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油井多层合采是一种常见的油藏开发生产方式,但是多层合采常会产生层间干扰现象,降低原油采收率。针对这一问题,提出了基于干扰系数进行分注分采的调整方法。以SZ油田多层合采层间矛盾突出从而进行分采调整为实例,针对实际生产矛盾与小层地质特征,结合五个不同的干扰系数,提出了三十种分层开采的调整方案。定含水率对比不同方案的预测结果,考虑到海上油田平台寿命有限,同时采用了定年限的对比优选方法。研究结果表明:分层开采方式使生产得以改善,定年限和定含水率方法各自最优的调整方案采出程度分别提高了7.79%与2.63%。为非均质多层系油层的分层开采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2.
永宁采油厂对部分油井原开采层和新射开层进行了分层压力测试,发现原有的开采层经过多年开采,由于特低渗透的特殊地质环境,地层亏空严重,通常原开采层和新射开层之间的层间压差高达5 MPa以上,层间矛盾十分突出,导致双(多)开采后,出现了高压层向低压层倒灌的现象,严重影响油田开发,针对这种情况,永宁采油厂开展了分层采油技术工艺应用研究,解决多套层系同时开采的层间矛盾。  相似文献   

3.
肖红伟  赵继业  贺永祥  陈景  井秀娟 《科技资讯》2012,(13):59+61-59,61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及开发年限的不断延长,以及多油层开采年限增长,对注水开发、多层开采的油田,油井产量逐步递减,油层含水逐步上升,还有地质条件、层间差异、工程因素的影响造成管外层间串通,通过对卡封堵水工具和堵剂方面的研究,以及通过对封水工艺技术难点的分析对比,采用机械水泥承留器、四机赛瓦桥赛、井筒内填砂、注水泥塞、挤水泥封堵水综合配套应用封水,为油田稳产和开发方案的实施开创了新思路。  相似文献   

4.
大安寨油组是川中油田的主力产油层,油气多产于碳酸盐岩地层,开采时间较长,不少井产量下降,甚至枯竭,因而研究大安寨油井含油特征、预测产能是十分必要的。根据试油井段的产能分析,将储层分为干层、低产层和高产层三类;应用测井、地质及试油试采资料,归纳出不同类型产层的定性特征;并建立起判别产层的模型,形成一套选取产层和预测产能的方法。  相似文献   

5.
随着油田开发的不断深入,葡萄花油田已进入高含水期开采,油井压裂选井选层越来越困难。为了确保油井压裂的经济效益,提高油井压裂方案符合率,根据近年来的压裂选井选层实践,总结了一套适合葡萄花油田的压裂选井选层方法,即应用西帕切夫水驱曲线结合精细地质研究成果指导压裂选井选层的参考方法。经实际应用,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6.
牛居油田是受岩性和构造双重因素所控制的多断块,多含油层系的油藏.从1983年底开始投产,初期和中期效果较好.1988年以后,部分油层水淹,从1990年起,油田进入低速开采阶段.近几年,运用了分层注水、间歇注水、油井堵水增排、衰竭采油井等技术,从而控制了含水上升率,减缓了油田产量递减速度.  相似文献   

7.
油井油、气、水三相各相产品的计量参数是油气开采的重要数据。其主要作用是:优化油井生产和油田地质动态调整;确定修井作业最佳周期等。  相似文献   

8.
长春岭油田长109区块开发初期在中央构造带出现异常的高含水条带,造成多数油井水淹,严重影响了油田的开采效果。高含水带油井均射开了5+6小层的4号单砂体;而周围含水较低的,井在该层不发育,微电阻率曲线反映5+6小层4号单砂体为水层,5+6油层4号单砂体夹水层是造成高含水带的一个主要因素。根据油水井动态分析,研究了长109区块高含水带的分布特征,在对地层水与注入水水质对比分析的基础上,明确了地层水、注入水共同作用是产生异常高含水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该认识对长春岭油田注水开发调整提供了可靠的地质依据。  相似文献   

9.
基于三维可视化技术和petrel地质建模技术的人机交互、函数计算和三维可视化技术支持,对延长油田吴起采油厂柳沟油田侏罗系延安组延9和延10油层组进行三维可视化地质建模及三维可视化研究,实现了地上地下一体化三维可视化展示,从而得到更加深刻、直观、真实再现的地质认识,进而对本油田地下地质情况有了更清楚的了解,建立了比较精准的三维地质储层和油井三维空间展示模型,为油田的开发及深度油藏研究、油藏管理提供了可靠的依据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0.
薄互储层合采且层间非均质较强的油藏,各小层采出程度不仅受储层物性的影响,而且受单井小层井控地质储量的影响。综合考虑上述产能影响因素,针对天然能量开采的油藏,提出了一种新的产量劈分方法,简称KNK方法。该方法劈分结果更接近实测产液剖面,尤其对层间差异较大的薄互储层合采井,更符合油藏实际地质状况,具有较强的适用性。  相似文献   

11.
某断块为一注水开发油田。目前六层合采,改层频繁,油井测试资料少。加之,全为抽油开采。以上不利情况,判断油田地下情况和开发效果带来一定困难。为此,我们应用了国内外开发分析中行之有效的油井开采特征曲线,对本断块油井生产情况及地下油水运动规律进行了分析判断。实践证明:运用开采特征曲线能够较准确、有效的解决该断块油井分析的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2.
随着经济的发展,为了适应市场的发展需求,为了提高油田的产油效率和油田的经济效益,我国各大油田不断地加大开采面积,也不断加深对油井的开采深度,而日益复杂的地质结构和低渗透油田的勘探与开发成为目前我国各大油田急需解决的问题。低渗透油田由于其特殊的地质特征,在勘探与开发中比较容易出现井喷等危险事故,极大地影响了油田的发展步伐,袁和庄区油田针对油田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经过反复的实践研究终于实现了油田注水开发的综合管理,为我国其他油田的勘探与开发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3.
针对油田开发中后期油井产量逐渐下降、含水率普遍升高、油井生产管理难度加大等问题,以东北某油田为例,在井壁取芯储层沥青色谱指纹分析的基础上,选取典型指纹参数,根据单层油指纹参数值与油井产层产量的相关性原则,建立了数学模型。根据最小二乘法原理,计算出了各单油层对井口原油的贡献率,进而提出了有针对性的生产调整建议。从实际的实施情况来看,效果明显,实现了对开发中后期油井各单油层产量的定量监测。该技术具有适用性强、投资少、周期短、准确、快速等特点,有推广应用的前景。  相似文献   

14.
渤中B油田目前已进入高含水期,处于开发稳产阶段,强化注水配合提液是主要稳产措施。但是随着提液频次及强度的增大,油井出砂井次增多,对产量影响大,导致油田稳产难度提升。针对这一现象,结合油田油井防砂实例,对油田储油层的地质特征、油井出砂机理进行分析,根据油井出砂程度、动态特征及油藏潜力总结出分类治理技术体系,以期对出砂井防砂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不同类型的油藏、不同的开发阶段,油井的生产均有一定规律,最大限度地发挥油井潜能,是油田开发的根本需要,而决定油井产量最重要的一个参数是油井井底流压。本文通过既定油藏——鄂尔多斯盆地华池油田(主要为单层油藏)油井处于不同流入动态时的合理流压确定方法进行了探讨,对油田开发会有一定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结合萨北北二西SⅡ油层组地层特征详细地论述了地层划分与对比的原则、依据和方法,并对其进行了精细的地质分层,将SⅡ油层组划分为5个砂岩组,17个小层,各小层厚度不等,延伸相对稳定。从而为研究该区块的沉积微相、砂体展布、储层非均质性及预测有利含油区块提供了地质基础数据,对油田开发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安塞油田长 6油层的地质特征及油井生产状况显示 ,该油层存在着含水率上升快、区块内产量和压力分布严重不均等问题 ,这直接影响了油田的开发效益和最终采收率 ,对油田稳产造成严重威胁。针对长 6油层的特点 ,采用了蜡球暂堵端部脱砂的压裂改造技术。该技术主要通过在原裂缝内形成新的裂缝和沟通部分天然微裂缝来增加泄油面积 ,提高裂缝导流能力。现场试验表明 ,蜡球暂堵端部脱砂重复压裂技术能够解决长 6油层侧向井重复压裂改造的难题 ,使油井产量得到了大幅度的提高 ,并取得了明显的压裂效果  相似文献   

18.
针对石油企业的组织结构越来越复杂,往下分层也越来越细,要求开发规划的指标也越来越多,以前的单层规划优化模型在应用上就存在很大的局限性,甚至已经不能满足油田开发规划要求的生产实际。将二层规划模型应用在油田开发规划中,建立了上、下产量最大,上、下效益最好,上层投资最低、下层成本最低的产量构成二层优化模型。这些模型成功地解决了油田各分项产量(通常含自然产量、措施产量、新区新井产量、老区新井产量)与对应的各项工作量及其它开发指标的最优构成问题。将模型应用于国内多个中、后期油田的开发规划中,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迁,地质问题越来越突出,地层非均质性及岩石表面物性等原因造成了许多问题,比如同层水舌进、底水锥进等情况,不断促使油井含水率急剧升高而降低产量。然而,油水同层堵水可以调整层内矛盾,提高油田开发效果,一旦进入特高含水期后,单一功能堵剂无法满足油井堵水。  相似文献   

20.
马寨油田为低渗透强亲水油藏,层间渗透率差异大,原油粘度低,井网密度大。由于多年的合采使油田综合含水高达92.9%,工业采出程度仅为76.6%。结合马寨油田的开采特点,论述了分层开采提高采收率的潜力,通过岩心实验证明了马寨油田分层开采可以提高采收率,现场应用结果证实了该结论。为该油田的层间产能接替提供了一个有效的开发方式,对同类油田也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