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用PCR(多聚酶链式反应)扩增方法测定白头叶猴、黑叶猴和菲氏叶猴各1只的线粒体DNAND4整个基因(1377bp)和D-环500多bp序列。黑叶猴与菲氏叶猴的ND4基因序列碱基差异数高达123,基于ND4基因的遗传距离值为8.9%;白头叶猴与黑叶猴ND4基因序列间碱基差异数为25,遗传距离值为1.8%。在D-环区域,白头叶猴与黑叶猴间的遗传距离为4.3%,而白头叶猴、黑叶猴两者与菲氏叶猴间的遗传距离则分别高达26.4%和26.0%。分析结果表明,白头叶猴恐怕还只是黑叶猴的一个亚种。从保护遗传学角度看,白头叶猴应被看作一个进化显著性单元(evolutionarysignificantunits,ESU),在动物的保护行动中应得到充分的重视  相似文献   

2.
基于线粒体ND5基因的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ND5基因位于mtDNA上,其进化速率较快,是昆虫分子系统学研究中理想的分子标记之一.目前,已经利用该基因从各个分类水平对昆虫系统发育关系、物种形成与分化、种群遗传与变异及生物地理等方面做了广泛的研究.对ND5基因的分子特点及其在昆虫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从Cytb基因序列探讨蝽类部分昆虫的系统发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对蝽总科18种昆虫线粒体DNA细胞色素6基因部分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比较其同源性,统计密码子使用频率并应用生物学软件构建系统发育树.在获得的432bp序列中,碱基T,C,A和G的平均含量分别为37.4%,18.8%,31.8%和12.0%,表现出强烈的AT偏向性.就每个氨基酸密码子采看,第3位点的A+T含量较高,达到83.6%.谊序列片段中共有215个核苷酸位点发生变异(约占49.8%),种间变异较大.在氨基酸组成上,共编码144个氨基酸。其中有47个发生变异。变异率为32.7%.碱基替换主要发生在密码子第3位点,转换略多于颠换.以筛豆龟蝽(Megacopta cribraria)为外群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支持荔蝽、盾蝽作为独立的科与蝽科并列,滴蝽从蝽亚科划出归属于舌盾蝽亚科,但蝽科内各亚科间及蝽亚科各族间的系统进化关系与传统的形态分类结果不完全一致,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4.
中国林蛙属物种资源丰富,较高的形态结构相似性使分类学研究成为难题。为评价中国林蛙属各物种有效性及探讨它们的系统发生关系,本研究分析了线粒体COI基因和Cytb基因部分序列。p-distance计算和系统发生关系分析结果表明,除徂徕林蛙的物种有效性有待进一步确认外,其余林蛙物种均为有效种。中国林蛙种组、长肢林蛙种组和黑龙江林蛙种组的单系性得到支持。猫儿山林蛙系统地位没有得到明确,但与其他物种较大的p-distance及其在系统树中较低的节点支持度表明,猫儿山林蛙不属于中国林蛙属物种中任何一个种组。  相似文献   

5.
6.
RNase4基因是RNASE A基因超家族中的一个重要成员,是分子进化研究的最佳模型之一.首次在基因组水平对啮齿目中的16个物种进行RNase4基因深入分析.在白臀豚鼠、几内亚猪、鹿白足鼠和非洲跳鼠中检测到不同程度的RNase4基因扩张,并且经历了3次独立的基因复制事件.其中,在白臀豚鼠和几内亚猪中检测到1次基因复制事件;在鹿白足鼠和非洲跳鼠中发生2次基因复制事件,并且经历了生与灭的进化模式.  相似文献   

7.
为探讨冬虫夏草寄主蝠蛾种属间的系统进化关系,采用CTAB法分别从18个冬虫夏草居群的虫草虫体头部和2种寄主蝠蛾中提取基因组DNA,PCR扩增获得冬虫夏草寄主线粒体Cytb基因片段序列.结合GenBank中的蝙蝠蛾科24种冬虫夏草寄主的同源序列,构建NJ系统树.结果表明,双栉蝠蛾属(Bipectilus)先于蝠蛾属(Hepialus)和类蝠蛾属(Hepialiscus)分化;蝠蛾属的冬虫夏草寄主种类众多形态各异,且均有特定的地理分布,蝠蛾属的种间遗传分化也较明显,蝠蛾属可能是多系起源;Cytb基因序列在冬虫夏草寄主蝠蛾种属间存在较丰富的变异,在蝠蛾属中除草地蝠蛾和金沙蝠蛾的该段序列完全一致外,其他种类蝠蛾种间变异率为0.23%—9.24%,Cytb基因序列可用于冬虫夏草寄主昆虫种的鉴定,但有必要获取更多种类的寄主昆虫来进一步验证.通过对冬虫夏草虫体头部提取的DNA进行PCR扩增获得其寄主蝠蛾Cytb基因序列的方法准确有效,有助于进一步获取更多的基因序列对更多的冬虫夏草居群和寄主种类进行系统发育、居群遗传结构及菌虫相互关系等研究.  相似文献   

8.
社鼠和针毛鼠线粒体DNA序列的歧异及其系统进化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鼠和针毛鼠是有着广泛地理分布的山地鼠种,它们的一些形态特征及核型明显有别于同属的其它鼠类.社鼠的亚种--雷琼社鼠局限于分布在广东省西部地区和海南省,它的形态特征多似社鼠,但也有少数特征相似于针毛鼠.对于社鼠和针毛鼠的分类地位及社鼠亚种的分化一直有着各种讨论.本研究进行了社鼠和雷琼社鼠以及针毛鼠龙门种群和香港种群的细胞色素b (264个核苷酸位点)和12S rRNA (387个核苷酸位点)基因片段的测序.社鼠与雷琼社鼠线粒体的细胞色素b基因片段间包含有19个变异位点、12S rRNA 基因片段间包含11个变异位点和2个插入/缺失位点.针毛鼠的2个种群间的细胞色素b 和12S rRNA 基因片段分别包含了3个和11个变异位点.通过邻接法和最大简约法重建的系统进化关系表明:雷琼社鼠与社鼠有着紧密的亲缘关系,它的亚种地位得到了线粒体DNA序列证据的肯定.针毛鼠龙门种群和香港种群细胞色素b和12S rRNA 基因片段序列的歧异反映出两个种群由于长期的地理隔离及其所经历自然选择的结果.  相似文献   

9.
采集江苏省养殖池塘内发病的中华绒螯蟹、克氏原螯虾和南美白对虾,利用已有螺原体16S rRNA和23S rRNA基因序列保守引物扩增并测序16S rRNA和16S-23S rRNA基因间隔区序列(ISRs).基于已获得的序列和GenBank中下载的螺原体序列分别进行同源性比对,比对的结果分别利用PAUP软件和MrBaye...  相似文献   

10.
DNA条形码分类(DNA Barcoding)是以生物线粒体DNA为工具来鉴定物种的新方法,是外来物种快速鉴定、物种分类与系统发育和进化分析的基础.研究以我国辽宁地区常见的寄蝇亚科(双翅目:寄蝇科)2族4属6种为对象,扩增和测定COI基因部分序列,对得到数据用MEGA4软件分析计算,构建该类群分子系统发育树.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1.
含笑亚族及其近缘植物matK基因序列分析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测定了木兰科等14种植物的叶绿体matK基因的一段长1039碱基对的序列.最大同源性分析构建的系统树图建议:①与一般的分类系统的结果一致,含笑属的3个种间具有极高的同源性;②合果木属、观光木属与含笑属之间的同源性也很高,建议它们有可能可以归为同一亚族,甚至归为同一属;③与一般分类系统相反,长蕊木兰属与木兰属的关系较远而与含笑属极接近,故有可能归入含笑亚族.  相似文献   

12.
测定和分析了金缕梅科(Hamamelidaceae)壳菜果亚科等各亚科代表属的核糖体DNAITS区和58S编码区序列.应用最大简约法构建的分子系统树表明:壳菜果亚科(Mytilarioideae)植物形成1个单系类群[含壳菜果属(Mytilaria)和山桐材属(Chunia)],支持壳菜果亚科作为1个独立的亚科.本研究所得到的ITS数据表明马蹄荷亚科(Exbucklandioideae)与红花荷亚科(Rhodoleioideae),金缕梅亚科(Hamamelidioideae)与双花木亚科(Disanthoideae)分别为姐妹群关系(其自展数据支持率各为95%和58%).分子系统树还表明,测得的所有金缕梅科植物形成一单系类群(其自展数据支持率为99%),枫香亚科(Liquidambaroideae)为该科最基础的1个分支.这结果与1997年所得到的结论相一致.  相似文献   

13.
克隆并测定了四川黑熊(Ursus thibetanus mupinensis)线粒体基因组764 bp的片段,根据序列同源性比较,该DNA片段包括2个蛋白质编码基因:ND3和ND4L基因,以及1个tRNA-Arg基因.四川黑熊的ND3基因和ND4L基因的DNA序列和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与马来熊、棕熊、美洲黑熊和北极熊的同源性分别为:90%和95%、93%和97%、91%和96%、93%和97%;89%和98.98%、88%和98.98%、89%和100%、89%和98.98%.与棕熊、美洲黑熊和北极熊tRNA-Arg(CGA)的同源性分别为95.65%、94.20%和94.20%.拓扑结构比较显示,四川黑熊的ND3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比美洲黑熊的少了1个蛋白激酶C磷酸化位点.  相似文献   

14.
测定了木兰科(Magnoliaceae)拟单性木兰属(Parakmeria)等10种(11个样)植物的叶绿体DNAmatK基因部分序列(1039碱基对).最大同源性分析构建的系统树图建议:①拟单性木兰属与单性木兰属(Kmeria)有极近的同源关系;②木兰属(Magnolia)的玉兰亚属(SubgenusYulania)与拟单性木兰属和单性木兰属关系亦很近,并形成1个单系分支;而木兰属的2个亚属,木兰亚属(SubgenusMagnolia)与玉兰亚属之间的关系却较远,木兰属内呈并系演化特征;③木兰亚属,木莲属(Manglietia)以及玉兰亚属、拟单性木兰属和单性木兰属所组成的分支形成一个单系分支.拟单性栏属、单性木兰属的系统位置,以及它们与栏属之间的关系需要重新考虑  相似文献   

15.
将盐生杜氏藻(6—4)光裂合酶基因Ds64PHR的编码序列构建到表达载体pET32a中,利用高效转化法将构建好的表达载体转入E.coli.CPD光裂合酶缺陷菌株SY2中,诱导表达(6-4)光裂合酶融合蛋白,对其功能进行验证.在含有Amp的LB平板上涂布相同数量的大肠杆菌,改变紫外照射强度、光照修复时间,统计最终的菌株存活率.经研究发现,在基因水平上,SY2中表达的盐生杜氏藻(6—4)光裂合酶具有修复紫外诱导损伤的功能,光照是修复功能实现的必需条件.  相似文献   

16.
在丁二酸和三乙胺存在下,高氯酸钴与2,5-双(4-吡啶基)-1,3,4-口恶二唑(4-bpo)反应生成配合物[Co(4-bpo)2(H2O)4](4-bpo)2(ClO4)2(H2O)6(1)的一种新晶型:单斜晶系,P2/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909 2(2)nm,b=0.699 7(8)nm,c=2.271 1(3)nm,β=98.462(2)o,V=3.000 6(6)nm3,Z=2.配位单元中的八面体钴离子处于结晶学反演中心,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赤道平面上的4个水分子和2个轴向吡啶氮原子.晶格水分子、4-bpo和高氯酸根位于单核配位阳离子[Co(4-bpo)2(H2O)4]2 的周围,并通过多种O-H…O及O-H…N氢键作用连接形成新颖的主-客体包合结构,其中游离的阴离子处于所形成的二维氢键层内和层间的空隙中.  相似文献   

17.
为了实现废物循环利用及节能减排,以磷化工副产物磷铁废渣、磷酸、过氧化氢为原料合成了羟基磷酸铁进而制备了磷酸铁锂,并采用多种测试方法对产物进行了分析.实验结果表明,当磷酸/过氧化氢配比为1.2/1时合成的羟基磷酸铁的结晶度最好,由其制备的磷酸铁锂首次放电容量可达151.6 m Ah/g,库仑效率达93%.同时,实验过程实现了零污染、低成本,为磷酸铁锂正极材料制备提供了新方向.  相似文献   

18.
三光气合成碳酸二(4-硝基苯基)酯工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对三光气(BTC)与对硝基苯酚(PNP)反应合成碳酸二(4-硝基苯基)酯(BPNPC)的方法进行了改进.考察了催化剂、投料比、温度等因素对产率的影响,并借助熔点、FT-IR对产物的结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在碳酸二(4-硝基苯基)酯合成中使用的相转移催化剂四乙基溴化铵对受界面扩散控制的BTC气与对硝基酚钠反应有良好的相转移催化效果;氢氧化钠质量分数较低时,酚钠盐向溶有BTC的油相扩散速度较小,较高时会产生氯甲酸对硝基苯酯;温度较低、BTC量较高时,会产生少量氯甲酸对硝基苯酯,BTC用量较低会使反应不完全,这些都影响着收率.优化后的合成工艺条件为:低毒、可回收的二氯甲烷为溶剂,反应摩尔比n(BTC):n(NaOH):n(PNP)=1.0:1.05:6.4,反应温度25℃,氢氧化钠质量分数17%;在此优化工艺条件的产率为95.2%.  相似文献   

19.
在丁二酸和三乙胺存在下,高氯酸钴与2,5-双(4-吡啶基)-1,3,4-(口恶)二唑 (4-bpo) 反应生成配合物[Co(4-bpo)2(H2O)4](4-bpo)2(ClO4)2(H2O)6 (1) 的一种新晶型:单斜晶系,P2/n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1.909 2(2) nm, b=0.699 7(8) nm, c=2.271 1(3) nm, β=98.462(2)o, V=3.000 6(6) nm3, Z=2. 配位单元中的八面体钴离子处于结晶学反演中心,配位原子分别来自于赤道平面上的4个水分子和2个轴向吡啶氮原子. 晶格水分子、4-bpo和高氯酸根位于单核配位阳离子[Co(4-bpo)2(H2O)4]2+的周围,并通过多种O-H...O及O-H...N氢键作用连接形成新颖的主-客体包合结构,其中游离的阴离子处于所形成的二维氢键层内和层间的空隙中.  相似文献   

20.
根据热力学原理论证了在一定的相同条件下磷酸钙、磷酸氢钙与磷酸二氢钙在水中的溶解度依次增大,进一步说明了热力学原理是讨论物质溶解度的有效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