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梦、雾是小说《边城》中三个极为重要的审美意象 ,它们充分体现了文学大师沈从文对古朴恬静的自然美、纯洁真率的人性美和郁悒孤寂的意境美的至爱与追求。  相似文献   

2.
文学翻译的美学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学翻译中,译者在传递原文意义的同时,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艺术意境。以杨宪益夫妇的译作《边城》为例,探讨译者如何从语言、句式、修辞三方面再现原作的艺术特征和美学效果。  相似文献   

3.
《潍坊学院学报》2015,(3):22-26
沈从文《边城》可以看成对两个传说的反正模仿而来,它反模仿了娥皇、女英与舜的传说,而正模仿了和合二仙的的传说。《边城》写人状物深得古典诗词的三昧,《边城》的社会与《镜花缘》"君子国"十分相似,而《边城》提出的一个人类至今无法回答的问题——爱情与亲情到底哪一个更重要。  相似文献   

4.
"这是古今中外最别致的一部小说,是小说中飘逸不群的仙女。她不仅是沈从文的代表作,也是30年代中国文坛的代表作。"享有如此高赞誉的,就是沈从文的《边城》。《边城》叙述的是发生在20世纪初湘西边城茶峒的一个朴素动人的爱情故事。故事是忧伤美丽的,而《边城》享有极高声誉的原  相似文献   

5.
受东方文化浸润和滋养的日本作家川端康成和中国作家沈从文在20世纪20、30年代分别创作出不朽的传世名作———《伊豆舞女》和《边城》。拙论拟采用平行比较研究的方法,分析两者在主要人物形象、意境表现等方面都表现出的相似之处,以期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两人的文学世界,并感知其文学的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6.
《边城》的整个旋律是由和谐不断向变奏演进,"三层次均衡和谐"的边城最后土崩瓦解了。《边城》与其说是一支悱恻动人的爱情牧歌,不如说是一曲悲切哀婉的风俗挽歌。  相似文献   

7.
作为云南地方历史文化的研究学者,彭桂萼边疆研究成果丰硕,《西南边城缅宁》是他的代表作。通过对《西南边城缅宁》一书的解读,从中了解彭桂萼边地史研究的基本特点,其治学态度和人格魅力。  相似文献   

8.
从人类学的角度来考察《边城》 ,发现它的整个旋律是由和谐不断向变奏演进 ,“三层次均衡和谐”的边城最后土崩瓦解了。《边城》与其说是一只悱恻动人的爱情牧歌 ,不如说是一只悲切哀婉的风俗挽歌。  相似文献   

9.
沈从文的中篇小说《边城》的叙述者以独特的话语,构筑起一座神秘的现代神话庙宇,虔诚地供奉着“人性”这一偶像。他在符化人性理想的过程中,完成了对自我的塑造。《边城》中个性最为生动、最具感染力的,与其说是翠翠、老船夫等人物,不如说是这位神秘的叙述者。本文试图立足于文本,破析其丰富复杂的叙述者个性与叙述功能,以体悟其形式意味。  相似文献   

10.
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重要范畴。文章从对王国维《人间词话》中境界和意境的比较入手,探析了意境形成的主客体原因,指出意境是情景交融中产生的“空间效应”美感,也是诗歌读者心目中的“再生性形象”。  相似文献   

11.
潘大林的《穿过丘陵》与沈从文的《边城》无论是在取材或是布局、风格等方面均有着较为相似的地方,但这种相似并非是简单的仿效,而是同中有异,在个别地方如叙述角度、象征意象与情感渲染方面甚至可以说是对《边城》的丰富与超越。  相似文献   

12.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将诗词的意境分为“有我之境”和“无我之境”,然而,意境不仅仅表现在诗词上,其也是评价山水画好坏的重要标准,意境是山水画创作的灵魂,中国画创作的创新就是意境上的创新;本文针对画的意境作一简单论述。  相似文献   

13.
李蕾 《南昌高专学报》2012,27(3):34-35,37
水在沈从文的生命与创作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从沈从文作品《边城》中湘西水世界的景美、人善、情真几个方面揭示沈从文的人生观和人生理想。  相似文献   

14.
《边城》和《围城》在人文景象、爱情观念、生命意识三个方面所呈现出来的审美意象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边城》描绘的是一个乡土乌托邦、优美的爱情观和供奉人性的道德乌托邦,它是以营造"乌托邦"式的边城来呵护人性,以"美"的意象来供奉"善"人性,《围城》所呈现出来的是一个混沌大都市、世俗的婚姻观念和亵渎人生的"围城"世界,它以"恶托邦"形式来考问人性,以"恶"的形式呼唤人性"美"的回归。  相似文献   

15.
沈从文的《边城》表现了一种优美。健康,自然而不悖乎人性的人生方式,从《边城》中我们可以清晰的感悟到作家所追求的“希腊小庙,’式的人生理想。这一人生理想具体表现为外化的生活、自为的性爱以及作家对湘西民族历经磨难的历史现实生存危机的感叹。  相似文献   

16.
从《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看古诗英译中意境的传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意境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诗歌翻译的关键就在于其艺术意境的传达。本文结合许渊冲先生翻译的《中国古诗精品三百首》,对中国古典诗歌翻译中通过情感、韵律以及形象来传达意境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7.
谈意境(上)     
一、意境的演绎 在我国文艺批评和文艺欣赏中,“境界”或“意境”是经常碰到的术语。这个术语不论在古典文艺批评中还是在现代文艺批评中,都被广泛使用。 在我国古典诗、文、词、曲乃至小说,戏剧的评论中,“境界”或“意境”这一概念有一个产生和发展的过程。汉魏以前的中国文学批评,注重的是“言志说”。《尚书》、《荀子》、《庄子》等书中,有“诗言志”,“诗言是其志也”,“诗以道志”等  相似文献   

18.
张斌 《科技信息》2009,(26):156-156,158
张继的《枫桥夜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千古名作,其魅力不仅在于在读者面前展现出一幅意境优关的秋江夜泊图,更重的是它写出了诗人漂泊异地的羁旅思乡之情。诗人满怀愁绪如何寓于系列常见却又典型的景物之内?长期以来,小诗创造的意境引起过无数骚客文人热议。本文以意境为轴对诗中意象缀合进行研究,以揭《枫桥夜泊》意境抒写之美。  相似文献   

19.
沈从文的《边城》有着较强的审美功能。《边城》以"乡下人"的文化立场对"现代文明"进行坚强的审美抵抗;《边城》具有"民族寓言"的文化品质,凭借"乌托邦"式的审美意象建构、"余音绕梁"的艺术韵味和"东方情调"的永恒魅力,对"现代文明"给人类带来的创伤进行有效的审美修复,同时,它又以"供奉人性"的精神旨向对现实的世俗社会进行审美救赎。  相似文献   

20.
沈从文对中国现代文学最大的贡献 ,在于他从作品到理论构建的“湘西世界”。如诗如画 ,恬静淡远 ,风格独具的“湘西世界”是沈从文独特的功利原则和美学观的显现。作者生命赖以生成的那一方偏远的水土养成了其向美求善的生活理想 ,而都市文明的虚伪势利的现实又撞破了其梦幻。这是沈从文构筑其理想的“湘西世界”的根本动因。《边城》是沈从文湘西小说的代表作 ,是“湘西世界”优美、健康、自然的人生形式的深刻表现。《边城》是一首人性美的颂歌。作家所着力表现的是一种超越“自在”的“自为”性的生命形态。在“边城”里 ,人与自然谐和统一于生命完美的形态中。而翠翠、二佬、大佬对于自由爱情的幻想和追求 ,则体现了他们生命中的自由意志和纯粹神性 ,表明他们是新一代湘西古朴人性的继承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