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自有人类以来,瘟疫一直与人类相伴而行,并是人类生存的主要威胁之一.18世纪末,法国巴斯德的研究证明,传染病是由病原微生物引起的.在此后的几十年里,疫苗的发明、各种微生物检测技术的发展,以及抗菌药物的发明,大大地增强了人类抗击微生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2.
正疫苗是目前人类可以彻底控制某些传染性疾病的唯一武器,它不但保护了个体免受传染病病原体的侵袭,而且在群体中也限制了病原微生物的传播。可以说,疫苗的发明与使用,是人类文明的伟大成就之一。自200多年前牛痘疫苗的发明到今天数十种疫苗的广泛应用,就是一个人类认识并掌握使用生物科学技术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1822-12-27~1895-09-28)是法国伟大的科学家,他发明了狂犬病疫苗,并于1885年7月6日,首次给被狂犬严重咬伤的9岁男童约瑟夫·迈斯特(Joseph Meister,1876-02-21~1940-06-24)治疗并获得成功。从此,人们普遍将巴斯德使用狂犬病疫苗首次对人进行接种的这一日期(7月6日),作为了人类历史上用人工制备疫苗来征服传染病的时代起点。到2015年7月6日,历史的车轮已经走过了漫长的130年。纵观巴斯德的科学生涯,可以大致划分为3个阶段:11856年前的化学年代;2以1856年研究发酵开始接触到了微生物为起点,进入生命科学年代;3以1865年研究蚕病为起步标志,进入医学(包括兽医学)年代。巴斯德在化学、生命科学、医学乃至农业领域都有独到的发现与研究,然而使他留芳千古的是病原学说的创立和免疫预防接种的发明。在发明疫苗的探索中,巴斯德找到了开启疫苗大门的钥匙——控制病原体的毒力。他发现了使鸡霍乱病原细菌——多杀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 multocida)自然减毒的途径,更可贵的是使炭疽芽孢杆菌发生人为的毒力变异,并成功发明了鸡霍乱疫苗、炭疽减毒疫苗。在对狂犬病疫苗研究中通过采用兔脑传代的方法,建立了由街毒向固定毒演变的狂犬病病毒固定毒经典理论,并成功研制出了安全有效的狂犬病疫苗,同时建立了对狂犬病的巴斯德预防治疗法。狂犬病疫苗百年来虽不断地推陈出新,但巴斯德创造的原理仍为经典的指导原则。  相似文献   

4.
浅谈图书馆卫生防疫工作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国家相关规定,分析了图书馆常见病原微生物以及传染病在图书馆的传播情况,探讨了图书馆传染病传播途径,提出了图书馆应采取的卫生防疫措施.  相似文献   

5.
在实验动物中 ,有些微生物 ,如病毒、支原体、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等 ,是啮齿类和家兔的常见传染病的病原 ,而且多呈隐性感染 ,而影响了实验结果的准确性。所有动物的传染病 ,无论是显性还是隐性 ,均可增大生物的变异性 ,用这些动物做实验后 ,会进一步增大这种变异性 ,或者导致生物材料的污染 ,如移植肿瘤或其他组织、细胞株及血清时 ,使其他动物也发生感染 ,甚至传染给人 ,发生人畜共患病。因此对实验动物建立一个卫生监测程序是非常必要的。卫生监测是一个综合性问题。他不仅是一个实验报告 ,而且也是实验动物技术人员、设备管理人员、兽医…  相似文献   

6.
目的检测贵州小型猪病原生物携带和感染状况,为进行微生物与寄生虫控制提供依据。方法采集贵州小型猪封闭群皮毛、分泌物、血液及粪便等标本,采用形态观察、生化反应和血清学方法检测不同部位共36种微生物与寄生虫指标。结果在36种检测指标中,该种群对28种病原生物有不同程度的携带和感染。结论贵州小型猪的病原携带和感染现状是对其进行微生物与寄生虫监测和控制的主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李继忠 《奇闻怪事》2009,(2):140-140
“化学消毒剂”主要作用是将病原微生物消灭于人体之外,切断传染病的传播途径,达到控制传染病的目的。家庭常备的消毒剂一类是处理小伤口和身体消毒剂;一类是生活环境消毒剂。  相似文献   

8.
走近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重点实验室成立于2008年12月,以开展重要病原微生物与免疫生物学的基础与应用基础工作。研究着重于动物源性病原跨种间传播、分子进化研究,揭示病原一宿主相互作用的分子机制,为传染病防控和免疫生物学发展提供基础性、前瞻性的技术与理论支撑,坚持源头创新,推动相关技术产业发展。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发生的与传染病以及生物安全相关事件,如2003年严重急性呼吸系统综合征(SARS)和近期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等,以及合成生物学技术在人造生命方面的安全风险,提示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的现状不容乐观。如何重构、重建、重塑人类与微生物、尤其是病原微生物之间的关系,已成为重要的现实问题。结合国内外关于人体共生微生物尤其是肠道菌群与慢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从生命起源与协同进化的角度考虑,提出需要正视微生物本身应有的生存空间与生存逻辑,辩证分析并重构人与病毒、人与菌群之间的平衡关系,从人菌共生、人菌共赢的角度出发,通过改善人体共生微生态环境,提高人体免疫力,为传染病防控和生物安全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
 1888年, 著名法国微生物学家巴斯德成立了一家独特的私立科研机构, 命名为“巴斯德研究所”。成立以来, 该所共有10位科学家获得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巴斯德研究所不仅是微生物学、免疫学、传染病学等学科的起源地, 而且在研究所成立之初就开发出可以大范围应用的狂犬病疫苗、炭疽杆菌疫苗。  相似文献   

11.
目前,有证据表明抗拮微生物在抑制不同类型土传植物病害方面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不充分的证据以及对根际环境中生产抗生素的微观机制不了解,抗生素在生物控制和对微生物作用方面的重要性受到人们的质疑。报告基因系统和生物分析检测技术表明抗生素是由不同植物在根际环境中产生的,影响细菌生物控制剂产抗生素的非生物因素有:氧气,温度,特定的碳氮源以及微量元素。对微生物生产起决定性作用的生物因素有:植株本身,病原微生物,产生株的细胞密度等。本文对采用细菌生物控制剂产抗生素的最新进展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12.
最近在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流行病学调查,检测手段以及致病因子控制方面出现了许多新的研究进展.特别是基因组序列以及基因组学和后基因组学工具的广泛应用,为病原微生物遗传学和生理学提供了丰富信息,也为病原微生物快速检测和控制研究提供了大量新手段.主要针对最近关于食源性病原微生物的检测和控制技术研究进展进行综述.目的是为食品安全管理以及食源性病原微生物控制策略提供技术支撑和带来一些新思考.  相似文献   

13.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灵活运用目标法、设疑法、比喻法、比较法、归纳法、应用法等六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4.
微生物在海洋污染环境中的生物修复作用   总被引:46,自引:4,他引:46  
海洋环境微生物学作为生命科学、环境科学及海洋科学紧密渗透、相互交叉的新兴学科,近年来有着突飞猛进的发展。特别是利用微生物为主体的生物修复在治理海洋中有毒有害污染物的作用日显重要,已成为当今国际海洋环境科学与工程研究的热点之一。阐述了生物修复技术发展的基础——微生物降解作用,微生物的生态、生理、进化等问题,强调了生物修复在治理海洋污染环境中应用的重要性,报道了作者近年来以新思路、新方法、藉海洋微生物的特殊功能与特点对海洋环境中的主要污染物——石油、农药、赤潮灾害与毒素以及病原性微生物等修复作用的新成果,展示了厦门大学在该领域所进行的若干创新性、前瞻性研究工作以及生物修复技术在海洋污染环境中广泛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5.
正地球上有约五分之一的生物藏身地下,但人们对地下生物王国知之甚少。美国科学家日前在科罗拉多州发现了新的庞大地下微生物种群,并对这些微生物进行了基因测序。美国劳伦斯伯克利国家实验室和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的研究人员日前在研究报告上说,他们在科罗拉多州赖夫尔镇附近一个地下蓄水层  相似文献   

16.
杂草生物治理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国内外以昆虫、病原微生物、动物、植物、微生物代谢物治理杂草的研究概况,指出杂草生物治理具有对环境安全、持效性强、经济效益高等优点,是实施杂草治理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具有十分重要的生态、环保和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17.
李婷 《科技信息》2011,(34):379-379
在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教学中,灵活运用导入法、比较法、目标法、案例教学应用法、CAI课件组织教学法五种教学方法,可以提高病原微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的教学质量。  相似文献   

18.
疫病的发生往往是多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但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外界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及扩散或场内本身就存在的病原微生物的扩散所造成.如何控制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扩散是维持和提高猴群健康水平的关键,也是保障猴场良好生产次序和持续健康发展的关键,只有通过规范的消毒措施才能防止病原微生物的侵入和减少环境中病原微生物的数量.从而减缓病原微生物的扩散,为猴群健康提供良好的环境保证.  相似文献   

19.
中草药是特殊商品,对农药残毒具有更高的要求。根据有关文献从天敌昆虫、天敌动物、微生物、昆虫病原线虫及植物源农药利用等方面概述和讨论了中草药害虫的生物防治技术。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水资源的微生物安全性逐渐引起关注,传统的消毒技术(如氯消毒、紫外消毒)已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纳米材料的迅速发展为水中病原微生物控制技术的革新提供了良机。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利用零价金属纳米材料(如银、铁)、金属氧化物纳米材料(如二氧化钛)和碳基纳米材料(如碳纳米管)等纳米材料控制水中病原微生物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纳米材料去除水中病原微生物的机理,从纳米材料自身特性(如尺寸、化学组成、化学结构和表面修饰等)、微生物(如微生物种类、微生物初始浓度等)和环境条件(如pH值、溶解氧等)3个方面阐述了影响纳米材料去除水中病原微生物的主要因素,指出了纳米材料在去除病原微生物的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展望了纳米材料在水中病原微生物去除方面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