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黄卉 《华东科技》2006,(6):18-19
“36条”里,“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作用”再一次被提到一个全新的高度。“36条”能否真正促进企业的创新活力和动力?而企业又能从“36条”里获取哪些方面的实惠?这些政策的实施又能否顺利实施?“36条”带给企业高涨的热情,而一系列的疑问和期盼又体现出企业对“36条”的关注。让我们来听听企业的声音。  相似文献   

2.
细数2020年度上海市科学技术奖项目,我们便能发现,这些项目着力关注为城市发展、市民生活提供更加丰富、完整、便捷、舒心的解决方案和应用体验,以科技创新助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透过这些科技成果,我们看到上海的创新能级正在不断提升,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政府各方都在为这份成果贡献出许多力量.例如获得科技功臣...  相似文献   

3.
吕悦 《今日科技》2024,(2):32-33
<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要建设世界科技强国,关键是要建设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创新人才队伍,激发各类人才创新活力和潜力。”人才是第一资源,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性因素。如何创造人才脱颖而出、尽展才华的良好环境?近年来,浙江省强化勇担使命的激励导向,持续开展减轻青年科研人员负担专项行动,不断优化充分激发科技人才活力的创新生态。“坚持改革赋能,强化使命与贡献并重、物质与精神并举、激励与约束并行,让广大科技人员乐于科研、勇于创新。”省科技厅相关负责人表示。  相似文献   

4.
吕悦 《今日科技》2023,(4):36-37
<正>基础研究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是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然而,基础研究并非一日之功,往往具有探索性强、预见性弱、研究路径不唯一等特点。那么,如何通过为科研“减负松绑”,有效促进基础研究能力提升?近年来,浙江省以“放管服”改革为杠杆,以“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为支点,率先在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中试行资金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撬动省自然科学基金系统化改革,进一步激发科研活力、释放创新动能。目前,浙江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的“包干”力度已在全国领先,试点项目从人才类项目拓展到重大项目,试点单位从9家拓展到35家,试点项目累计达361项,试点经费达3.08亿元。  相似文献   

5.
科学发展观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成果、新高度,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关键在于加速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实现我国的长远发展。必须走以科技创新为主导.带动和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道路,走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道路,走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跨越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6.
<正>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这是新形势下中央对科技创新工作作出的重大部署。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当前最为紧迫的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加快科技体制改革步伐,破除一切束缚创新驱动发展的观念和体制机制障碍。我们要紧紧围绕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破解科技创新"四不"问题,从科技创新活动的各个链条、各个环节入手,  相似文献   

7.
正2018年上半年,绍兴科技局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干在实处、走在前列、勇立潮头的新要求新期待,自觉践行八八战略,贯彻落实省委关于超常规力度推进创新型省份建设的决策部署,全面实施1361计划,科技创新工作呈现新面貌,主要指标稳中向好、稳中有进。全市上半年实现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259.65亿元,位居全省第五,增长11.5%,占规上工业增加值45.6%;规上工业新产品产值1014.73亿元,位居全省第四,增长19.6%,新产  相似文献   

8.
盛景荃 《华东科技》2007,(10):26-26
自2000年思源第一个产品取得成果转化项目认定以来,到目前相继有6个产品获得认定证书,产品销售额也由当初的几十万元,增长到目前的4亿多,其中用于提高电网运行稳定性的"消弧线圈自动调谐装置",2000年认定时,该产品年销售收入不过百万元,经过持续的技术创新,凭借公司独有的参数法自动调谐技术及智能接地选线技术等具有国际领先水平的技术优势,产品销售一直保持稳步上升的态势,市场份额连续多年独居市场首位,令国内外同行刮目相看.  相似文献   

9.
彭雨田 《安徽科技》2008,(10):26-27
安庆是中国最早接受现代文明熏陶的城市之一。在中国科技发展史上,安庆科技曾独领风骚、大放光芒!洋务运动后中国第一个军械所在安庆创办、中国第一台蒸汽机在安庆制造、中国第一艘机动船在安庆下水……,安庆,为中华民族的科技发展与进步发挥了重要作用。进入新世纪,特别是“十一五”以来,安庆市坚持科学发展观,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以“整合科技资源、推动科技创新”为着力点,精心组织实施创新推动、人才强市战略,重点从“整合科技计划、做大科技项目;整合特色技术、做强特色产业;整合共性技术、推动产业升级”三个环节入手,不断加快科技创新步伐,力促科技事业健康发展,为建设“千亿安庆”、“活力安庆”、“和谐安庆”提供科技支撑。  相似文献   

10.
顾建达 《科技资讯》2009,(15):206-206
还职业教育即就业教育的本来面目,走职业培训即行业培训的成功之路,产学教研一条链是行之有效的办学模式,而教师在这个链中的活力是关犍。  相似文献   

11.
12.
郭霞 《华东科技》2012,(9):53-55
通过打造载体、资金、政策三条链,闵行区全面深入推进区域科技创新服务体系建设;通过智慧闵行建设,使科技真正的走到了民间,在推动经济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同时,政府管理服务的精细化和精准化也得以充分的体现。国家、上海市和闵行区科技创新大会  相似文献   

13.
《杭州科技》2016,(3):3-3
正2015年杭州市委《关于制定杭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优化创业创新生态,打造发展新引擎。纵观世界著名的创新创业中心,无不有着优良的创业创新生态,其共同的特征包括:拥有一批世界领先的知识和成果,一批杰出的科学家和企业家,一批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大学和研究机构,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拥有适宜创业创新的社会环境、成熟的资本市场和领先  相似文献   

14.
<正>自2015年伊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上海开始研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一号课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就亲任课题组长。而2015年行至年中,一号课题也从由前期研究稳步走过了专题研究阶段。5月25日,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这一政策在科技系统内被唤作科创  相似文献   

15.
2013年,经积极争取,科技部批复安徽省在全国第二个开展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系统推进区域创新改革试验。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主要领导亲自调研指导、部署推进,分管领导亲自抓协调、抓落实,明确把"建设创新安徽,加快转型发展"作为面向未来的核心战略,出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进一步加快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意见和6个配套政策(简称"1+6"创新政策),设立创新型省份建设专项资金,召开千人规模的科技大会进行部署推进。  相似文献   

16.
正3月28日下午,市委、市政府召开全市创新发展大会,深入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歹咀重要讲话,贯彻落实全省创新发展大会精神,总结部署我市创新发展工作。市委书记陈良贤出席会议并强调,各级各部门要牢牢抓住省推进国家科技产业创新中心建设的契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和粤东西北振兴发展两大战略,集聚科技创新资源,提升区域中心城市集聚辐  相似文献   

17.
正人才,是上海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人力支撑和智力保障,按照《关于深化人才工作体制机制改革促进人才创新创业的实施意见》(简称"人才20条")要求,上海将重点在人才工作体制机制创新、"十三五"科技人才规划编制、健全科技人才培养支撑体系、提升科技人才服务效能等方面加强工作推进。根据"十三五"科技人才发展规划编制工作安排,上海有序推进了相关专题研究工作和规划文本编制工作,完成了9项专题研究,为规划编  相似文献   

18.
2019年国务院印发的职教20条成为职教领域改革发展的指引,未来将长久作为职业教育发展的遵循。其中,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保证之一的教材成为职教20条提出的重要改革内容之一,该方案从教材建设多个方面提出改革要求。该文主要从制度体系完善方面、教材多元合作开发和教材制度化更新等方面来探讨未来教材建设改革思考。  相似文献   

19.
刘毅 《广东科技》2014,(13):12-13
正《广东科技》:近年来,我省科技管理部门不断引导企业加大创新投入,在此次奖励大会中,您对企业交出的成绩单如何评价?黄宁生:首先,正如你所言,我省科技部门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指导下,不断加强对企业创新的引导和鼓励,通过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使得企业创新能力指标一直位居全国前列。  相似文献   

20.
自2015年伊始,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号召下,上海开始研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这一“一号课题”,上海市委书记韩正就亲任课题组长。而2015年行至年中,“一号课题”也从由前期研究稳步走过了专题研究阶段。5月25日,市委十届八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意见》--这一政策在科技系统内被唤作“科创22条”。“科创22条”明确将在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金融、知识产权、人才等领域出台具体操作细则和办法,提出上海科创中心建设的“两步走”规划:2020年前形成科创中心基本框架体系;到2030年形成科创中心城市的核心功能。那么,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这“22条”解法从何说起,又具体落在何处,最终真正能带动多大的创新力度?而这正是本期封面故事关注的话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