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虚弱性规定了人的本质,同时也规定了生死问题的本质。生死问题最终是无法用“独我论”来解决的,因为生死仅靠自己的认识与觉悟是无法应对的,它需要与其他人之间以各种形式的媒介的介入。由此,从临床哲学的角度来讨论生死问题,对生死学的发展会有所启发。  相似文献   

2.
莎士比亚通过剧中主人公哈姆雷特的遭遇表达了他对生死问题和人与命运的思考,并由此引发了人们共同的悲剧意识。那段“生存还是毁灭”的著名独白极富哲理性,引发的亦是关于生死的思辨。  相似文献   

3.
现代人面对“生死”之关,皆难以达到“认”的态度;而如果一旦达到这种“认”,也就意味着人们对个我生命即将结束这个事实承认后的接受,于是,他或她可以进入到万般挣扎之后的某种心理上的平安状态。但是,处于“认”之阶段的人.他们对死亡的接受往往是无可奈何的、非心甘情愿的、被动与被迫的,只有由对个体生命生死之必然性的“认”,上升为对人类整体生命之生生死死之必然性的体认,并最终意识到宇宙万物皆有生死成毁之必然性,人们才能获得对死亡自觉自愿的接受,并在面对自我之死时做到完全的坦然和释然,这即是由“认”到“命”的过程,中国古代儒家学者称之为“乐天知命”。终极关怀与普遍性宗教信仰缺失的中国人,面对生死之关,大多数人也只能或只有依赖“命定”的思想观念,在这方面,中国传统的儒家生死智慧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4.
中西方及时行乐诗歌主题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圣轩  滑彦立 《科技信息》2009,(14):146-147
人生苦短,生死无常,宣扬及时行乐的诗文古今中外比比皆是。“及时行乐”作为人类自身价值实现的一种途径,在人类思想史上具有一定的合理性。诗人们打破常规,以另一种方式向世人展现了他们对生死困惑的理性思考,寻求超越生死时空的心灵慰藉的不懈努力。“及时行乐”虽然有消极颓废的一面,但在当时的历史背景下有着极现实的意义和批判性。  相似文献   

5.
探讨生命的不同层次,除了解脱道,人必须于六道中轮回不已,必然面对生死,因此对明白并掌握生死,淡化"我"执,展现"无我"的人生观,是生命重要的课题。  相似文献   

6.
采用连续稳态MSMPR反应结晶器,结合聚结-破裂生死函数粒数衡算模型对六氨氯化镁的结晶动力学进行了研究。通过改变传统破裂生死函数的表达形式,摆脱了等体积破裂假设限制,从而提出了改进后的二元随机聚结-破裂生死函数模型。在采用该模型对产品的粒度分布(PSD)数据进行离散变化求解后,获得了六氨氯化镁的结晶动力学参数。  相似文献   

7.
《日光流年》通过对三姓村人在四任村长的带领下前赴后继不惜牺牲一切代价向生命的极限发起的一次次顽强抗争而终归于寂寥的悲壮图景的描写,盛赞不断追求人生理想、希望超越现实世界有限性的人类抗争精神,同时在生死轮回、生死关系中探求人生的原初意义。  相似文献   

8.
本文应用生死过程的理论,给出了随机变化的电场如何激发随机涡旋磁场的统计规律,为今后应用生死过程的理论去分析整个“随机电磁场”创造了前提。  相似文献   

9.
庄子是战国时期的思想家、哲学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在《庄子》一书中,他以寓言故事的言说方式,表达了对生死问题的基本观点。以马丁等人提出的评价系统理论为指导,以《庄子》寓言为文本语料,观照庄子有关"生死"主题的探讨,可以窥见庄子对生与死问题的个性化的言说方式和评价态度,领悟庄子的生死观和人生智慧。  相似文献   

10.
上古神话是中华民族的文化源头,被看作是早期人类的心灵投影,反映了当时一定的社会现实情况,并蕴涵着先民某些生死观念。为了反抗死亡,甚至是超越死亡,消弭对死亡的恐惧,达到心理上的安慰,激发起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和存活下去的斗志,从而先民们构建了生死玄通观念和朴素的集体思维。  相似文献   

11.
健康老龄化观念日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实现健康老龄化需要社会各方面协调一致的努力。也需要老年人的积极参与。笔者选取高校中的高知老年人群体,根据相关调研和工作实践,认为在高校离退休的高知群体中,应大力倡导体育生活化,以调整他们=长期以来精神劳动给身体健康带来的负面影响,拥有高质量的晚年生活。  相似文献   

12.
葛英杰 《长春大学学报》2014,(4):504-506,510
生命教育是关于生命的教育,包括生活观教育和死亡观教育两方面的内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对大学生进行德行教育的前沿阵地,应该肩负起对大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现实责任,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生死观,珍惜和善待生命,勇于面对挫折,敢于承担责任,理性面对死亡。这就需要在教学实践中采取适当方法,不断渗透生命教育的内容。  相似文献   

13.
关于生命权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生命是蛋白质存在的一种形势,法律意义上的生命仅指自然人,而不指其他生命形式,它始于出生,终于死亡,人类保护有生命的野生动物,但野生动物并不享有生命权,生命权的内容包括生命安全维护权和有限制的生命利益支配权,文章还通过生命权的法律保护,生命权与健康权,生命权与人格尊严,生命权与其他利益的关系来论述了生命权的价值定位问题。  相似文献   

14.
在对目前已有的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与社区护理需求的相关文献进行分析和总结的基础上,梳理、归纳和分析目前我国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和社区护理需求现状以及两者的关系,并对如何提高我国城市老年人生活质量及社区护理水平进行展望.  相似文献   

15.
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博大精深,其乐生安死、极度重视精神价值追求的生死观对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高校在开展大学生生命价值观教育的过程中要进一步挖掘儒家生死观的思想内涵,把握儒家生死观视域下的大学生生命价值观的现状,教育和引导学生弘扬“乐生”文化,营造生命氛围;开设生命课程,强化生命韧性;拓展生命意义,开阔生命胸怀;端正生命价值取向,树立生命理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寒冷地区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冬季护理方法.方法对照组45例老年心血管病患者冬季进行正常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除正常护理外,还行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比较两组患者的护理效果.结果观察组45例患者行冬季护理后,住院满意度为97%,平均住院时间为12 d,3个月内再次入院率为45%,出现脑出血1例,无死亡病例;对照组45例患者行冬季护理后,住院满意度为61%,平均住院时间为16 d,3个月内再次入院率为70%,出现脑出血3例,高血压进展为心梗6例,死亡5例.结论寒冷地区冬季对老年心血管病患者的护理除正常护理外,还要加强饮食护理、心理护理和生活护理,这样可降低老年患者的再次入院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护生的连续护理干预对独居老人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独居老人40例,给予连续护理干预3个月,干预前后采用生活质量量表分别进行生活质量的评价.结果干预前后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高于干预前.结论护生的连续护理干预能够显著提高独居老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8.
死刑替代措施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死刑替代措施的研究有助于推动中国死刑制度改革。国外死刑替代措施的立法例与构想有四种:以绝对的无期徒刑替代死刑;以相对的无期徒刑替代死刑;以有期徒刑替代死刑;以不定期刑替代死刑。在我国应当以特殊的无期徒刑替代死刑。以特殊的无期徒刑替代死刑时,我国刑法总则和分则的内容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相似文献   

19.
社区作为中老年人活动的常驻空间,承载居民日常活动、公共交往等需求,活动参与多样性对中老年人的健康水平具有积极影响。从多维度参与形式出发,基于太原市社区调查数据,构建结构方程模型,对中老年人参与途径与体系进行综合性分析,认识其差异性与关联性,并分析其潜在关系及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场所依恋可正向调节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水平,直接和间接产生总效应值0.595,且场所认同感有助于提高社区参与活力;社区线下参与对生活满意度产生总效应值0.132,线上参与产生总效应值0.059,社区线下参与可影响线上参与,且二者为正向促进关系;人口学变量也可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老年人的生活满意度,且影响程度从大到小依次为受教育程度、居住方式、工作类型、年龄、性别。根据研究结果提出中老年人社区参与提升的优化策略,可为城市社区参与活力的激发和提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