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在我国国庆40周年即将到来之际,中国人民的老朋友英籍女作家韩素音来到了北京。她下榻在她常住的北京饭店。我在饭店大厅的商品部柜台前遇见了她。她正在挑选瓷器,见到我,她高兴地说:“我非常喜爱中国的瓷器,你看这对瓷茶杯多么精美,我原有同样的一套茶具,但不小心打碎了两个,我四处寻找都没有买到,没有想到在这里配到了。北京饭店一切都和往常一样,商品部还是那么琳琅满目,就是太贵。”接着她又指着脚下的鞋说:“我就爱穿中国的这种布鞋,非常舒适。”寥寥几句家常话,流露出她对中国的感情。我难得地碰上了她,作为记者自然不愿放弃采访她的机会,就要求她抽出一点时间和我谈谈,她欣然允诺。  相似文献   

2.
一、背景资料 上学期,由于村小合并,我班转来一位女同学。她衣着破旧,脸上脖子上有大小不等的污垢,目光呆滞,行为怪异。该学生三年级却依旧不会写自己的名字。在开学第二天,班级约有3/4的同学科学学具袋中都遭到她不同程度的损坏。她认为两个同学在嫌弃她——嫌她臭,而且她还总以为在笑的同学都在笑她,所以萌生了仇恨和报复。  相似文献   

3.
玛琳娜·茨维塔耶娃是俄罗斯20世纪一位独特的女诗人,她从未加入过任何文学流派或文学团体,但她的诗歌创作却在俄罗斯诗歌史上独树一帜。其中,孤独是不能绕开的话题,孤独似乎成为了她的某种标志,不仅贯穿在她的现实生活中,也渗透在她的诗歌创作中。  相似文献   

4.
<正>人味和狗味我的尊巴舞班里有位中年妇女。平时她像闹钟一样准时,从不迟到或缺课。可有一阵她好几节课没来,所以她再次出现时,我就马上问她近来无恙。她眼圈立刻红将起来,说先是她母亲去世,没过几天她的狗也弃她而去。母亲享年八十六,狗差三天十五岁。这时眼泪在她眼睛里打转,我真想好好安慰她,但我能说啥呢?悲痛无言。  相似文献   

5.
宽恕的力量     
利比里亚的女总统瑟利夫,在未当上总统之前,曾经三次流亡几内亚。每一次走在流亡的路上,她都在想,有朝一日必将卷土重来,搞垮她的政敌,使曾经让她饱尝艰辛的人也尝一尝颠沛流离的滋味。但一次不平凡的经历改变了她的想法。那一天,当她带着她的随从靠近一个村落的时候,突然从一棵大  相似文献   

6.
莫勒姆作为北爱事务大臣,她在北爱和谈中扮演重要角色。因脑部肿瘤而接受化疗,其间,她不得不戴假发,但在激烈的讨论中,她总是情不自禁把头套扯下来。她至今仍独身。  相似文献   

7.
玛塔·哈莉,这名字代表着肆无忌惮的色情,异国情调的舞者,和德国间谍。有人说这位蛇蝎美人的诱惑和背叛,造成了成千上万的法国士兵的死亡。她独自站在1917年的巴黎郊区,时髦的短靴沾满了被骑兵踏起的淤泥。她礼貌地告诉刽子手,不要把她绑在行刑柱上,也不要蒙上她的眼睛。不久之前,大约凌晨5点钟,他们叫醒了肮脏小牢房里的她,告诉她今天送她上路,她穿上了自己最好的裤袜,鸽子灰两件式外套里面穿了低胸短衫。虽然她的头发乱蓬蓬的,在监禁的9个月里都没有梳洗  相似文献   

8.
我初二时的班主任是一位语文老师,最初,我并不喜欢她。因为她是一个来一阵大风都会被吹倒的干瘪老太太。她上课要求极严,只要我稍有身在曹营心在汉的举动,她就会明察秋毫,笑呵呵地叫我起来回答问题。她这种刚中带柔的教课方法令我不得不乖乖就范,集中精力听她讲课。更让我难以忍受的是,临下课前,她总会走到我  相似文献   

9.
她是一名动物行为学家, 也是动物生态学领域为数不多的著名女性科学家。她的名字为金世所熟悉,是因为她那传奇般的经历——为了观察黑猩猩,她在非洲丛林里生活了36年。她总喜欢用黑猩猩问候的声音来作为演讲的开始辞。她是一个素食主义者。她告诉人们,黑猩猩,还有其他所有动物,和人类一样是地球上最可宝贵的生命,为了倡导保护动物和环境,她每年有超过300天的时间在世界各地奔走呼号。2003年11月19日,这位老人来到上海,少年日报的记者对她进行了跟踪采访。  相似文献   

10.
与海豚共游     
她的前途一片光明。15岁的时候,她已作好生命规划,立志要成为一名海洋生物学家。她总觉得她和大海之间有一种特别的亲切感,她对海洋的爱终有一天要拯救大海中成千上万的生灵。然而,就在此时,她的父母却得到了女儿身患鼻窦癌的噩耗,所有的梦想瞬间被击灭。虽然她的父母尽全力帮助她抗癌,包括一连串的化学治疗,但依然无力回天。医生要他们赶快带女儿回家,尽量让她舒服一点,度过最后的时光。离开医院的那天,她对母亲说:"妈,我想在死前做一件事。我要和  相似文献   

11.
蔡敏莉是有名的心理治疗帅,她经常要奔波各地去作讲座,但仍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当讲座邀请次数超过她的预期时,她会委婉地拒绝人家。她说:我是心理治疗师,但我更是一个妈妈。我已经有一半的周末不能陪伴孩子了,她更需要妈妈在身边。有人问她,如果她  相似文献   

12.
韩素音女士来去匆匆。她是大忙人,一到中国就被人围住,想找她谈谈真难,几番求见都遭拒绝。在天津参加完一个会议的归途中,我挤进了她的软席车厢。离开了众人,她就不显得那么高不可攀了。她的热情,她的魅力更是一下拉近了我们之间的距离。我们淡的都是关于中国的事。也许因为旁观者清吧,她身居海外,却对中国的事有比我们有些人还要清醒的思考。从言语间,我感到她对中国的思考满怀炽热的感情。毕竟她的根在中国。中国年轻人:最懒? 也许看到我是年轻人,她一上来便谈起了对中国  相似文献   

13.
<正>煤姑娘,深藏在地层深处。世上属她待嫁时间最长,但她默默地等待,结果等来的,却是一场接一场灾难,什么地壳变迁呀,什么天翻地覆呀,什么雷劈电击呀,可以说,世上的任何苦难她都尝到了,直至她成了"睡美人",像一条条"卧龙",仍守在闺房,她不想在地下长睡了,很想嫁出去,追寻伟大的爱情。然而,她羞赧地苦笑,爱情是什么?她懵懵懂懂,似是而非,她都成了世界上最老最老的"宅女",地地道道的老姑娘了,她渴望着爱情,就  相似文献   

14.
里姿瓦娜·莎赫那滋才16岁。她那充满稚气的脸,还有她的举止,都表明她仍然是个孩子。然而,在她登台演讲的时候,她的表情却象大人那样严肃,甚至冷若冰  相似文献   

15.
燕燕10岁时爸爸离开了她和妈妈,去了美国。这些年她一直跟妈妈生活在一起。七年后爸爸业成归来,燕燕已十七岁,正准备高考。考试前夕她情绪低落,高考的压力,父亲的突然归来,这些心理冲击她有些无法承受。那些日子,她常常心烦意乱,夜夜失眠,有时甚至心慌、心悸。她说,她不知道那个七年前抛弃了她和妈妈的男人现在回来干什么,他已是有名的外科医生了,而她只是一个一提到考试就会害怕的人。  相似文献   

16.
正我与本书作者闰青同志相识时间已有5个春秋,通过在多个场合的深入交流,我对她有一些了解。在我的印象中,教育是贯穿她生命的"主题词"。她思路清晰、视野开阔、富有见地、追求卓越,在教育研究上已有所建树。2008年,她博士毕业后,回原单位工作,继续在三尺讲台上追寻她的教育梦想。后来因为工作表现突出,她进入到了领导岗位。这几年,在繁杂的行政工作之余,她仍坚持在教学一线,一边为学生讲授课  相似文献   

17.
在美国,一位叫塞尔玛的女士内心愁云密布,生活对于她已是一种煎熬。为什么呢?因为她随丈夫从军。没想到部队驻扎在沙漠地带,住的是铁皮房,与周围的印第安人、墨西哥人语言不通;当地气温很高,在仙人掌的阴影下都高达华氏125度;更糟的是,后来她丈夫奉命远征,只留下她孤身一人。因此她整天愁眉不展,度日如年。我们能想像她内心的痛苦,就像我们自己也会经常碰到的那样。怎么办呢?无奈中她只得写信给父母,希望回家。久盼的回信终于到了,但拆开一看,使她大失所望。父母既没有安慰自己几句,也没有说叫她赶快回去。那封信里只是一张薄薄的信纸,上面…  相似文献   

18.
在百花盛开的季节,她在梨园降生了。女孩天生有着白皙的皮肤,金色的秀发。她如雪般的皮肤和金色的秀发恰好与梨园的白花、黄花相吻合。似乎她就是为了这个梨园才降生的。她天生爱花,尤其偏爱黄色与白色的花儿。女孩时常梦想像庄周那样在梦中化身成蝶。那样她就可  相似文献   

19.
四年前,在学校的阅览室,我结识了《世界知识》,从此一发不可收拾,我成了她忠实的读者和诚挚的热爱者。我无法不对她推崇备至,无法不对她珍爱有加。我向身边的每一个人推荐她,在我的个人网页上宣传她。我想让尽可能多的人认识到这是一轮太阳,我想让所有的人都能感受到她的光辉。  相似文献   

20.
正欧美丈夫我在荷兰有个同胞好友。她住在阿姆斯特丹,上海人,作家。十几年前有一次,我打电话给她,请她和几位中国留学生来我家玩。她欣然接受邀请,不过她问,能带她丈夫路达雅一起来吗?我一愣,因为她丈夫是美国人,在阿姆斯特丹大学教授人类学。几位华人从荷兰东南西北百里迢迢来到我在海牙的家,就是为了找个机会一块儿说说中国话、喝喝中国茶、吃吃中国饭、背后议论议论红毛番多么一根筋不转弯死心眼。要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