众生了。萧红以她独特的笔调,为我们展现了一幅生动丰富的画面。年轻的萧红,在她31年的短暂生命历程中,经历了各种坎坷与磨难,生活使她倍尝艰辛,但也培育了她写作的才能。亲情的缺失,爱情的不幸,辗转的颠沛流离,以及耳闻目睹的诸多苦难,磨砺了她的感觉,使她的笔触一反女性的纤细柔弱,变得冷峻而沉郁,直指现实的人生,剖析其方方面面。萧红在不到…  相似文献   

13.
重新审视现代文学史上颇有争议的小说《呼兰河传》,该小说所展示的20世纪的呼兰河城是民俗社会的一个缩影。小说中的人物塑造以单个人物特写为“点”,将整个呼兰河城形象和魂魄摄取,凸现于读者面前,深层揭示了呼兰河城人物的“生活相”及其共同的文化心理。作者以巧妙独特的艺术技巧,反思民族传统文化的本质,以达到批判愚昧和改造民族灵魂的深层意蕴。  相似文献   

14.
从《生死场》到《呼兰河传》,萧红的小说语言经历了从“本色”到以多种技巧强化艺术表现力的转变。其中,与简洁“背道而驰”的繁复叙述,以内在含义扭转表层语义的“悖反叙述”,有意“越轨”的句子组合方式,以及巧借声韵的婉约传达意味与情趣等特点,构成了萧红后期小说文体的独特魅力,也显示了萧红在小说语言艺术上的探索与变化。  相似文献   

15.
《萧红自传》是肖凤老师筛选的一本萧红作品集。虽然萧红生前没有写过自传,但这本合成的自传和其他自传一样记录了作者的生平经历、个性特点、心灵感受,同时,还让我们领略作者的创作风格。合上自传,一个全景式的萧红历历在目。《萧红自传》的编写是严谨的,也是严肃的,其写作具有诗的旋律,具有很高的文本价值。  相似文献   

16.
疾病在文学题材中往往成为一种隐喻,人物生理或心理的病态与社会的病态巧妙地融为一体。因为求爱不成而抑郁患病是京派小说中最有代表性的疾病模式。京派小说中疯癫者形象有写实性的和象征性的两类。而象征性的又与萧红《呼兰河传》中的团圆媳妇,《雷雨》中的繁漪属于同一类。它批判了宗法制对人的自然本真、本能欲望的压制。  相似文献   

17.
故乡,对每一个人来说是与生命、血肉、感情紧密相连的,是一个人之所以能成为人类一份子的根本和源头,而故乡情,则是人类所共有的情感。从微观上看,它联结着血缘、亲情,从宏观上看,它又体现着民族情祖国情。作为具有几千年文明史的中华民族,从古到今就有一种源远流长的怀乡爱国传统。这种对故乡、土地、祖国的痴情与眷恋,已经成为我们民族文学创作的永恒主题之一。而对萧红这样一个敏感早慧多情善感的天才灵感型作家来说,故乡有着更不寻常的决定性的意义。那个座落在松花江支流———呼兰河畔的偏远小城,不仅给了萧红生命和血肉,…  相似文献   

18.
从生存困境、精神奴役和生命悲歌三方面论述萧红小说的女性书写,分析萧红小说表现出的生命悲剧意识。萧红对女性生命存在的深层思考,在今天仍有普遍意义,促动着我们对于女性人生价值的反思,对人间温暖和生命尊严的渴求。只有女性的真正解放才是社会进步的体现。  相似文献   

19.
东北女作家萧红,因其禀赋才情和特殊的人生经历,创作出《生死场》和《呼兰河传》等优秀作品,再加上文坛巨擘鲁迅的支持,成为30年代中国现代文坛的重要女性作家之一。强烈的女性意识是她作品的一大特色,女性自我审视下的孤独情怀和倔强的抗争精神成为其创作的主线。  相似文献   

20.
萧红的《呼兰河传》抒写了呼兰河人的生死,震撼着所有人的心。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的悲剧呢?当我们用文化人类学的观点重新解读封建的时候,小团圆媳妇的死其实是一种原始的思维方式在现代的遗留,小团圆媳妇实际上被当作了人神沟通的存在,她的出现是为了沟通人神,她的被打也是因为她作为人神的角色而决定的,另一方面,被打也可以说是一种杀神圣餐仪式,两种杀神方式合一之后,更被人利用为消除邪魔的替罪羊。原始思维的遗留支配着所有呼兰河人的行为,并催促着小团圆媳妇的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