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06 毫秒
1.
《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科学阐述,使整个语文教育走出了左右为难的窘境。正如钟启泉教授所说:工具性与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形式”与“实质”两个侧面。语文学科就是从形式与内容两个侧面发展学生能力的兼具“形式训练”与“实质训练”的一门综合性的基础学科。  相似文献   

2.
"语文教改,谨防矫枉过正"。在语文教学改革中关键问题是处理好几个关系:一是接受式学习与探究式学习两者缺一不可;二是正确认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与人文性;三是切切实实地抓好语文基本功的训练。  相似文献   

3.
语文教学存在的问题很多,但将棒子打在语文学科性质工具说上有失公允。语文的真实内涵是语言,自小学至中学的语文学习主要是语言学习,只是要求的深浅度不同而已。语言的性质有工具性和人文性两种,一是就语言在人和社会发展过程中所起的作用而言,一是就语言和人的关系而言,二者是一个问题的两个侧面。诗性语言是语文学习者的最高追求,培养学生的隐喻思维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最高目标。  相似文献   

4.
语文学科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这就意味着,语文教育在德育教育方面具有很重要的地位.语文教学中的"文道统一"原则使其在对学生进行德育方面有着独特条件.然而,一些调查表明,如今的中学生在品德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中学生德育工作问题刻不容缓.通过对语文德育重要性的分析,针对现在德育中存在的问题,从教材编写,教师教学这两个大方面提出充分发挥语文德育功能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语文学科的性质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这就要求语文教学在传授知识、训练能力、发展思维的同时,还要关注人的发展。文章主要阐述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贯彻人文精神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6.
中国语文教育自1904年独立设科以来,围绕课程性质、目的、任务等问题展开的争论,延续了百年之久:20年代初有“形式”目的和“实质”目的之争;50、60年代有“文”、“道”之争;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有“工具性”和“思想性”之争;90年代以后又有“人文性”和“工具性”之争。虽然每次争论的时代背景、具体内容不同,但实质都是如何看待语文形式与语文内容的关系,这和世界教育史上“形式教育”与“实质教育”之争有惊人的相似之处。“形式”与“实质”由两相对峙到相互消融、最终归于统一的演变轨迹,对于语文教育是否也有普遍意义呢?  相似文献   

7.
魏月 《新余高专学报》2007,12(4):119-120
张志公提出的语文"特殊工具"说,是现行语文课程标准关于语文性质的定义"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雏形。对于正确理解"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纠正目前存在的"泛人文性"倾向,具有正本清源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付玲玲 《科技信息》2007,(32):212-212
语文作为一门古老的学科,一直与中国文化共依共存。但长期以来,我国的中学语文教育存在着对语文学科工具性过分强调,却忽视学生人文素养培养的倾向,由此导致了一系列问题,已经引起各界的广泛关注。《新课标》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目标应是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它将在造就现代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9.
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语文学科是一门基础学科,对于学生学好其他学科和今后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也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文化,吸收人类进步文化,提高国民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相似文献   

10.
语文新课标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昭示了语文教学对人文精神回归的呼唤.还语文以应有的面目,给语文以应有的地位.那么,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人文教育呢?  相似文献   

11.
缪芳 《奇闻怪事》2007,(9):10-12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犹如“手心”与“手背”,离开“人”,“言”无从依附;离开“言”,“人”难自立。所以崔峦老师说:“语文课程,贵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难也难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那么,如何在“两性”之间建立支点?我认为只要抓住文章的关键处,引导学生通过朗读、品味、探究、积累、运用等语文活动走进文本,  相似文献   

12.
语文教育专家徐中玉先生认为:“母语教育是贯穿一生的,大学语文是高等层次的母语教育,它兼有工具性、人文性和审美性.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教育侧重于工具性,而大学语文更强调人文性和审美性.”著名学者北京大学教授钱理群提出“大学文学”的概念,强调让大学生“通过文学经典的阅读,接受审美熏陶,与古往今来的优秀心灵对话,通过文学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修养.”这种观点占据了主流观点.另一种是强调工具性,即语文课程以训练学生语文应用能力为目标,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进而提升汉语综合应用能力,这类课程以财经院校设立居多.虽然官方、学界也多次提到要正确处理二者之间的关系,但均为模糊表述,因而缺乏具体指导性.如教育部颁布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  相似文献   

13.
课改之后,高中语文教学或标新立异,或死守高考,越来越远离语文的本色。这一现状要求高中语文教学回归本色。本色语文以学生为本,以语言为本,以学科为本,从而实现语文学科是人文性和工具性统一。  相似文献   

14.
姜明 《科技信息》2013,(5):312-312
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也是一门艺术。语文学科是其他各门学科的基础,除了工具性是它的本质属性之外,它还有人文性,对促进人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价值。因此,语文教学要注重审美功能,进行审美教育。本文从语文教材、学生、教师三个方面来阐述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5.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指"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必须遵循语文的特点和学生学习语文的特点,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应得到积极的提倡和实践,语文课程必须容纳学生的生活的经验,并有助于学习与课程文本的互动."  相似文献   

16.
龚蕊 《甘肃科技纵横》2011,40(1):173-174
"大学语文"的教学到底要实现何种目的?能够解决什么问题?是强调工具性、提高读写水平,还是讲究人文性,把语文作为一种素养来培育?著名语文教学专家于漪指出:"学语文就是学做人,伴随语言文字的读、写、听、说训练,渗透着认知教育、情感教育和人格教育."由此可见积极开发大学语文课程资源,这也是高等院校强化素质教育和语文教学改革的...  相似文献   

17.
语文学科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对于中国人而言,既是思维的工具与交际的工具的完美统一,更是实现其他全部学科领域创新的最基础的工具。因此,当代语文学科教育教学的创新,已成为创新教育的基础和核心工作。围绕教育创新的“三个纬度”意义,开展以意识性创新为主体的创新能力教育,是加强语文教学籍其他相关学科教学创新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对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进行论述.  相似文献   

19.
工具性是语文课程的根本属性,是设立语文学科的理由,也是区别于其他学科的独特之处。人文性是语文课程的重要属性,课程内容、课程资源中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了这一课程性质。人文性意味着:语文课程应关注教师的人文关怀,体现对学生文化个性的重求,在进行字词句篇与听说读写训练的同时,把人文精神的养成作为课程目标的一种课程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20.
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征."由此可以看出,语文课程不仅重视工具性,还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