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分析早高峰单起点多讫点公交系统的均衡乘车行为。考虑乘客对公交内部拥挤敏感程度不同,分析乘客出行成本构成,乘客在拥挤成本、延误时间成本和乘车时间成本之间权衡,做出乘车班次选择,以此建立均衡乘车模型。研究结果表明异质用户下单起点多讫点公交均衡具有如下性质:目的地相同的乘客分布在连续班次,且越靠近最优到达班次,累计乘客人数越多;连续两站都有出行者乘坐特定班次时,在之后站点登上该特定班次的总人数为常数;目的地相同的不同类型乘客最多在一个班次上混乘;对拥挤敏感的乘客会乘坐对应的远离期望到达时间的班次;对拥挤不敏感的乘客会乘坐对应的靠近期望到达时间的班次。研究结果有利于加深对公交乘车行为的理解,为公交调度管理提供辅助支持,进一步完善公交均衡模型的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2.
为了指导城市轨道交通运营、规划及管理,在考虑轨道车厢内拥挤和早到与晚到成本的情况下,通过建立轨道交通廊道中的出行动态均衡模型,研究了模型算法以及出行时间价值对乘客出行分布的影响.如果乘客通过权衡拥挤成本与延误成本,选择最佳轨道班次使得个人出行总成本最小,那么会达到出行成本的用户均衡状态.基于Frank-Wolfe算法迭代计算轨道交通廊道中用户出行时间分布均衡解.结果 表明,均衡状态时,不同讫点的乘客连续分布在不同班次之间,人数分别在各自误时成本最小的车次上达到峰值;晚到成本增大到一定程度时,没有乘客选择晚到的班次;减少单位早到误时成本时,乘客只权衡拥挤成本来选择班次.研究结果不仅对轨道交通管理有一定理论意义,也对个人出行选择行为有一定的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3.
文章研究了早晨高峰期乘客从居住地乘公交车到达工作地的交通行为;假设乘客对拥挤敏感程度具有异质性,在多起点单讫点的线路上建立了考虑时间延误成本和车内拥挤成本的均衡乘车模型;探索了均衡状态下的性质;算例结果支持模型的结论,反应了不同类型的乘客间的混成特点及其分布特征。研究结果有助于掌握人们出行的基本规律,对指导公交调度与管理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提高常规公交的出行服务质量,建立了考虑车内拥挤状态的公交弹性发车间隔优化模型.通过量化车内拥挤状态,给出各拥挤状态下的乘车成本;建立了线路各区间的拥挤状态转移函数.考虑乘客的车内拥挤状态感知,建立站点乘客随时间的上下车数量的度量模型;构建乘客出行成本度量模型,以乘客出行成本与车辆运营亏损之和最小化为目标函数,建立了公交弹性发车间隔优化模型;并设计遗传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结果表明:优化模型能够有效降低出行成本.模型对等待成本有着“补短板”效果,对乘车成本有着“削峰”效果,即通过增加乘客到站量小站点的等待成本,降低乘客到站量大站点的等待成本,削弱乘车成本峰值的手段,达到总成本最低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前,地铁在高峰期存在车厢内客流量大、过度拥挤等问题,且城市地铁运营收益状态存在较大改善空间。为此,本文从收益管理和拥挤定价角度出发,采用SP调查和数据挖掘等研究方法,在对乘客心理和行为分析的基础上,研究构建基于人工智能系统(Agent)仿真模型的地铁分时定价机制。尝试将收益管理应用于地铁定价策略中,为实现提高地铁服务性和经济性的双赢目标提供建议和对策。结果表明:3种不同收入人群乘客Agent的转移率随时间而变化,转移率因票价上涨而增加;而且地铁票价涨幅过大会导致一部分乘客转移到地面公交系统。可见地铁的分时定价能有效分散客流,降低满载率。  相似文献   

6.
针对BRT通道内乘客优化引导问题,文中从BRT快速通道内的乘客需求特性角度出发,根据乘客起讫点(OD)需求与快速通道的线路特点对乘客进行分类,考虑影响在站乘客总效益的各个出行成本(乘车时间成本、延误等待成本和拥挤成本),采用客流分配的方法对到站线路车辆分配不同类型的乘客,并对不同类型的乘客需求采用不同的分配原则,在此基础上建立基于乘客效益最大化的BRT均衡配流模型,并通过设计改进的遗传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算例分析表明,该模型可以在满足乘客总效益最优的情况下得到各条线路的乘客分配方案。与不使用该方案相比,算例乘客出行总成本减少162.3元,成本减少17.68%,证明了文中模型的有效性和实用性。  相似文献   

7.
围绕城市轨道交通合理票价确定问题,在全面分析票价变动对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路客流量、票价收入、运输成本、外部效益等影响的基础上,建立了基于运营效能的城市轨道交通既有线路的合理票价计算模型,并以上海轨道交通5号线为例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表明,票价提高虽然能够增加城市轨道交通的票价收入,但是单位乘客的运输成本和运营成本均随票价的逐步提高而逐渐增加,同时运营效能将逐渐降低;反之,票价降低虽然减少了票价收入,但是单位乘客的运输成本和运营成本均随票价的逐步降低而逐渐下降,同时运营效能逐步提升.为此,建议以城市轨道交通运营效能最大化作为确定城市轨道交通合理票价的基本依据.  相似文献   

8.
以北京市地铁乘客为研究对象,调查了地铁票价调整政策实施是否使其产生迁居意愿,通过logit回归模型,分析居民迁居意愿与通勤成本及自身社会经济要素的关系.结果表明,通勤成本对居住选择存在显著影响,地铁调价造成的通勤成本变化与居民迁居意愿存在正相关关系,通勤费用较高的家庭更倾向于考虑迁居.此外,居民迁居意愿的影响因素还包括住房位置、是否为自有住房,以及对地铁票价调整政策的接受程度.  相似文献   

9.
构建的客流分析模型由三部分组成,首先在随机用户均衡分配理论的基础上建立乘客路径选择模型,确定乘客选择路径的原则和客流分配的基本依据;其次,以轨道行程时间、车内拥挤度及平均候车时间作为影响乘客出行成本的主要因素建立乘客出行成本模型;再次,通过建立弹性需求模型,考虑乘客出行意愿与服务水平的相互影响.最后运用案例,对客流分析模型进行验证,并得出快慢线组合运营对轨道交通走廊运营效率的影响效用及相关结论.  相似文献   

10.
基于NL模型的北京公共交通票价对出行方式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SP(stated preference)调查挖掘了更多乘客选择出行方式时关注的因素,对比研究了MNL(multinomial logit)与NL(nest logit)模型机理,构建了更具适用性的交通方式选择NL模型,以北京市为例验证了模型的可靠性。应用模型分别探究了常规公交及地铁票价变化对乘客交通方式选择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常规公交票价的增加,0~10 km范围内常规公交出行者向私家车转移,10 km以上则会选择地铁出行;而随着地铁票价的增加,地铁出行方式的分担率明显下降,并导致公共交通分担率的下降。通过探究公共交通票价变化对乘客出行方式选择的影响,为北京市公共交通票价调整提出合理建议。  相似文献   

11.
基于乘客等待时间的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调整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突发事件导致列车晚点情况下城市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调整问题.从乘客角度出发,提出了“首站控制”和“多站协调控制”两类列车运行调整策略.考虑列车能力约束和列车区间运行时间、追踪间隔时间等运行条件约束,以受突发事件影响的全部乘客等待时间最小为优化目标,建立了基于两类调整策略的列车运行调整模型,采用Lingo软件进行求解.以某简化线路为算例,与不采取控制策略相比,两类策略下乘客等待时间均节省约9%,结果表明了模型的有效性,能够为轨道交通列车运行调整提供辅助支持.  相似文献   

12.
为满足公交客流走廊集聚的需求,研究了全程车和区间车形成的多服务模式公交优化设计问题.针对公交走廊需求特征,利用公交客流起止点(OD)数据,建立了双层优化模型,上层模型以发车频率和公交座位数为主要输出参数的公交设计研究模型,下层模型为经典的随机选择(SUE)模型,应用序列二次规划(SQP)算法求解模型.最后结合相关案例给出了优化算例,案例结果表明,模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能够较好地反映公交车内拥挤对乘客出行成本的影响,能有效地提高公交走廊的运营效率.同时,模型通过输出不同站点上车在各站点能找到座位的概率,优化乘客选择不同公交出行的行为,均衡了公交客流,提高了车辆服务质量.  相似文献   

13.
杨舒  毛保华  许奇  杨茗舒  周琪 《科学技术与工程》2021,21(23):10068-10073
地铁是居民通勤出行的主要交通工具。票价作为经济杠杆,通过影响乘客出行行为,进而影响客流量以及运营企业的效益。本文分析了票价对通勤出行行为的影响机理。首先界定了票价水平的含义,即票价负担程度。然后,创建PLS-SEM结构方程模型和中介模型分析票价与通勤行为的关系。PLS-SEM模型结果表明:票价合理性会通过影响乘客的知觉价值来影响出行行为。中介模型结果表明票价负担程度在单次票价对乘客知觉价值的影响中起中介效应。中介效应占总影响的比例在18.5%-27.68%之间,比例最高的显变量对应的问卷题目为“使用地铁通勤出行性价比比较高”。最后,基于本文研究结果,对票价水平的范围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4.
本文研究基于策略配流的公交定价方法。首先考虑基于策略的公交配流方法,研究票价变动对于公交网络中乘客需求量和公交运营商总收入的影响,在弹性需求条件下得到运营总收入最大时的最优票价。然后,在多方式交通条件下运用Logit方式分离模型分析票价变化对公交流量、公交需求比例和公交运营收入等的影响,确定了考虑公交公益性的最优票价。最后,在一个简单的公交网络上验证了该方法的实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15.
重庆市轻轨票价理论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轻轨交通票价理论的分析,根据目标不同建立多个票价模型,并从社会、轨道公司、乘客三者利益出发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然后对多个票价模型进行综合指标评定,最终确定轻轨最优票价方案.将模型实际应用于重庆市轻轨二号线的票价制定,提出了二号线票价建议方案.  相似文献   

16.
针对大型枢纽机场对周边中小机场的"虹吸效应"所产生的中小机场旅客量不足、枢纽机场日益拥堵等问题,提出了一个优化运营方案:调整机场航班频率与票价,引导中小机场旅客选择中小机场出行.基于Logit模型分析中小机场旅客出行选择行为,以票价和频率为竞争策略变量,建立枢纽机场和中小机场的非合作博弈模型,给出纯策略和混合策略Nash均衡解的存在性和计算方法.最后结合实例对模型进行验证,结果表明均衡条件下的航班频率与票价有利于提高中小机场旅客出行的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7.
以单条公交线路为研究对象,通过调整线路不同客流分布区间的通过车次数,建立了以社会总体效益最优为目标、对全程车和区间车的发车频率及区间车折返位置同时进行优化的组合调度模型,并与优化后的单一调度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了发车频率、折返点位置和费用的关系,以及实施组合调度的边界条件,最后进行了算例验证和灵敏度分析.结果表明,在客流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下,组合调度比单一调度可以更有效地降低系统成本,而且不均衡差异越明显,带来的效益越多;在出行量增加的情况下,可以通过合理地配置车辆的形式来降低整个系统的成本.  相似文献   

18.
常规公交乘客对车内拥挤的感知阻抗的调查方法与模型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SP(stated preference)与RP(revealed preference)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在分析得出车内拥挤程度分级阈值的基础上,通过Binary Logit模型分析得出不同车内拥挤程度下乘客出行选择行为效用函数,计算得到乘客出行时间价值,建立车内拥挤程度与时间价值的函数关系,进而将车内拥挤转化为时间,给出车内拥挤的乘客感知阻抗模型.  相似文献   

19.
采用SP(stated preference)与RP(revealed preference)相结合的调查方法,在分析得出车内拥挤程度分级阈值的基础上,通过Binary Logit模型分析得出不同车内拥挤程度下乘客出行选择行为效用函数,计算得到乘客出行时间价值,建立车内拥挤程度与时间价值的函数关系,进而将车内拥挤转化为时间,给出车内拥挤的乘客感知阻抗模型.  相似文献   

20.
为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断条件下乘客的路径选择行为,首先依据运营中断事件对乘客的不同影响对乘客进行分类,并给出对应的路径选择策略。其次基于出行时间和出行费用2个因素确定了广义时间费用的计算方法。然后分析中断时长对乘客的影响,构建了中断下的乘客参考点的取值原则。最后利用累积前景理论和Nested Logit模型构造了乘客路径选择模型。算例结果表明:模型计算的乘客路径选择概率结果与实际统计结果相对误差不超过10%,具有良好适用性;乘客路径选择行为随中断时长的改变呈现动态变化,短时间中断下乘客路径选择行为变化剧烈,长时间中断下乘客路径选择行为相对稳定;乘客对出行费用的接受度越高,越倾向选择出行时间短的路径;乘客对中断忍耐程度越低,对路径综合价值越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