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正> 中央领导同志曾多次深入旱区视察,研究旱地农业的发展问题,并作了一系列指示。发展旱地农业是党中央的一个重要战略思想,从现在起,就必须自觉地把我省旱地农业开发列入全省建设的日程。我省中北部地区年降雨量都存750毫米以下,属半干旱和半湿润易旱区,但实际上淮河以北广大地区年际、月际降水变幅都大,年年旱涝不匀,常出现冬干、春旱、夏涝的局面,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经常遭受干旱的威胁。全省易旱土地面积很大,除水浇地外,没有灌溉条件的旱地,尚有百分之六十以上。这些地方每年生产  相似文献   

2.
浅谈集水农业河南农业大学农学系刘万代兰州大学干旱农业生态国家重点实验室赵松龄水是生命的介质,没有水就没有生命。农业的本质是通过生物同化环境把自然资源转化为农产品的生物学过程。没有水的保证,任何农业的丰收都是不可能的。要使缺水农业区高产稳产,亏缺的水分...  相似文献   

3.
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发展预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甘肃省 1 990~ 1 999年主要农业机械拥有量和农业产出及主要生产要素投入量的统计数据 ,采用时序分析法和灰色系统理论 ,结合定性分析 ,建模预测了甘肃省 2 0 0 0~ 2 0 1 0年主要农业机械的发展前景 ,并用柯布—道格拉斯 (Cobb- Dauglas)生产函数法估算了未来 1 0年甘肃省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结果表明 :未来1 0年甘肃省农机总动力、原值和以小型拖拉机及其配套机具为主的农业机械将会有较大发展 ,农业机械化对农业产出的贡献率可望达到 3 5.87%左右  相似文献   

4.
WTO与甘肃农业发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是我国融入世界经济的新起点。在这一历史性机遇与挑战面前,甘肃省传统的农业结构和经营机制均面临着严峻的考验。本文从农业结构调整,生产规模,支持体系等方面论述了甘肃省如何在发挥传统优势的基础上,制定积极的应对措施,以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5.
改革开放给我国信息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机遇。利用信息产业的发展去武装我国传统农业,就可以为我国传统农业注入新的技术活力,使我国传统农业得到快速的发展。[第一段]  相似文献   

6.
21世纪的中国农业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生产规模化、经营专业化、技术现代化和管理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生产的主要特征,特别是面对加入WTO后带来的机遇和挑战,农业生产迫切要求信息技术的支撑,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内涵。因此,加速发展农业信息化,已成为实现农业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加快河南省农业信息化及信息技术系统的研究,更是实现河南省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的必然选择。  相似文献   

7.
付平 《河南科技》2007,(11):21-21
<正>农业信息化是指在农业领域充分运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培育和发展以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的生产力,大幅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加速实现农业产业  相似文献   

8.
<正> 科技示范户是农业科技通往千家万户的桥梁和纽带。广泛开展科技示范户达标活动,充分发挥各类示范户在发展农业经济中的作用,是搞好农业科技推广的新路子,对促进农业再上一个新的台级具有重要意义。为此,我们对唐河县开展科技示范户活动作了比较全面的调查、分析,并提出了继续开展这项活动的意见。基本情况唐河是个农业大县,在全区农业发展中  相似文献   

9.
当前,我国农业和农村经济已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农业现代化的实现已摆在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之中。农业机械化是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主要标志。正确认识农业机械化在小康社会和现代建设中的先行作用,并且以此来调整和确立我们的工作思路和行为方式,认真谋划和大力推进农业经济的健康发展,这不仅仅是一个思想认识上的方法问题和学术理论上的概念问题,而是一个事关农村经济和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战略问题。  相似文献   

10.
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测算方法及应用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各种计算方法的讨论,确定了测算甘肃省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的数学模型,计算出1988-1997年的农业科技进步贡献为45.89%,并对甘肃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到2000年实现50%的目标提出相应的措施。  相似文献   

11.
根据河北坝上地区人口、气候、水资源、土地资源及生态环境现状,提出位于我国北方农牧交 错带中段、生态环境脆弱带中最脆弱地段的河北坝上地区,土地整理工程要特别注重生态环境建设 和保护,科学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控制耕地总量,加大退耕还林还草力度,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加 强农田防护林网建设,调整农业种植结构,推动当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2.
以海南省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土地利用特点及土地开发整理的实践为基础,分析影响海南省土地开发整理的主要因素,采用归类和叠加的方法,将海南省划分为4个一级工程类型区和5个二级工程类型区(工程模式),并归纳总结了不同工程类型区土地开发整理的工程组合模式.  相似文献   

13.
海南东北区中药资源及南药生产发展策略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科学地调整海南农业生产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依据海南东北区自然环境、农业生产条件和中药资源,规划出海南东北区南药生产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本文对通榆县的土地类型及综合自然区景观生态设计进行了探讨,其目的在于为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合理布局农、林、牧、渔业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通榆县是吉林省农业发展最为重要地区之一,沙化、碱化造成这一地区生态环境的日益恶化,因而对这一地区景观生态规划是非常必要的。  相似文献   

15.
甘肃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4~10月降水的气候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对甘肃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12个站1971-2000年4~10月降水,用EOF和REOF方法进行了分解,分析其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甘肃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4~10月降水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最少的是景泰站为175.2mm,最多的是广河站为449.4mm,并呈从北到南、从西到东依次递增的态势,景泰有一干舌,一直南压到兰州、永靖一带,广河有一湿舌,北抬到榆中附近,南部和北部具有相反的分布趋势.其年际间变化振幅十分明显,最大值出现在1978年为415.0mm,最小值出现在1982年为199.1mm,最大值是最小值的1倍多.20世纪70年代初、80年代末和90年代后期为少雨段,其余时期为相对多雨时段,特别是90年代以来,降水呈持续减少的趋势.70年代其西部和东部减少,其余增加,80年代西部减少,东部增加,90年代西北部增加,东南部减少,综合反映出甘肃黄土高原干旱半干旱区4~10月降水时空分布特征的复杂性.  相似文献   

16.
通过系统查阅有关文献资料,结合平谷区2002年土地利用现状图和2000年5月1∶1万遥感影像图,对北京市平谷山区土地利用现状进行野外调查,综合分析山区土地资源持续高效利用的可行性,认为发展高效观光型经济林和经济型生态防护林是两种较好的山区土地利用模式.并对山区土地利用模式重建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了评价,提出了在山区土地利用模式重建过程中采用植物嫁接技术使低山区天然次生酸枣灌丛转化为经济型生态林;在山前修筑集雨工程以涝补旱,大力推广节水灌溉,保证水资源高效利用;优化山地土地利用结构,采用生物防治法以防止农业面源污染扩大等措施.  相似文献   

17.
县域土地利用变化研究——以福建省长乐市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变化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它在全球环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以福建省的县级市长乐市为研究对象,探讨县域土地利用的数量变化和土地利用程度,对1997-2006年长乐市各乡镇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进行统计、计算和分析.结果表明,长乐市近几年耕地面积锐减,而居民点及工矿用地则有大幅度地增加,这说明长乐市经济在快速发展的同时,土地利用也存在着不合理利用的问题,就这些问题提出相应对策.  相似文献   

18.
摘要:分析了广西容县土地利用情况,包括耕地现状以及上级下达的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的基本农田,划定前的基本农田的数量情况、质量情况和分布情况,划出划人情况,其中划出的基本农田包括不可调整的农用地、建设用地、坡度大于25°的耕地、不稳定耕地、土规预留范围内农保、零散分布图斑、零星达不到上图面积的村庄。  相似文献   

19.
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趋势研究--以兰州市西固区为例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在分析兰州市西固区土地利用特点的基础上 ,将土地利用分为农业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和其它用地 ,利用本区 1 987年~ 1 999年的土地利用统计资料 ,建立灰色动态预测 GM( 1 ,1 )模型 ,对西固区未来 2 0年的各类土地利用作出预测 ,定量描述它们的变化趋势 .模型的计算结果显示 ,农业用地有下降趋势 ,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增长较快 ,其它用地稳中有减 .然后根据西固区实际 ,结合河谷型城市共有的特征 ,采用定性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河谷型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特定规律 ,并提出解决此类城市土地供需矛盾的一些建议  相似文献   

20.
作为农业大省的传统农业区域,黄淮地区产业结构经历了深刻的变化,其经济增长已不单单依靠农业支撑,伴随着地区工业化、城镇化的推进,更多的依赖于工业、服务业.因此,借助偏离份额分析模型,对黄淮地区产业结构和产业竞争力进行了研究,在此基础上,明确黄淮地区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确定产业发展重点,为加快黄淮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