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在假定股票价格服从Ito过程条件下,讨论了采用组合期权交易策略的投资者获益的概率及损益的数学期望,得到了具体计算式,只要投资者获得相应数据,通过具体计算式加以计算,便可以为期权投资者提供数量上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期权投资者具有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2.
相比期货投机的风险,期权交易可以为其避险,期权交易以小博大、风险确定等独有的投资特点吸引了更多投资者的参与,面对不同的市场情况,可以提供更多灵活的交易策略。  相似文献   

3.
欧式期权两种投资策略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基于欧式买入期权(call option)及Black-Scholes期权定价理论,讨论了欧式期权两种不同投资策略的风险和收益之间的关系,并用沪市30只股票的数据进行了实证分析。  相似文献   

4.
阐述了商品期权交易的特征,对期权价值评估、期权交易过程进行了分析,总结归纳出期权内在价值及投资报酬率的计算公式。还对各种期权保值投资策略进行了分析,指出了发展我国期权交易的可行性和必要性。  相似文献   

5.
在非均衡市场投资组合套利机会存在性假设的随机市场的基础上,先对T—期权和均衡价格进行定义,对定义进行了分析和说明。利用随机分析的相关知识,在市场完备性条件下证明了欧式看跌和看涨期权价格相等,都等于均衡价格。另外,在相同的假设条件下,讨论了期权(欧式)的套期交易策略的选择,并构造性地获得了套期交易策略及其相应的计算公式。为说明问题起见,举例说明了如何计算得到具体的投资组合套期交易策略的表达式。  相似文献   

6.
李响 《创新科技》2016,(8):37-39
本文基于布莱克-肖期权定价模型,对保护性看跌期权策略、再平衡理论进行了研究。将保护性看跌期权策略应用于50ETF指数,并在实证分析中创新性地融入了再平衡操作,资金曲线与相关指标分析表明该策略在降低投资风险、提高收益方面具有显著效果。  相似文献   

7.
潘碧云 《科技信息》2013,(3):187-187,225
本文旨在介绍期权以及定价,并阐述应对期权交易风险的策略及三种模型:delta对冲策略、Leland模型和BV模型以及Walley-Willmott模型。通过对这三种模型的比较,本文认为Walley-Willmott模型的对冲效果较前两种更好。  相似文献   

8.
期货与期权的组合在套期保值策略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同时使用期货与期权的套期保值策略。每个投资者根据不同的需求对未来价格变化有不同的预期和不同的风险承受力,对此可用概率论和金融定价理论,根据目前的期货价格、各种不同敲定价的期权价格,以及投资人的风险承受力和对价格走势的估计,找出最优投资组合。最优的标准是在一定的风险范围内使收益的数学期望达到最大。  相似文献   

9.
研究了市场需求与商品销售价格相关条件下,基于期权契约和现货市场联合采购的销售商商品定价与订货策略.分别构建了线性和非线性需求函数下基于期权契约的市场需求与销售价格相关的订货模型,讨论了两种模型下销售商的期权最优订货量和最佳商品定价问题.结果表明:现货市场的引入对销售商收益的增加起到了促进作用;对于两种需求函数,销售商合理制定商品定价和订货策略均能够实现自身收益最大化,并通过数值分析对结论的正确性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0.
Black-Scholes期权定价模型成功解决了有效市场下的欧氏期权定价问题,然而,在现实的证券市场中,投资者将面临数量可观、不容忽视的交易费用。随着期权以及期权理论的不断发展,期权定价问题引起了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和投资商的不断关注。文章针对在波动率s(t),无风险利率r(t),红利率q1(t),储藏支付率q2(t)均为时间t的确定性函数和在证券市场中有交易成本的假设下,得到了欧氏商品期权的定价公式,从而获得欧氏看涨期权和看跌期权的定价公式及它们的平价公式。  相似文献   

11.
研究了考虑零售商面临资金约束条件下的多零售商组成的多渠道供应链模型中的定价策略问题.根据零售商资金状况不同,利用Stackelberg与Bertrand博弈理论分析资金充足与不足条件下的供应链上下游关系,给出了制造商与零售商各自定价决策行为,分析定价决策行为对供应链各成员绩效的影响.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资金充足条件下,制造商可以获得最高收益,而零售商获得较低收益;在资金不足条件下,与银行借贷策略相比,制造商和零售商利用推迟支付策略可以使双方获得更高收益;在资金约束条件下的多零售商组成的多渠道供应链,推迟支付策略仍是最优定价决策.  相似文献   

12.
动态联盟合作伙伴的博弈分析与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供应链管理是企业新管理模式的典型代表,是企业价值链的一部分,现今被称为企业第三利润的源泉。动态联盟是现代企业合作的重要形式之一,它可以有效地降低企业交易成本,同时联盟内的成员企业能够共同分担风险。文中论述了企业动态联盟产生的背景和影响其合作的因素,应用博弈论的思维对企业结盟行为分析,得出在不同条件下企业最优行为决策,同时提出评价和选择最优合作伙伴方法。  相似文献   

13.
研究了突发事件环境下制造商的供应应急管理策略问题.以单源采购策略为基准,分析了风险双源采购和混合双源采购2种不同应急策略防范突发事件导致的供应中断风险的有效性,比较了不同双源采购策略下制造商的最优订货和期望利润,分析了制造商对供应应急策略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双源采购策略在防范供应中断风险方面优于单源采购,制造商在单源采购与混合双源采购情形下的总订货量相等,但小于风险双源采购情形.混合双源采购时,随着风险供应商中断概率的增加,尽管要承担更高的采购成本,制造商仍将增加对可靠供应商的使用.  相似文献   

14.
基于消费者对信息平台可信度和产品绿色度的认知差异,构建包含零售商和制造商的Stackelberg博弈模型,探究信息平台影响下的供应链绿色产品研发策略,对比分析非联合研发策略和两种联合研发策略的优劣。研究表明:信息平台可信度和产品研发成功率的提高能推动绿色产品研发努力度和各方利润的增加;通过对比不同策略发现,存在收益共享比例的范围,使收益共享策略下的零售商和制造商利润都优于其他策略;尽管信息平台可信度的提高会使收益共享策略的研发努力度和零售商利润提升更快,但对制造商利润和供应链总利润的影响却并不明显。  相似文献   

15.
基于看涨期权柔性契约讨论了由一个制造商与一个零售商组成的两级供应链的协调问题。通过推导制造商的最优生产决策及零售商的最优订货决策,得到了使供应链整体利润达到系统最优利润的契约参数设置集合,且与批发价格契约相比,采用集合中的契约制造商、零售商及供应链的整体利润均高于批发价格契约下的利润。  相似文献   

16.
运用数学建模和博弈论分析方法,研究同质 Stackelberg 市场中技术许可方对其专利技术质量拥有私人信息时的许可行为. 模型中,许可方不再是独立的研发机构, 而是作为市场中的内部创新者参与生产和竞争.在满足被许可方能接受许可的情况下, 使许可方利润最大化,确定固定转让费、单位转让费以及混同合约与分离合约的最优选择. 为参与主体提供理论参考,以提高技术许可效率.  相似文献   

17.
给出一种新型期权--可转换期权的定义及其模型的基本假设,采用停时理论和期权定价的鞅方法得到可转换期权的定价公式,并将可转换期权的价格与标准欧式期权的价格进行对比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当现实市场中由各种不确定因素引起的股票价格、无风险利率、波动率等因素发生较大变化时,可转换期权相比标准欧式期权具有风险小、潜在获利机会大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中国股市日度反向利润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重叠法对中国A股股票超额收益率进行日度检验,结果表明:当形成期和持有期为1~5个交易日时,中国股市存在统计显著的日度反向利润.同时,进一步将日度反向利润与日周效应这两种异常行为相结合,研究周内各交易日股价变动对日度反向利润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当持有期为周一时,反向策略收益表现为动量效应,对日度反向利润影响为负;周二、三、五时表现为反向效应,对日度反向利润影响为正。  相似文献   

19.
This research examines how to use an option contract to coordinate a retailer-led supply chain where the market information can be updated. Based on Stackelberg game theory, we build a mode with one supplier and one retailer in which the retailer designs contracts to coordinate the supplier's production in a two-mode production environment. This focuses on an option contract that consists of two option prices and one exercise price. By theoretical analysis and numerical example, we find that such a contract can coordinate the supplier and retailer to act in the best interest of the channel. The optimal pricing conditions are given as follows: First, option prices should be negatively correlated to the exercise price and should be in a relevant range. Second, the first-period option price should be no greater than the second-period price and should be linearly correlated to the second-period option price when the latter is beyond some threshold. The results show that such option contracts can arbitrarily allocate the extra system profit between the two parties so that each party is in a win-win situation.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