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逻辑主义的理论评价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被称之为“正统派”的逻辑经验主义和证伪主义,在科学理论评价上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评价标准,如逻辑经验主义的“应该追求证认程度高的理论”、证伪主义的“应当追求证伪度高的理论”。但是,他们的理论评价观具有许多共同的特征,得出了相近的结论:(1)严格区别发现范围和证明范围,主张科学哲学的中心任务是如何评价作为发现产物的科学理论;(2)经验证据在理论评价中占重要地位;(3)评价标准是普遍有效的,不随历史、不随理论变化而变化并且可以形式化。  相似文献   

2.
苏开乐 《科学通报》1994,39(16):1441-1441
最近李未给出了一个可以刻画知识的增长、更新以及假说的进化的开放逻辑理论.开放逻辑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假说重构.开放逻辑的其它重要概念如认识进程等的定义及其有关性质都可依赖于假说重构的概念而得到.假说重构有两种:N-重构和R-重构,从构造上说,N-重构较为简单,R-重构较为复杂.故R-重构可以说是建立开放逻辑的关键.而R-重构相应的模型论概念是理想事实反驳,因而对事实反驳的进一步研究无论对开放逻辑本身,对开放逻辑在知  相似文献   

3.
李国材教授的《谈谈物质宇宙和非物质宇宙》一文关于我们物质宇宙之外还存在非物质宇宙的假说是一篇有激烈争议的论文。它涉及自然科学多学科的基本概念和基础理论,也必然地与哲学的一些基本理论相关联;同时发表的周守仁同志《“非物质宇宙”设想的逻辑矛盾》一文认为,李国材的“非物质宇宙设想有着不可克服的逻辑矛盾,是不能成立的理论。”对于宇宙模式这样重大而又十分复杂的课题,也许不是我们当代人能解决的了的,但是谬误和真理是一对孪生子,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任何科学,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哲学在内,也是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的。这两篇文章的发表,或许能给从事科学研究工作的人们一些启迪。  相似文献   

4.
袁迁  邓洪平 《科学通报》2023,(33):4445-4447
<正>月球是地球唯一的天然卫星,也是人类走向深空的第一站.月球的起源一直是地球和行星科学的重大科学问题.目前广为接受的月球起源理论为40多年前提出的“大碰撞”假说.该理论认为在太阳系形成早期,曾有一颗火星大小的行星胚胎(被称为“忒伊亚”)高速(约10 km/s)撞击了原始地球,溅射出了大量碎片,而月球便从碎片盘中聚合生长而成[1,2].  相似文献   

5.
巴斯德的科学哲学思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章首次对19世纪法国著名有机化学和微生物学奠基人巴斯德的科学哲学思想作了探讨,内容有:宇宙是不对称整体;实在即无限;理论的价值在于预见新的事实;问题-假说-实验是科学发现的逻辑;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相似文献   

6.
本文对结构主义的科学观作了比较完整的论述。作者认为当代的科学哲学家对科学理论的性质没有作出恰当的说明,逻辑经验论的说法同样不高明。结构主义对整个问题进行重新考察,提出了新的探讨方法和新的看法。作者从对一般认识论的探讨,提出“中流原理”,反对认识论的终极物,把结构作为认识论的直接而完整的对象。结构是有组织的变换系统,这些变换受规律支配,而且自动调节。这就是结构的定义。把结构的观念应用于科学理论,从一种非传统看法阐述了结构主义对科学理论的说明。结构主义对科学理论分析的探讨方法不仅说明科学理论的静态的、逻辑的方面,而且说明它的发生的、历史的方面。  相似文献   

7.
地幔柱: 为什么现在怀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Foulger Gillian R. 《科学通报》2005,50(17):1814-1819
对地幔柱假说的重新评价也许是当今地球科学争论最激烈的问题. 尽管如此, 需要对地幔柱假说进行重新评价的根本原因对大部分学者而言并非十分清楚. 主要原因可归结为: (1) 许多观察与地幔柱最初模型的预测结果不符, (2) 地幔中产生热地幔柱所需要的那种对流可能并不存在, (3) 很多最初模型的衍生体被用来容纳相互矛盾的资料, 以致于地幔柱假说实际上根本无法检验, 以及 (4) 其他行之有效的模型均被长期忽视. 不管最终结果如何, 现在的激烈争论都应受欢迎, 因为争论有助于新的发现, 而不质疑地接受传统地幔柱模型则有碍于新发现.  相似文献   

8.
卡尔纳普(1891—1970)是当代著名哲学家、逻辑学家。他的研究涉及到逻辑句法学、逻辑语义学、归纳逻辑、语言哲学、科学哲学等领域。其中,内涵逻辑学、科学哲学、语言哲学的发展无不展示出他的巨大影响。作为卓越的逻辑学家,卡尔纳普深知纯粹形式的观点对逻辑研究本身的重要性;作为目光远大的哲学家,他同样深知纯粹形式的逻辑观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卡尔纳普来说,逻辑的重要性在于它对非逻辑知识的作用。卡尔纳普对逻辑应用的关注集中体现在他对科学方法论基础问题的重视。他的研究特色在于从科学语言的逻辑分析着手。语言意义问题,尤其是科学语言的意义问题的研究始终贯串在他的学术研究生涯中。研究的一个中心问题是寻求科学理论语言意义标准的适当表述。同早期仅仅包含基本思想的概括口号:“语言的意义在于可检验性”相比,他的表述更多地考虑到了科学理论本身的特征。这显示了卡尔纳普兼顾到了两个方面·既充分体现基本思想,又尽可能精确地刻划科学理论的逻辑结构的努力。在以下几节中,我们来观察这种努力是否奏效。  相似文献   

9.
1.引言数学的证明,一般都表示为一步接一步的“线性”形式,即单方向地从假设到结论。但是,这个古老而严谨的证明方法,只适合于获得证明的有效性,而对非常重要的数学思想的交流的表达,上述证明方法就不太适宜了。在这篇文章里推荐另一种证明方法,称为“结构方法”。这个方法,是受计算机科学新概念的启发,试图在保持证明严谨性的同时,增加数学证明表达方法的直观性。结构方法的基本思想是自顶向下分层次地证明,每一层本身构成一个简要的独立“模块”,每个层次体现证明的一个主要概念。顶层以最一般(但精确)的词项给出证明的主要轮廓。第二层是对顶层的概述加以精确化,补充证明一些不具体的命题,概述了那些存在性已被断定的各个证明对象的特定结构等等。如果某些这样的子程序本身还很复杂时,则可以再给出一个关于这子程序简单的“顶层描述”,而把细节推向更低的一层,如此下去,逐步求精,补充上一层中留下的缺陷,直到低层,这时,  相似文献   

10.
根据美国无人行星探测器“航海者2号”送来的数据分析结果表明,太阳系第七号行星天王星的内部构造为:与地球差不多大的溶融状态的岩石核被一数千度的超高温海洋包裹着,海洋厚度约为五千英里(八千公里左右)。天王星上有“海洋”存在的问题,过去就有人提出过这一假说,而这次发现最能证明这一假说。由于这一“海洋”的存在,解开天王星磁场之谜也便有了可能。  相似文献   

11.
归纳这一传统问题简化起来可归结为两个问题:能否根据次数总是有限的观察来制定出一个科学理论?能否根据这些有限的观察确证一个理论的“真理性”(就是说,它适用于无限多的情形)? 第一个问题需要一种创造原理,用来阐明制定科学理论的心理和逻辑过程。第二个问题更其具有认识论上的意义,有时称为理论的“价值”,亦即就所占有的经验材料而言对理论可予置信的程度。本文的对象为第二个问题,比较对照了卡尔纳普和波普两种对立的思想。  相似文献   

12.
(1)频率的概率论。在《科学发现的逻辑》中,我对发展出一种应用于科学的一以贯之的概率论感到兴趣;这是指一种统计的或频率的概率论。但是,在那里我还提出了另一个概念,我称之为“逻辑概率”。因此,我感到需要一种普遍化——一种形式的概率论,它允许作不同的诠释:(1)一个陈述相对任何给定证据的逻辑概率的理论;包括绝对逻辑概率,也即一个陈述相对零证据的概率的量度的理论;(2)一个事件相对任何给定的事件总体(或“集体”)的概率的理论。在解决这个问题时,我获得了一个简单  相似文献   

13.
开放逻辑中的R-重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开乐 《科学通报》1994,39(5):385-385
为了刻画知识的增长,更新以及假说的进化,Li最近建立了一个开放的逻辑理论.开放逻辑的一个基本概念就是R-重构,R-重构不具有唯一性,文献中指出了这一点.对任意给定的假说Γ和语句A使得Γ=A且.A有事实反驳,我们给出了Γ关于A的事实反驳的R-重构唯一的充要条件.令R-recons(Γ,A)为所有Γ关于A的事实反驳的R-重构的集合,我们讨论了当Γ,A变化时,R-recons(Γ,A)的基数的可能变化范围.  相似文献   

14.
(一) 爱因斯坦曾写道:“西方科学的发展是以两个伟大的成就为基础,那就是:希腊哲学家发明形式逻辑体系(在欧几里得几何学中),以及通过系统的实验发现有可能找出因果关系(在文艺复兴时期)。在我看来,中国的贤哲没有走上这两步,那是用不着惊奇的。要是这些发现果然都做出来了,那倒是令人惊奇的事。”尤里塔姆(R.A.Uritam)在爱因斯坦上述见解的启发下指出,西方科学最主要的特征是“把逻辑方法,数学假设与对照实验、系统观察结合起来成为一种统一体系去认识自然。许多学者还特别强调理想化、抽象化原理,以及在研究自然时,将事物从‘无关因素’中分离出来的方法”。尤里塔姆根据爱因斯坦的观点,同样认为:“这种‘将事物进行分离’的整个  相似文献   

15.
这里发表的两篇文章,意在向读者提供有关地球科学史上的新旧思想之间的一场激烈争论的概况。板块构造理论的先驱者,德国地质学家A.魏格纳早在本世纪初就提出大陆漂移理论,不过当时遭到了激烈的反对。直到六十年代才得到证实,这应归功于加拿大地球物理学家J.T.威尔逊。然而,当板块理论风靡全球时,苏联的地质学家别洛乌索夫则认为“这个假说不能接受”。他还武断地说“太西洋周缘不存在任何漂离的”现象。那么,板块构造理论到底怎样?请读者把这两篇文章看完,就会明白谁对谁错了。  相似文献   

16.
一、导言现代逻辑发展的主流,自从布尔(G.Boole)到弗雷格(G.Freqe)的开创性时期以来,沿着数学兴趣和应用的方向发展,取得了十分显著的进步。事实上,数学今天仍然占据着逻辑舞台的中心。这可以举出许多例证。例如,所谓逻辑的“算术部分”,包括算法理论、递归函数、λ转换演算,可计算性和一般能以过程的逻辑理论等作为最重要的部分突现.  相似文献   

17.
<正>钱学森指出:"科学工作先是艺术,后才是科学。"科学家说:"艺术是我,科学是我们。"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科学发现的过程呢?爱因斯坦曾经把"制定中的科学"与"现存的和完成的科学"加以区分,他说:"科学作为一种现存的和完成的东西,是人们所知道的最客观的、同人无关的东西。但是,科学作为一种尚在制定中的东西,却同人类其他事业一样,是主观的、受心理状态制约的。所以,科学的目的和意义是什么这个问题,在不同时期,从不同人那里,所得到的答案是完全不同的。"法国数学家、物理学家彭加勒把科学发现与科学证明相区别,他说:"逻辑是证明的工具,直觉是发明  相似文献   

18.
1965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教授、系统科学专家洛特菲·扎德(L.A.Zadeh)在其论文《Fuzzyset》(模糊集合)中首次提出用“隶属函数”的概念来定量描述事物Fuzzy性的Fuzzy集合理论,为模糊概念的自然语言描述提供了一种数学方法和手段,从而创立了模糊逻辑理论。  相似文献   

19.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这是我国古代思想家老子提出的哲理. 我国学术界对这一哲理,基本持否定态度.认为“它把‘无'看作‘有'的根源”是唯心主义的观点”,“是十足的唯心主义观点”. 但是,最近半个世纪以来,随着现代宇宙学的发展,在不同理论动机的驱使下于无”的思想却以各种假说的形式多次被提出来.这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现象.  相似文献   

20.
刘庆生 《科学通报》1997,42(15):1569-1574
近几十年来,随着油气藏勘探中复杂构造圈闭与非构造圈闭(地层圈闭与岩性圈闭)所占比重的增大,地震勘探的效果明显有所下降,同时传统的地震勘探结果通常不能给出圈闭含油气的信息.因此,几乎在油气藏勘探的初期,人们就致力于直接寻找油气方法理论与技术的研究,如油气地球化学方法,柯马罗夫提出的激电法,pirson提出的磁电法及优Donovan提出的微磁法.这些方法大多数从烃垂向微渗漏激发的地球物理、地球化学及矿物学参量变异特征的假说(即“烟筒效应”)出发,并构成了非震综合物化探直接找油方法技术的基础.然而,由于“烟筒效应”机理研究涉及许多学科理论的相互交叉及依赖于现代分析测试技术水平的提高,且在地表及浅层很难通过有效的方法获取“烟筒效应”的直接证据,而进展缓慢.目前,对于“烟筒效应”存在的可能性及其分布形式仍处于推测与假设阶段.然而,大量研究结果表明,“烟筒效应”与深部油气藏之间可能存在成因关系,正如Elmore等人认为“虽然与烃晕相关的自生磁铁矿的形成机理至今仍不十分清楚,但在一些油气藏上方含烃砂岩及某些油气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