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汤姆·鲍林──其人其诗季忠民G·S弗雷泽在《英国诗歌简史》一书中展望70年代后的英国诗歌前景时,认为就英国诗歌在当代的发展状况来说,70年代只是一个新的时代的开始。这是因为从近20多年来盛行英国诗坛的观念来看,英国诗歌的现代已经结束。诗歌的艺术不存在...  相似文献   

2.
中国现当代诗歌受西方象征主义文艺思潮的影响颇大,从五四新诗到20世纪70、80年代的朦胧诗都可见到象征主义的影子。但随着研究的深入,有人发现象征主义的诗歌理论与我国古代的诗论有许多相同或类似的地方。意象主义者们津津乐道的现代话题,其实在我国古代诗人的诗里都可以找到。象征主义领袖马拉美诗歌理论与中国传统诗论有着相似之处,还可将他的诗歌和我国古代诗人李贺的诗歌作一比较。  相似文献   

3.
我与诗歌     
<正> 一个人的爱好是与自身素质、周围环境影响密切相关的。我喜欢并热爱诗歌,也是决定于此。“愤怒出诗人”、“激情和灵感是诗歌的摇篮”,也都说的是诗与诗人及环境的关系。 回忆我走过的诗歌道路,要回朔到50年代末60年代初。当我在安达一中读书时,就对文学、特别是诗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这主要是受了一位当时常有小说作品问世的语文老师的影响,他就是在我的文学创作生涯中一直培养支持我的杨云庆老师。在杨老师的培育带动下,当时的安达一中出现了一批文学爱好  相似文献   

4.
大庆新时期石油文学作品集诗歌卷《青苹果》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大庆诗群的发展。吕天琳的诗像一组无标题音乐或无主题变奏,其实所谓的无主题或无标题,只是淡化了主题和标题;乔守山的诗,像用诗的形式写的哲学散文;赵守亚诗歌具有泥土气息,对乡情民俗的留恋和观照继续成为他关注的热点;余兆荣的诗歌的成功在于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合,在于思想性与艺术性的完美结合;王勇男的诗歌似乎一直优雅地保持着学院派的理想主义姿态;李学恒的诗与某种直接从主观体验入手追求空灵意境的诗歌相比,给人一种厚重的立体感和沧桑的真实感。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27年诗歌的概念是根据其内在运行逻辑而提出的.在这一时期中,颂歌不但一统了建国初期的诗坛,而且作为一种原则和精神渗透到后来的诗歌中,确立起本时期诗歌确定不移的基调。50年代中期崛起的政治抒情诗构成本时期的一段重要诗潮,它在强化诗的政治宣传鼓动效应中伴随政治理念的异化而蜕变为政治说教诗。生活抒情诗伸展了诗的叙事功能,但大多流于现实生活的机械描摹而缺乏情趣.虽然闻捷的《复仇的火焰》以其“史诗性”品格而被喻为“诗体小说”,但在叙事诗领域仍属凤毛麟角。蔡其矫特立独行的意象诗连接起上下时期的现代主义艺术探索;“七月诗人”在地层中的吟唱传达出另一种声音。“天安门诗歌”则以真实性的活力而开启了一个新时期的到来。  相似文献   

6.
宋人赵彦卫在《云麓漫钞》中认为唐人小说"文备众体,可以见史才、诗笔、议论",这一命题为现当代小说研究者们所普遍认可,并被广泛引用。但"诗笔"概念的具体含义在各位学者笔下却大不相同,李剑国、石昌渝认为主要是指小说所具有的诗歌的意境和情绪;吴志达、林辰、程毅中认为是指小说中穿插的诗词;而王恒展、孟昭连则认为二者兼而有之。但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陈寅恪和他的高足刘开荣却认为诗笔是指存在于小说之外的与小说相配并行的诗歌。"诗笔"的本义应该是指小说中具有诗歌形式的韵语,但当代学者用"诗笔"来指称诗歌的意境和情绪,也是可以被理解和接受的。  相似文献   

7.
何晓坤是滇东诗人群中一个有影响的代表性诗人,从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诗歌创作到1996年左右,这是何晓坤诗歌创作的前期。此后何晓坤的诗歌创作进入一个停顿期。2010年秋冬,何晓坤恢复了自己中断多年的诗歌写作,并在短期内创作了一批质量上乘的作品。  相似文献   

8.
"诗言志"、"诗缘情"和"诗达义"三个理论命题构成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体系框架。古代既有"言志"之诗,又有"缘情"之诗,而"言志"诗和"缘情"诗又都包蕴着思想意义,"志"、"情"、"义"是构成古代诗歌本体的三个基本要素。这三个命题显示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多元化特点,共同诠释了古代诗歌的本质属性,建构了古代诗歌本体论的理论体系。  相似文献   

9.
陈娜娜 《遵义科技》2007,35(2):39-40
中国诗歌浩如烟海,我们所接触到的,只不过是沧海一粟。 何谓诗?诗是一种词语凝炼、结构跳跃而富有节奏和韵律、高度集中地反映生活和表达思想感情的文学体裁,常常带给我们一种赏心悦目和怡情悦性的美的感受。那么,该如何上好诗歌鉴赏课,才能让学生领略诗歌的唯美呢?  相似文献   

10.
在这个缺少诗歌英雄的年代,在这个诗歌荒芜的年代,王家新却以一代先锋诗人的姿态把随笔集《没有英雄的诗》呈现给我们,展现了他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创作情感中的独特视野,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写作的一种典型状态。  相似文献   

11.
关于诗歌的本质问题是诗学研究中最基本的问题之一。中国古代诗论对这一问题有过较深刻的论述 ,但比较分散。诗歌的内涵从“诗言志”到“理、事、情”并举是个漫长的认识过程。从“诗赋欲丽”到“诗与文之辨”,使诗歌的特征越来越明晰。诗歌的社会功能主要是孔子提出的“兴观群怨”说和“诗教”说。诗歌本质学说对中国诗歌的发展有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在文学概论课程中,诗歌部分的教学必须紧密扣住诗歌自身的特点来展开。在教学中,采用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在互动与例证中探寻诗歌这一文体最突出的特征;二是以汉语知识和实例为基础分析诗的语言;三是在欣赏和分析基础上理解诗歌意象。  相似文献   

13.
在这个缺少诗歌英雄的年代,在这个诗歌荒芜的年代,王家新却以一代先锋诗人的姿态把随笔集<没有英雄的诗>呈现给我们,展现了他艺术创作的心路历程,创作情感中的独特视野,同时也体现了知识分子写作的一种典型状态.  相似文献   

14.
弗罗斯特的诗歌清新自然,植根于传统并不断创新,《雪夜林边驻足》从内涵到形式,都是值得回味的佳作。本文从主题和形式方面对这首诗做了赏析。  相似文献   

15.
清诗以学问见长最根本的原因有二:一是受清代繁盛学术的影响,二是古典诗歌发展的必然结果。清人在诗歌中不仅大量用事用典,而且引学术入诗。清代及民国时期的诗(论)家对诗歌学问化是“爱憎相半”。赞成者不仅重视以学育诗,而且创作时大量以学入诗;反对者也主张以学育诗,但不赞成创作时直接以学入诗。20世纪40年代末至80年代初,学界还没有认识到学问化是清诗的整体特征,对清诗“学问化”基本上持否定性意见。80年代中叶后.学界开始认识到学问化正是清诗不同于唐诗、宋诗的特征之一,改变了对清诗学问化一概否定的态度,取得了可观的研究成果,但还有许多领域处于草昧广袤、人力未施的状态。  相似文献   

16.
潘岳是西晋太康时期最杰出的文学家之一,其诗文风格以善为哀诔而著称。潘岳悼亡诗现存仅四首,然而单凭这四篇诗歌,潘岳就开创了中国古典诗歌史上一种特殊的诗歌类别——悼亡诗。总览后世论家在历代诗话中对其悼亡诗的接受,主要体现出其感情深挚、延续汉魏风及嫌其繁冗费词等方面的评价。然对于其悼亡诗以其情深取胜这一点,自古以来没有异议,并籍此一点对后世悼亡类诗词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17.
朱自清先生一九三六年在谈到“新诗的进步”时,提到了当时正趋于繁胜的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新诗。他说:“近年来乡村运动的兴起,乡村的生活实相渐渐被人注意,这才有了有血有肉的以及农村为题材的诗……”。但限于“杂话”的形式,他未及将这一问题引向纵深处讨论,例举的作者也只有臧克家一位。 实际上,应该承认“现代乡土诗”作为中国现代诗歌重要一“类”的客观存在,其萌生、发展和经历的曲折也需要向深处和细处讨论。原因在于:第一,中国,特别是二十世纪初期的中国,从根本上说还是一个处在文化转型期的落后的农业大国,其国土和人口的绝大部分都在乡村,因此从理论上说应该有反映和表现乡村生活的诗作;第二,从创作实践的角度考察,现代乡土诗的发展虽然距离应当达到的目标尚远,但毕竟有许多善于表现乡土诗人写出了许多广有影响的乡土诗。从新诗初期的刘半农、刘大白、何植三,到三十年代的威克家、蒲风、艾青、田间,再到四十年代的苏金伞、李季、阮章竞、贺敬之等,他们的创作展示出一条明晰的轨迹;第三,一九四九年以后,国内诗歌  相似文献   

18.
蝴蝶的神话     
<正> 现在,我们对于诗歌的批评遭遇到一种方法的困窘,它不是意指着方法的贫乏,而是方法的泛滥和无所适从。譬如,我们采用后结构主义的方法,可以进入语言文字,对它的符号示义程式进行解析;我们采用新批评的方法,可以轻视经验的“个性化”,进入社会的文化的普遍性阐释;我们采用历史主义的批评方法,诗便成为社会关怀神话的一项内容。但是,什么是诗人写作之初的诗情,诗歌文本成立后的诗性的意义又怎样,逼近诗与真的是什么样的状态……,这些都令人不得要领。  相似文献   

19.
<文选诗研究>是一部选学专著,此书对<文选>诗歌作了比较系统而又深入的研究辨析诗体,考镜源流,剖析各类诗的主题、题材、结构、风格,以及中古诗人在此类诗中所表现出来的心灵状态、抒情方式,由此探求出各类诗的总体特点及发展演变轨迹,进而从选体的研究扩大与延伸到整个汉魏六朝诗歌的研究.反过来说,从中古诗歌如此有机整体性的全面归纳和总结中,亦可加深对<文选>的理解.  相似文献   

20.
以“第三代诗人”为参照系,考察80年代中晚期内蒙古青年诗人的“草原之诗”,会看到明显的差距,尤其在诗歌观念上更为不同,这直接影响了诗歌发展趋向。诗潮渐落,今日再思考,更期待内蒙古青年诗人的现代意义的“草原之诗”早日成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